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安门外曾经只有一栋楼
时间:2011-12-20 10:1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程坦向
|
|
广安门附近如今已经是楼宇林立。新华/TAKEFOTO
古都地理
如果从西周,眼下北京的这块地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燕”和“蓟”算起,北京这座古城已经差不多三千岁了。因为历史久远,所以北京有着太多的历史文化流传和典故,北京的一个镇、一个村、一条街、一条胡同,甚至一口井、一块砖石都有故事。它们有的已被史学家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放射出金子般魅人的光彩;有的如散落在泥土中的珍珠,待我们这些后人在先人遗失的沙砾中细心地捡拾,并把它们串联起来。为此,我们开辟了“古都地理”这样一方园地,希望有心人来此耕耘。
广安门外曾是金都的核心区域、北京城市的发源地,亦是通往丰台、房山乃至保定、石家庄的交通要津。但是解放后很长时期,从广安门关厢到六里桥的广外地区,商业区仅局限于关厢附近,马连道以西全部是农田。广外地区第一座楼房出现在1957年,就盖在广外北街北段的路西,是幢沿广外北街南北坐落的四层红砖楼房,当时周边的居民管这座楼叫“苏联专家楼”。
这幢被周边居民称为“苏联专家楼”的楼房,其实是北京第二机床厂的家属宿舍楼。我们家与二机床厂六十多户职工,当年曾有幸住进了这座新楼。这座楼盖好后的至少十几年里,一直鹤立鸡群,始终是广外地区标志性建筑,也是广外地区唯一的一座居民楼。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会儿,我父亲刘传俊曾是北京第二机床厂的车间主任。父亲是1930年参加红军的,长征途中双耳震聋,到陕北后成为延安兵工厂工人。由于爱搞技术革新,还曾当选过边区劳动模范。1949年2月父亲进入北京后,参加了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筹建。过后不久,父亲又参与第二机床厂的筹建,并先后担任了车间主任与科长。
说到第二机床厂,据说前身是个军械所。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为了打内战,在当时的北平设立了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华北剿总又在广安门外的达官营南建立了华北剿总军械所。当年这个剿总军械所身份特殊,所以也目空一切,与横行霸道的宪兵水火不相容,双方1948年曾发生过大规模火拼。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北京第二机床厂,就是在这家军械所的基础上改建的。
伴随着北京第二机床厂的建立,广外北街西部的大片地区成为了二机床厂的宿舍,不过除了“苏联专家楼”这个孤零零的四层楼房外,好长时间里,广外小马厂到天宁寺、关厢一带,铁路以东的广外大街以南地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前,方圆几公里再没有其他的居民楼。那时广外这一带除了“专家楼”之外,其实还有几幢楼房,但那都是附近几家单位里的办公房。
说到其他几家单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广外这一带还陆续建起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商业储运公司,还有广安门火车站、广安门牛奶厂,另外北京扑克牌厂、北京唱片厂,钢厂、硬质合金厂……陆陆续续这么多的单位进驻,广外关厢地区也一下子开始繁荣起来。
当时广外的邮局、银行,商店、饭馆、旅馆、电影院、澡堂、理发馆、照相馆、自行车铺、鞋铺……这些全都集中在关厢,极大方便了广外北街一带的居民。很长时间里,广外地区的单位按月给每个职工发澡票、理发票,凭票在澡堂、理发馆消费。
那时广安门牛奶厂位于广外北街东侧,蒸汽轰鸣与玻璃奶瓶碰撞声,曾经长年回荡在广外北街的上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牛奶非常珍贵,父亲因为是老红军才有机会订上一瓶牛奶。小时候我们姐妹经常排队取奶,提着木条钉成的小筐用空瓶换奶,曾经我们非常兴奋与炫耀。
对广外北街的深刻记忆,还有广外北街南口的那家人民饭馆。有一次去吃面条,忘记找钱就匆匆走了,几天后才想起还没找钱这事儿,于是路过人民饭馆时进去询问了一下,也没有抱多大希望。没想到,服务员当即取出特意保存的两元六角钱,交还给我。
与关厢一带的热闹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马连道那一片儿则是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仓库,没有任何商业服务机构,一到夜晚冷冷清清空无一人。太平桥东里与三义里地区也全都是平房,周边还有不少农田。
另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外北街的环境一直不是太好,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一百米开外的护城河两岸,没有树木也没有草,河边浮沙就是沙尘的发源地,包括广外北街在内的周边,也深受扬沙的困扰。护城河的河水也是臭气熏天,夏天根本不会有人去河边散步休闲。现在的手帕口桥北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还曾有一个北京农民服务所,供赶着马车进城的人与马休息,马粪尿的臊臭气能一直传遍小马厂至达官营、关厢的广外广大地区。
广外北街的巨变始于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沿护城河建起了十几公里长的美丽的滨河公园,两岸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河水清澈见底,扬沙也彻底消失了。关厢至湾子的广外地区,曾经的清一色平房,只有广外北街“专家楼”一幢居民楼,现在也是高楼林立了。
广外北街扩宽了一倍,又铺上了沥青,街边小区内的道路也全铺上了砂砖。两座高大的星级宾馆,分别在广外北街南口路东与路西拔地而起。广外北街两侧的大片平房与牛奶厂彻底拆除了,建起了时尚的花园小区与美丽的街心公园。最近几年,广外北街及周边楼房还进行了“平改坡”,楼房外立面与楼道全部重新粉刷,楼房全都安上了门禁,多年的违章建筑彻底拆除。供农民马车留宿的农民服务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彻底拆除了,几年前变成了花园。
现在这一带,小超市林立,大型超市也有六个之多,小区居民居家购物近在咫尺。社区里也建立了社区医院,有个小病小灾的不出小区就解决了。美丽的滨河公园与街心花园为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近水的广外滨河路一带,已成为理想的居家场所。
曾经的北京第二机床厂原址,如今早就变成了南城第一座五星级宾馆希尔顿逸林,还有朗琴国际商务楼、远见名园与豪华的朗琴园小区。广外北街乃至整个广外地区,城市改造走在了前边,成为南城最繁华地区之一。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广外仅有6路、19路两条公交线路,晚上没有路灯,全部道路为砂石路。现在的广外,几十条公交线路通达全市。
一滴水滴可以折射太阳,小小的广外北街,折射出了北京的沧桑巨变。
地理辞典
广安门
广安门原先叫广宁门、张仪门、彰仪门,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建于明嘉靖年间,是进出京城的主要通道,清道光年间改名广安门。乾隆年间昆山顾森所写的《燕京记》中,对广安门的记述是:“外城七门,面向西者广宁门,西行三十里卢沟桥,过桥四十里即是良乡县,为各省陆路进京之咽喉。”
曾经的广安门城楼,也已经不复存在。这座城楼原高两层,是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城楼和城台高耸,瓮城为圆角方形。民间流传的《里程歌》里这么描述广安门城楼:“彰仪门城楼九丈高,小井大井卢沟桥……”
东闹市口 每个胡同都有学校
程坦向
1948年7月,我家搬到东城的西观音寺95号,就是已经消失的东闹市口一带。当年的东闹市口,十分像个“非”字,北口两边是东观音寺胡同和西观音寺胡同,中间是东裱褙胡同和西裱褙胡同,南口是苏州胡同和苏州胡同下坡……
那时的东闹市口,几乎有胡同就有小学,有东观音寺小学、西观音寺小学、裱褙胡同小学;东闹市口北口连接方巾巷,把口有象鼻子中坑小学;南口连接沟沿头街,把口有沟沿头小学;再往南,路东的盔甲厂里就是我初小就读的汇文一小。路西有私立健青小学和公立江擦胡同小学。
初小毕业后,我去报考裱褙胡同小学高小,第一场考算术,一看考题我全会,于是兴奋之下一挥而就答完了。
回到家奶奶问我考得怎么样,我答:“全会!肯定100分!”吃饭时突然想起不对劲,喊一声:“坏啦!”扭头就往外跑。跑到裱褙胡同小学,正好看见老师抱着考卷要走,我气喘吁吁上前:“老师!我忘写名字啦!”看我急得满头大汗,老师把我准考证上的姓名记下来,然后告诉我:“考卷已装订好,看不到写名字的地方了,判分时也不能打开。如果这一沓卷子只有你一个人忘写名字,学校好办,如果有两个人忘写名字,就不好办了!”我沮丧地走回家,奶奶知道后,拉着我又去了学校找到校长,得到了同样的答复那次考试没写名字的有仨,于是我没上成裱褙胡同小学。只好进了私立健青小学,六年级又考入公立江擦胡同小学热闹非凡的闹市口周边共有八个小学,居然四个与我有关联。
那时我家住的西观音寺95号,红色大门里有三个院子,我家住在第一个院子里。出了红色大门右拐就是闹市口北口。东闹市口那时也不宽,并排走四个人就挤了,长不足百米,胡同两边都是店铺,吃的、穿的、用的,无所不包。
八月节奶奶带我去点心铺买月饼,自来红、自来白,做得皮酥馅软,满口香甜,正适合老人、孩子的口味。我还喜欢提浆月饼,外表有咬头,里面的小料品种特多,还有冰糖渣,特好吃,不像现在的广东月饼油太大,咬一口直糊嘴。
附近还有家专做山东馒头的店铺,一块厚墩墩的面板后面有块厚石板,上面有个大圆洞,露在面板上方,洞内插一根光滑的大木棍。和面时木棍放在面上,一个人用木棍从上向下揉压,然后往面上撒干面粉,再用棍子揉压,不知要反复压多少次,面才能和好。每次路过,我都好奇地要站着看一会儿。奶奶说这叫戗面馒头,吃起来又筋道又香甜,好吃;过年时奶奶带我去布铺扯布,给我做新衣,还要去肉铺买个大猪头。
年初五一过,东闹市口一带店铺开业,敲锣打鼓放鞭炮踩高跷,一直热闹到周边的胡同里。那时东闹市口一年里都很热闹,整个一小号儿“大栅栏”。 中国规划网北京12月20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