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筑被指 “ 千城一面 ”。( 资料图片 )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1年1月至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共计26万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总投资17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近三成。而中国的城市化率目前已达到47%,在过去的30年里增加了30个百分点,增速位居世界之首。 另悉,目前我国的600多座城市中,有100多座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国内大都市,其中有不少城市提出要建设中央商务区,有10多个城市瞄准建设国际或地区性金融中心。 在1月4日由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 座谈会上,一些专家纷纷指出,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舍弃了地域特色,忽视了建筑文化,使得城市建筑大量雷同,粗糙仿制,文化缺失,“千城一面,万栋同根”。 城市建筑被指“拾人牙慧” “如今很多国内的建筑师总是盯着外国大师,城市设计趋同,拾人牙慧,东施效颦,到处山寨。”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在“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 座谈会上对记者如是表示,“过去是刮‘欧陆’风,都设计得像欧洲,如今是刮‘迪拜风’,到处都盖迪拜式的高楼。” 现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叶如棠则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四远四近”:与自然越来越远,与官场越来越近;与生活越来越远,与逐利越来越近;与文化越来越远,与浮华越来越近;与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 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而相对于另外两大体系,中国建筑体系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并且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活,例如四合院的邻里交往空间就远比西方式的单元楼要大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曾涌现出一大批融合本土和现代特色的新建筑,“从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人民大会堂,到20世纪末的香山饭店,都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融汇了西方现代建筑的新技术新观念。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曾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当时各国建筑师都非常赞叹它。” 叶如棠如是表示。 追求利益导致文化缺失 许多地方仓促上马的建筑工程,被过多地涂上了官方色彩,建筑师们在经济利益和行政压力下往往不得不“委屈了”艺术。一位住建部的专家说,“有的地方甚至把专家评审当儿戏,就是走走过场,最终还是由当地领导拍板。” 当建筑物被简单视作商品时,部分建筑设计师也由此为了经济利益,刻意迎合投资方和业主要求,“事实上,建筑物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商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它都要矗立在公共空间上供大家评判。”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说。 不过,本土设计师的综合修养现状也令人堪忧,部分设计师只懂技术,不懂美学。“本土设计师应当提高全面修养,不能光会用计算机,要认真学习和解读人类优秀文化,为原创作品倾注心血。” 张锦秋认为,“应注重地域建筑现代化,和现代建筑地域化,建筑创新不能是肤浅作秀。” 本土设计应得更多扶持 据专家透露,一些国家的建筑设计师到中国做建筑设计时,其所在国常常会提供相关的费用,将此举视作“文化输出”,甚至有的国家的大使馆还会组织推介会,推介该国设计师的作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告诉记者,当年设计上海南浦大桥时,就曾有外国设计师主动上门,免费提供设计,后来被我国政府拒绝。南浦大桥通车后成为世界第四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使得我国的桥梁设计走在了当时的世界前列。 但在现实中,像南浦大桥这样的“幸运儿”并不多见,一些地方依旧唯外国设计师马首是瞻,盲目聘请外国设计师,缺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强意识。 一位住建部的专家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轶事:某城市招标,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抹去设计者姓名,让评委们投票,结果一位本土设计师的作品胜出,主办城市恼羞成怒,竟在随后宣布此次投票无效。 “中国建筑师也可以走出国门,我们应该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文化。”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丁建提出了他的建议,政府应当提供扶持,使得我国的建筑设计师能够走向世界,并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如今许多设计院不愿意搞基础设计,就是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