山脚下,一排排靓丽的楼房耸立。“咱农民也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了。”46岁的当地农民张月贤,在自家新房的客厅里悠闲地沏了一壶绿茶,窗外,条条宽敞的马路,勾勒出一个堪比城市社区的宏图,曾经分散于山间的7个村的数千村民,都将成为这个社区的新居民。“上楼过舒服日子,省出地发展产业。”张月贤端起茶杯,茶香四溢。 八达岭镇有15个行政村,最远的距离镇政府10多公里,村子规模普遍不大,多数村庄人口不超过500人。
像八达岭一样的乡镇,在本市还有很多。3900多个村,260多万农民。
如何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根据党的十七大“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北京,走上了一条“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之路。
张月贤所在的延庆县八达岭镇,也开始了社区化进程,上周末,记者来到这里。
“咱村叫营城子,500多户,一千多口人。原先老村,都是砖垒的老房。”张月贤的延庆话音透着质朴。
土炕、土炉子,陪伴营城子村农民世世代代。“一冬烧3吨煤,也不暖和,屋里才八九度。山里冷,冬天难熬。”
不光是冷难熬,“旱厕,臭。没排水沟,脏水乱泼。洗澡得坐公共汽车,去县城洗,回来又是一身土。”
镇里也难。镇长卫洪英说:“村儿再小,也得通路、通水、通电,建设开支都不小。”近几年,平均每个村的基础设施投入都在500万元上下,“山里的三堡村,居住人口只有一二十人,为解决饮水问题,打一口井就花了80万元。”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部署,去年,八达岭镇开始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镇里拿出最好的地,建设新社区,让农民集中上楼,将多个村集并,联合建设居住区。”卫洪英说。
曾经被许多旅游、地产企业看中,欲兴建别墅、商品房的京藏高速路南侧这片“黄金宝地”,开始为农民建设现代化社区。
如今,已完成新民居建设809套,526户农民住进了新楼房。
“130平方米,三室两卫,才花了17万4,”张月贤说,“买新房村里都给了补贴,来,带你看看房间。”
两间大卧室都向南,采光极好,饭厅里干净整洁,卫生间设施齐备,新购的家电一应俱全,墙上还有装饰的油画,颇有格调。“再不用坐车去洗澡了。”笑声里都是满足。
集中供暖、管道燃气,宽带入户,“不光家里好,社区也好,”她说,“社区医院走几分钟就到,学校十来分钟,还有银行、邮局、居民办事服务大厅都在家门口,商店、超市就在身边。城里人也不就这样!”
还有更多设施正在兴建、即将完工,老年公寓、文体中心、更大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
生活环境好了,更多的土地节省出来,“发展产业,造福农民。”卫洪英说,节约的土地将发展高端旅游度假、商务休闲、民俗旅游等产业,集中打造八达岭旅游休闲综合服务区,“全镇农民家门口就业,还能享受分红。”
张月贤如今就在家旁边的单位上班,“一千多元的工资,家里老人还有每月350元养老金,村里还给补助采暖费,你说这日子过得滋润不!”
像张月贤居住的小区一样,目前,本市1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正在推进,2.6万农民将从分散的村庄搬进设施齐备的集中居住区,就地享受城市生活。而此前,在更大范围内,全市已有668个村庄分类推行村庄社区化管理模式,社区化管理在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已实现全覆盖。
越来越多的农村在“城乡统筹”中实现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共享文明与实惠。
在社区的马路上,张月贤兴奋地边走边给记者讲解,“那是程家窑新村,那以后是南元新村……”顺着她的指向望去,或是四层板楼,或是联排三层住宅,或是二层独栋,更有平房四合院,“怎么盖,都听我们农民的。”
排排清幽古雅的楼房,应和着不远处的长城、烽火台,在绿树环抱之间,被洒下来的阳光涂满了一种耀眼的亮色。
背景链接
本市668个村实现社区化管理
五年来,本市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享受城市生活。
试点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参照城镇标准建设。除了通水、通电、通路等基本硬件外,农民跟城市居民一样,享受集中供暖、管道燃气,甚至宽带入户。像城市社区一样,新型农村社区里,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站、警务站、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连锁超市、银行、邮政网点等,都属于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在规模较大的社区,还将配建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等。
通过卫生、文化、教育、养老、商业、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全面配套,社区化管理的农村将设立“一站式”办公服务中心,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外来人口服务等。目前,本市已有668个村庄实现社区化管理。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