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城市文化如何“多元”

时间:2012-03-06 10:0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李鸿文

  □李鸿文

  前些日子,深圳举行“城市多元文化的和谐与融合”电视对话论坛,当地官员与刘长乐、龙永图等嘉宾一起,探讨城市文化融合。宾主都关注到这种融合以多元性为前提,关键就是尊重各自文化的特点,平等地保障文化个性发展。

  深圳是我生活的城市。作为一名“新移民”,我切实体会到了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具体而言,在我“新移民”身份之外,还有多重的身份,如祖籍湖北人,读书写字的人,有正式工作的人,甚至还有男人、中年人、胖子、球迷、烟鬼等,无论以哪一种身份出场,都没有在现实中感到别扭。

  但上述所有身份都不是重点,重点乃我是一个有深圳户籍的人。这个深圳户籍,把我与这个城市的200多万人划归到同一个圈子,享有同样的权利和生活及文化上的各种福利;还是这个深圳户籍,又将我与这个城市的另外近1000万人进行了区别,也就是说,他们暂时还没能得到我享有的那些户籍权利。

  200万人比1000万人,本是个弱势的数字,但在现实中却是一个强势的象征,它代表了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主流”,也代表了权力与权利分配的额度。这情形类似古罗马时代的公民权,客籍及无公民权的市民是庞大的多数,而城市的命脉则由占少数的元老及公民所掌控。

  所以,如果谈多元文化,我个人的经历及身份并不是一个恰当的样本。正如前文所述,一个深圳户籍身份就足以让其他所有身份黯淡无光,这是多元文化发育的决定性瓶颈。也许正因为如此,讨论多元文化才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但是,我在论坛上很少听到有对户籍瓶颈问题的探讨,而听得最多的是对这个城市多元文化的肯定,尤其是对一位深圳市民自费在香港媒体上刊登“香港人,谢谢你!”广告,更是不吝赞美之词。

  市民自费刊登广告这事,先要肯定其善意,但善意的表达却带有斧凿痕迹。我不是指那位市民得到了某种授意,而是指深港两地合作互补,没必要感谢来感谢去,过分客气反而生分。至于嘉宾们提到的“弥补裂痕”作用,在我看来适得其反,在融合的表达中,暗含了对差异与分歧的确认,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割裂与疏离。

  多元的表象强化了区别与差异,是现代多元主义文化的误区。正如阿玛蒂亚·森在评述欧洲多元文化政策时所说,尊重多元文化值得肯定,但建立在单一身份基础之上的多元却值得警惕。具体到深圳,不仅是深港文化之间,还有户籍与非户籍、本地与外地、在职员工与农民工、早期移民与晚期移民之间,公共政策的出发点不是确认并强化其差异,然后以“主流”的姿态表示同情与尊重,而是要尽量填平权利的鸿沟。如是,城市多元文化才真正具备包容性。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