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大同市打造七大产业集群 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

时间:2012-04-25 15:29来源:《大同日报》 作者:郝军

    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战略和“三名一强”奋斗目标,以筹备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促转型促综改,努力建设转型综改试验的典型示范区和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今年年初,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市县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的安排部署,大同市结合自身实际编制的《大同市转型综改试验行动方案(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经专家论证修改,该方案于日前通过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领导组批复。

在《行动方案》中,大同市明确提出今年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行动目标是:到2012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9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到46%以上;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个百分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森林覆盖率提高0.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以上;在创新用地方式、环境容量调节、现代金融服务等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按照《行动方案》的要求,今年大同市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主要有三大任务:
——主攻重点,构建活力、特色、富裕新大同。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七大产业集群。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以园区为载体,积极打造以保利协鑫集团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站等为主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以同煤集团煤制天然气项目为龙头,发展多联产、高端化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以陕汽大同新能源专用车为龙头,发展壮大中国重汽大齿公司、北车公司、山柴公司,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国药阿拉宾度生物制药为龙头,发展成品药产业集群;以同煤集团60万吨甲醇、24万吨聚甲醛和中化集团山西化工新材料基地项目等为龙头,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利用现有基础,引进品牌,通过联营重组,形成以饮品为主的食品产业集群;以和泰商贸物流园区和万昌物流园区等项目为龙头,形成现代物流业集群。2012年,产业转型标杆项目全部推进实施;全力加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完成5县21个示范区项目;启动畜蔬基地建设,新建完善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园区100个;建设3个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和10个部省级蔬菜标准园;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完成大同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四方农牧5000头奶牛、雨润集团百万头生猪屠宰、绿苑饮品杏仁露项目建设;实施188个村的“一村一品”和左云县马铃薯、浑源县肉羊、南郊区奶牛、阳高县蔬菜四个“一县一业”项目。二是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绿色宜居大同。建设好以白登山、云冈峪绿化治理,文瀛湖生态景观工程,十里河、御河、口泉河治理,智家堡、口泉植物园、梓家村森林公园建设以及道路绿化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完成六大工程造林面积47.44万亩;加快大唐云冈热电公司供热机组改造、御东污水处理厂、小型垃圾收集站等建设步伐;基本完成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活动走廊景观建设;加快山西北端古长城沿线生态治理修复,造林2万亩;开工灵丘县非煤矿山生态治理修复和广灵文冠果基地建设,栽植文冠果3万亩;启动大同矿区生态修复治理规划,加快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建设。三是着力改善民生,构筑民生幸福大同。2012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4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迁建大同五中、九中、十二中等中学,新建20所标准化幼儿园;完成市一医院、中医院、市五医院的御东新院建设工程;开工建设7.46万套保障性住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同步提高。
——突出亮点,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文化强市。一是全力筹备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发展新能源产业上出亮点。在打造光伏产业和清洁能源集群的同时,发挥空中风力资源优势,建设我省北部风力发电基地;利用农作物秸秆和柠条等资源,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发电,打造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快太阳宫、体育中心、竞赛广场等竞赛活动场馆建设进度;动员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我为赛事做贡献”的活动,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编制《山西省大同市新能源城市规划》,申报争取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二是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在城市建设和文化融合发展上出亮点。继续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完成北城墙、西城墙、代王府等修复工程,启动大同府衙、四牌楼、魁星楼、钟楼等修复工程;进一步完善云冈石窟保护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绿化;继续推进北岳恒山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大同当代雕塑馆,举办雕塑艺术双年展;完成市煤气厂工业遗址改造一期项目,基本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具体就是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创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创新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加快项目建设、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记者 郝军)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