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历史短,更要保护旧建筑
时间:2012-02-20 11:1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
|
2月17日,作为深港建筑双年展闭幕活动重头戏的闭幕论坛在市规划大厦举行。中外建筑师和深圳文化界、学术界代表分别从双年展与本地实践、当代角度下的保护、建筑和城市形态可持续讨论以及深港双城双年展与深圳文化的未来四大主题展开了探讨。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泰伦斯·瑞莱表示,深圳的城市建筑要讲可持续发展,把任何可使用的现有建筑物拆掉另建,这是不好的。
声音
“要把本土的现有建筑资源加以调整性的使用,需要的是整合而不是扩张。他也知道深圳有些很高的旧建筑,有争议说要不要拆掉。其实除了经济层面的考虑,还有可持续性的问题。把任何可使用的现有建筑物拆掉另建,这是不好的。”
双年展总策展人泰伦斯·瑞莱
“深圳需要考虑以哪种方式创建可持续的未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重新利用建筑物,让其更加充满生命力,更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辛那提美术馆馆长Aaron Betsky
应该鼓励历史的存在
在“当代角度下的保护”主题讨论中,上海新天地项目设计师本杰明·伍德说,他在上海和北京听到有些人提到深圳时会说深圳是没有特点的城市。在他看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性。他建议,深圳可以做一些保护性的项目,应该鼓励历史的存在,因为深圳现在没有太长的历史,所以要去创造历史。这样几十年后,人们会说深圳在创造历史。
围绕“建筑和城市形态上可持续”主题,本届深圳双年展总策展人泰伦斯·瑞莱说,他眼中可持续性的建筑不是只用于十年内,而要考虑更长时间的使用。要把本土的现有建筑资源加以调整性的使用,需要的是整合而不是扩张。他也知道深圳有些很高的旧建筑,有争议说要不要拆掉。其实除了经济层面的考虑,还有可持续性的问题。把任何可使用的现有建筑物拆掉另建,这是不好的。辛辛那提美术馆馆长Aaron Betsky也认为,深圳需要考虑以哪种方式创建可持续的未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重新利用建筑物,让生活更加充满生命力,更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为大众 突破小圈子
双年展为什么要公众参与?知名建筑评论人贺承军认为,从功能的角度看建筑,这是最重要的,双年展在起这个作用。如果功能不够,无以谈文化。在他看来,建筑设计、城市与人的专业解读没那么神秘,感受每一个建筑就是双年展的意义。他还建议,以后可成立第三方独立机构来做双年展,不要委托政府直接出面。可以用一个第三方的双年展基金来推动,这样更符合国际化模式。把双年展开得更早、从三个月缩短至两周,也会增加公众的关注度。
文化学者胡野秋表示,他不认为双年展是小圈子玩的,它既不是建筑师的游戏,也不是小圈子的游戏,应该是公共的。建筑关注公共空间、是公共行为,所以建筑必须和公共发生关系。否则建筑就是死的,是垃圾。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也认为,在做双年展的时候,只要尽力,会对市民、对生活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也认为,双年展是必要的。这个城市毕竟不是一部分人的城市,是大部分人的城市,人们不管专业与否、主动与否,都要跟城市建筑发生关系。如果双年展能让更多的人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是在为自己争取一个积极的未来。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饶小军认为,政府做双年展,是为了打造城市名片。我们从哪里获得深圳人的身份认同感?他觉得双年展的好处,一是作为城市名片;二是它在不断挖掘或创造一种新的城市文化。所以双年展广泛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家、建筑师参加,以不同的视角来展示他们眼中的深圳城市文化特征,这也是双年展的重要意义所在。他相信随着双年展的发展,一定能突破圈内人的概念,而且建筑师对公众和建筑的使用者都有社会责任,不能把技术上的专业优势或个人理解强加给市民。
双年展影响在扩大
在“双年展与本地实践”圆桌会议上,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认为,双年展举办到如今的第四届,参展人数在增加,展品的品质也在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展。但信息传递的渠道和途径以及速度还存在问题。
法国欧博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董事冯越强认为,来看双年展的人多人少不是关键,这取决于时间和机会。他觉得本次双年展的时间跟以往差不多,其中穿插了春节,而且深圳外来人口比较多,参与人数上有时间和地方的特殊性。很多中国人喜欢凑热闹,又不喜欢太深沉地去考虑,其实城市和建筑跟每个人都有关系,双年展能坚持到今天已经相当不错,以后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在“深港双城双年展与深圳文化的未来”讨论会上,资深媒体人金敏华认为,深圳的双年展把深圳和世界艺术圈的时差拉近了10年。双年展给深圳带来一种世界视野,每一届策展人各具特色。(晶报记者 李海若)来源晶报记者) 中国规划网深圳2月20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