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城必须解决“大城市病”
时间:2011-11-30 16:1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肖琳子 童中贤
|
|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中期阶段又称为加速阶段。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加速时期。预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将继续保持每年约0.8—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2012年城市化率将超过50%,步入城市时代。
各种类型新城的建设动力和功能不同
新城指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大城市空间的扩张,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域经过统一规划设计能分担大城市居住功能及产业功能,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绵延区或聚居点。它能够拓展城市空间,缓解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压力,创新城市管理,是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
根据新城形成的核心驱动力和新城城市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第一类是边缘新城,是指伴随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加速,中心城功能逐步外迁而在大都市边缘逐步形成的功能比较完善,且相对独立于大都市的新城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郑州的郑东新区和北京的通州新城、昌平新城、大兴新城等。
第二类是副中心新城,是通过分担核心区部分城市功能来实现城市多中心结构的目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国务院批准的三个副省级新区,即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
第三类是产业新城,是指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工业园或产业园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如长沙高新区、无锡新区、威海工业新区、上海宝山新城等。
第四类是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新城,指以捷运系统导向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城建设,主要通过捷运系统与城市中心区快速连接来缩短交通时间,吸引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转移,达到分散城市中心区居住功能的目的。香港沙田新市镇是这方面的代表,内地具有代表性的TOD新城较少,杭州下沙新城已初具规模。
第五类是旅游新城,指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核心,融合产业旅游、商贸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城。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珠海横琴新区、北京怀柔新城、深圳东部华侨城、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等。
第六类是空港新城,是指以国际枢纽机场为依托,包括客货运输、仓储加工、综合贸易、商业服务、会议展览、生活居住、园艺农业和文娱体育等设施,以航空产业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城。如重庆空港新城、杭州空港新城、南京空港新城、济南空港新城等。
新城建设要规模和品质并举
借鉴国外新城建设的成功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我国在新城建设中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适度的城市规模。首先要综合考虑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增长的变化趋势以及控制目标,考虑新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能力和新城功能的自立性;其次要做好新城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建设用地和控制规划保留用地,加强区域开发的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严格控制各项建设用地指标,要给新城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模。
第二,完善城市功能。新城必须具有完善的居住、产业和公共服务功能。新城建设者在进行新城功能定位时,应当以人为本,以保障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和谐以及全体市民心理、生理欲望的不断满足为出发点,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城市规划,充分发挥城市人口居住、休闲、工作、交通等基本功能,为市民创造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同时,要强调整个城市功能均衡, 注重新城居住、就业、商业、购物、办公、文化娱乐、休闲、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平衡协调发展,为新城居民提供多元化、综合化的城市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
第三,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品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将品位提升和质量提高结合起来,提升城市建设发展的品位,突出城市建设发展的质量,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社会民生的改善、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四,彰显城市个性。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行个性化的新城建设。首先,培育城市个性,必须注重维护好历史传承,同时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其次,要摒弃盲目模仿的陋习,切实从人类文化整体高度整合传统资源与发展潜力。最后,城市的个性培养要立足特色化,实现多元化。
第五,传承城市文化。在新城规划建设中,要按照城市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尊重历史、立足市情、面向未来,创造具有地方特色、富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现代人居环境。要在注意其规划风格,注重全球化、国际化潮流的同时,切实注重建筑风格的本土化,注意保存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创造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培育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城市人文精神,力争构筑让生活更美好的现代“宜居新城”。
第六,保育城市生态环境。首先,新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与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贯穿其中,制定科学的规划,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可再生资源和可耗竭资源,同时提高利用资源的技术和能力。其次,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吸取老城区的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进行低碳新城建设。通过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消费方式的转变等途径来发展新城的低碳经济,探索出符合自身特征的新城低碳发展之路。最后,生态新城是新城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建设生态新城是指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新城的建设和发展,在新城建设中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规划网长沙11月30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