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KOW建筑公司的建筑师迪克·贝克林(DirkBekkering)曾经这样评价广州塔,“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它会变成一个城市象征,一个简单、有力、容易辨识的形象”。 建成两年后,人流如织、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的热闹场景表明,除了是城市的象征,广州塔还正在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最爱。 在广州塔工作了10个月的吴小姐眼里,这座“漂亮”的建筑与通常的地标不同,没有那种高大建筑给人的强烈“压迫感”,人们对“她”格外亲近。比如,广州塔的摩天轮已成为了“求婚圣地”,不少年轻人选择在这个最“接近天空”的地方对爱人许下誓言。 夜晚的广州塔更是欣赏城市之美的最佳地点。一位游客在登上广州塔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曾经在夜晚登过上海的东方明珠(600832),俯瞰美丽的黄浦江夜景;也曾经在白天登上深圳的地王大厦,远眺特区的市容;在广州塔113层观光大厅,从438米高度,选择在白天和夜晚,两次把广州城市认真地欣赏了一番之后,我的结论是,广州城夜景比白天景色更迷人!“小蛮腰”不断变化的“七彩霓裳”,绚丽无比;向外望去,仿佛置身于灯的海洋,江面上的花船徐徐驶来,构成一幅立体的水上灯光画面……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庞伟认为广州塔的成功在于,她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塔。庞伟表示,一位学者曾讲过,一座城市应该温柔地环绕我们,与人类的体型相称,弘扬人性的尊严与高尚。一个如此雄心勃勃的建筑计划,却有着如此女性,如此南国,也如此现代的表达,让人们在高大的塔影之下,能够自信而充满活力,能够有新的创业的故事、生命诞生的故事、爱的故事。 喜爱广州塔 有那么一座建筑,她在市民中的爱称比她的官方称谓走得更远。作为世界唯一女性姿态的电视塔,广州塔落成之际,“小蛮腰”的称谓立即传遍大街小巷。 在地标建筑和城市精神的经典讨论中,有观点认为,真正的标志性建筑并不会因为庞大的体量和怪异的造型而深入人心。它代表一个城市,一种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是承载历史的符号。 广州塔何以从“建筑地标”成为被市民普遍接受的广州“城市象征”?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主任冯原表示,从文化意义上,广州塔是一根让广州迈入它所想象的国际性城市的图腾柱。广州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强势城市,像北京和上海这样中国最强势的城市。另一方面,它又很独立,从来也没有屈服过,很多情况下表面上受支配,但又有自己的诉求。选择这样一座塔作为标志是折衷的选择,也许正好结合了这两个矛盾性。 由建筑和灯光共同营造出来的拟人形象和城市精神的契合、呼应,为“小蛮腰”赢得了人气。 这是一个由5万多吨钢材构建出的“少女回眸”的曼妙形象。从建筑学的意义上,广州塔是一个钢结构外筒和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组成的筒中筒结构体系。外框筒由24根钢管混凝土柱和46个椭圆形钢环梁及钢斜撑组成,塔体由下到上,截面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扭转而成,构成了少女腰身的柔顺曲线。特殊的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在不同的视角,广州塔似乎还会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如同随着江水和风的方向扭转躯体。 为建筑赋予生命和魅力的正是灯光。 在晴朗的夜晚,在33万颗纯飞利浦LED颗粒的作用下,610米高的广州塔并非整体通透的灯火通明,而是由富于变化的灯光构成从底部一直延伸到腰部的弧线,营造出亭亭淑女的裙摆的效果,轻盈、摇弋、飘忽、灵动。 飞利浦高级设计总监姚梦明时隔两年后在谈到这个光学奇迹时仍然有掩藏不住的兴奋,“最好的照明不应该让人感觉到灯光的存在,而是自然而然地增强人的感受和情绪,成功的城市景观照明将激发人们对城市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姚梦明,是获得被誉为“照明界奥斯卡”的国际权威设计竞赛IIDA大奖的第一个中国人。他曾参与过奥运会丰台垒球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主场地、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主场地等诸多大型项目的照明项目设计、实施与调试。 在他看来,在通过高效率的LED解决了节能问题后(整个建筑照明能耗只有500千瓦,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广州塔照明方案最大的成功就是丰富而有层次的色彩。 广州塔充分利用了LED灯具灵活、用色彩作画的特性。将LED泛光照明灯具安装在立柱后侧打亮柱体,利用漫反射的原理形成剪影效果。同时,利用LED变化丰富的特点突出广州塔动态的线条。灯光效果配合它给人的印象,显得柔美、动态,贴合“小蛮腰”的婀娜之姿;整体视觉配合珠江的近水环境,与大城市景观相呼应,点亮了广州的天际线。 从效果图出炉到试验,姚梦明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七八次的反复调试,直到照明效果与夜色下的珠江“珠联塔合”。亚运会期间,夜晚的广州塔色彩饱满,空灵流动,在动静间跳跃,震惊了世人。 广州的未来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广州既古老又时尚。 在历史的长河中,广州因为不同的人、故事和建筑,携带着不同的城市记忆,深入人心。 2200年前,一个名叫赵佗的龙川县令的营造,令这座城市有了雏形。 在唐朝,一个叫“市舶司”的管理商船贸易的机构,见证了这座城市因贸易而迎来的第一次辉煌。 到了近代,林则徐、孙中山、广州起义、爱群大厦是无数中国人对那一段从苦痛到新生历史的记忆符号。 2010年广州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回望源头,霍英东和白天鹅宾馆为开启一个时代的大变革做着最生动的细节诠释。 广州塔代表的是广州的未来,一个根植于历史而又开创国际(600097)先河的城市象征,指向了这个城市的未来,向世人展示广州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决心。 在晴朗的夜晚,以新的城市景观核心标志广州塔为中心,向北是广州市新中轴线,12公里长,流光溢彩,构成一幅梦幻画卷。中轴及两旁的40余栋建筑,包括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西塔、丽思卡尔顿酒店等,均披上绚丽的照明衣裳。 5年来,广州市政府投入2000亿元人民币改善包括城市景观在内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亚运会前夕,广州市政府提出新中轴线概念,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从古老中轴线过渡到新中轴线,城市和市民都需要一个变化和适应的过程。拓展,不仅是平面意义上的开疆,更有高度的突破,以披上一身灯彩的广州塔的建成为标志,新广州的城市面貌大势已成,国际化都市气象初现。如果能以一个更高的位置俯瞰夜间的广州塔,那么它已经确定无疑地成为这条新中轴线的核心。“人文关怀”和延续“城市形态”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思路,契合了现代城市发展将城市、建筑、环境、公共服务的发展和人与生活同步的规律,重新连接了城市的人文肌理,激发了城市的活力。 在广州未来的故事里,广州塔必然是一个既精彩又有着深远寓意的开头。 广州塔所显示的城市变迁,展示了广州的整体城市风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以有序而多变的灯光为手笔,对她的未来也将有着更加清晰的描画。 用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的话来说,广州的城市梦想就是要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幸福的城市。而把这个城市梦想变成现实,就要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让老百姓、广大市民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有提升,更愿意在夜间出行与散步,以零距离接触的方式拥抱灯光为城市带来的骄傲,就意味着市政管理和规划者要对新型城市化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措施,明确推进的路径,使新型城市化更加“以人为本”。 编者按:在飞机上俯瞰城市夜景,阑珊灯火匍匐延伸,城市肌理清晰可见。从美国宇航局(NASA)提供的卫星遥感图片更可以直观地看到,一片片连绵的“光带”在地球表面起伏,并延伸到地球的大多数区域。 NASA国防气象卫星计划从太空拍摄地球夜间灯光已长达20年之久,镜头中的灯光如同一组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代码,映射着国家和城市的繁荣或衰退、危机或复苏。 经济快速扩张的国家灯光增长也最快,比如中国,在一场规模和速度空前的“创城”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城镇扩张了灯光的版图。社科院日前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在过去10年中,有2亿人口从乡村来到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新增31766平方公里。骤增的还有建筑,仅城镇住宅即增加了100亿平方米。人口方面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巴西,城市建成区面积相当于增加了一个瑞士,建筑方面相当于增加了22000多个天安门广场。 城市激变的背后,是人和生活的起伏跌宕。离开故土的淡淡惆怅与万丈雄心,初来乍到的隐隐抗拒和希望萌生,扎根城市的艰辛挫折和心灵归属,创建幸福的苦心经营和温馨甜蜜。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仍将继续,并且将有新的历史使命。建成了鳞次栉比、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之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还需要第二次“创城”:创建“生活”、营造“幸福”。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行动,“宜居城市”、“精致城市”的愿景正在开启一场新的转变。最直观的仍然是灯光。在广州,“流光溢彩”的“小蛮腰”使“建筑地标”成为深入人心的“城市象征”;在杭州,“水墨丹青”的大运河唤醒人们对文化传承的记忆;散落在城市中的各个家庭,其间“繁星点点”的灯光寓意着家的温馨和归属。 城市的明天,需要更多的探索去寻找方向。以灯光为索引,“创城记”系列专题将通过呈现新的城市、建筑、灯光、人和生活,探索创建城市未来的种种可能。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