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北京3月8日电 在全国“两会”上,有不少曾在武汉生活和工作过,现在外地就职的代表委员。与本报记者谈到武汉,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兴致盎然,言辞中充满关切。 对武汉提出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情系武汉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在他们看来,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应当仁不让。 顾海良,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曾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武汉是个非常好的地方,完全可以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全国人大代表顾海良在“两会”场外对记者说。 在武汉生活和工作10年的顾海良说,武汉在近代史上是工业化很早的城市,新中国建国后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经济文化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武汉发展滞后了一些。但现在这几年,武汉调整发展战略,发展很快。特别是武汉城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建设“两型”先行先试,使得武汉发展得到更广泛的资源配置的余地。 顾海良认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诸多优势,比如文化传统、工业化传统深厚,科教资源非常丰厚,这对一个城市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他说,把武汉打造成一座国家中心城市,对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崛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顾海良认为当前紧要的是增强武汉经济实力。他说,武汉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可为今后经济起飞准备充分条件。这就需要发挥科教优势,形成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创新等综合创新体系,特别是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成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 国家中心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顾海良认为,武汉要有更加开放的姿态,开放是武汉发展唯一的出路,要建成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他说,武汉要有国际视野,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武汉应积极走出去,跟国际进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吸引国际的目光。 辜胜阻,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曾任湖北省副省长、武汉市副市长。 做强工业等实体经济 武汉要做国家中心城市,要靠实力去影响和说服他人,其中要注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始终坚持以工业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另外,要充分依托区域格局优势,利用科教、区位、产业、劳动力成本等有利的资源要素条件,做好城市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协调转型。 最关键:科教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武汉最大的优势是科教资源优势,在这方面其他很多城市都无法比拟。武汉最为关键的是要把这种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武汉最大的优势是科教优势,这个说了很多年,但是做起来很难。要将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家人才;二是实现这一转化的金融创新和资本力量;三是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和市场环境。 最核心:没有华尔街就没有硅谷 上述三要素中,其中资本的力量非常重要。北京中关村有数以百计的上市公司,而东湖高新区只有几十家上市公司,没有资本的力量是不行的,技术要与资本力量对接,否则很难变成经济的优势,企业只能成为“小老树”,总也长不大。 比如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三大引擎,分别是硅谷的高技术产业,好莱坞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华尔街的金融资本。没有华尔街不可能有硅谷和好莱坞的辉煌。 要实现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对科技企业“扶小壮大”。要大力发展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融资链,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要积极推动企业在国内外多种资本市场上市。 最重要:扶持小微企业奠定武汉未来 实体经济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一国经济立身之本,也是民富国强的根基,实体经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予了高度重视。 武汉要增强实力,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其中要特别重视实体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营造做实业能致富,创新做实业能大富的市场环境,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 武汉关键是要营造一个让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因为小型微型企业涉及到武汉未来发展的后劲。有好的创业环境,小型微型企业才有活力,小微企业有活力,武汉未来发展就有活力,就有竞争力。 武汉要建500万平方米孵化器,鼓励创业,这是很好的,孵化小企业,这个很重要,所有的大企业都是过去的小企业。 武汉小企业需要政府从财政、金融政策上加以更大力度的支持。 刘凡,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历任武汉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武汉市江岸区副区长、湖北省物价局副局长,2003年至2011年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 新洲市、黄陂市、东西湖市、汉南市……一众小城市如众星斗拱般环绕武汉中心城区,外圈有黄石、黄冈、天门等中型城市,再外圈有长沙、南昌等大城市——这是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凡对武汉未来的美好畅想。 昨日,刘凡委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希望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程中,要把武汉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放进去,要把武汉市民应该担当的历史重任放进去,与周边城市携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落实中部崛起的世纪战略。 刘凡委员透露:这十年,他经常回武汉调研。“武汉的发展很快,作为武汉人,我感到很骄傲,也很自豪,每次回家,感觉都是新的,那么的美好,那么的鼓舞人心!” “我也注意到最近武汉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实事求是地说,武汉在中国早已是一个中心城市了,下一步,需要把武汉建设得更好、更完善一点,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更加符合武汉人民的希望。” 刘凡建议:武汉一要预防“城市病”,避免“摊大饼”式的布局,要开展科学的规划,高屋建瓴地布好城市交通路网。 刘凡最后说:纵观“长三角”、“珠三角”,围绕上海、广州两个中心城市的周边城市群,发展得都非常不错。上世纪初期大汉口与大上海齐名,武汉的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区位优越,完全可以再现往日的辉煌。武汉要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需要与周边城市联动,形成一个城市集群,目前湖北省已经与江西、湖南两省签订了打造“中三角”城市群的相关协议,就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定要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把武汉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放进去,把武汉市民应该担当的历史重任融进去。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