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中国低碳城市从“理念”进入实质性发展规划

时间:2011-11-25 10:4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汪志民

中国规划网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汪志民 近年来,全球发达国家纷纷把构建低碳城市作为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低碳城市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在谋划布局“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时刻,赛迪投资顾问在总结全球低碳城市建设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分布规律和发展特色,提出了现阶段低碳城市发展的问题、策略和建议,为各城市了解中国乃至全球低碳城市建设新形势,快速定位低碳城市的建设方向,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进入发展期,各地发展特色各异

第一,总体格局呈区域密集分布。截止到2011年11月,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低碳城市,已经形成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格局分布,即以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地区四个经济区为重点聚集分布。目前我国在建的低碳城市有近百个,据赛迪投资顾问统计,具有一定规模并接近低碳城市标准的城市主要有19个,分布于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地区四个经济区,发展路径包括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建筑等四个方面。

图1 中国低碳城市分布地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

表1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特色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

第二,典型城市低碳建设风格各异。保定市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两个试点城市之一,以低碳产业为特色,拥有多个国家级低碳能源研发基地,良好的政策、资源与技术优势为保定市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另一个试点城市,上海市以工业、交通、建筑、可再生能源、碳汇五个领域为重点发展方向,借助“低碳世博”的历史发展机遇,发挥其后续效应,注重相关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理念的利用、推广和传播,通过崇明、临港和虹桥商务区3个低碳示范区的建设,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北京市借 “绿色奥运”之机选择了绿色发展、低碳城建之路,2008年以来逐步实现低碳产业的结构调整,启动低碳生态社区建设项目,并将节能环保纳入城市功能评价体系;在低碳金融发展方面,北京已开始成为全球重要的碳资产聚集中心,北京环境交易所是国内碳交易市场和低碳金融发展领域的主要探索者和领导者,对促进低碳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任重道远,发展中面临多种问题

第一,建设低碳城市缺少全面、长期、明确的战略规划。由于低碳城市建设提出时间较短,尚缺乏建设实践经验,容易出现宣传与实施脱节、规划与现实脱节的现象。这种不立足实情、不结合市情的发展方式轻则无功而返,重则劳民伤财,投入产出失衡。实际中主要表现为:⑴ 缺少从城市发展全局高度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⑵ 忽略本地工业基础,盲目发展新兴产业;⑶ 未明确认识到建设低碳城市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第二,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基础薄弱,居民低碳意识不强。中国城市向低碳转型,受到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结构有待完善、人口基数大、城市膨胀式发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缺乏有力的支撑基础。例如,中国的能源结构目前仍以煤炭为主,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很大,要实现低碳建设的目标需要从现有产业结构出发,分阶段地持续调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持续增长,城市居民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缺位,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薄弱,低碳意识不强。

第三,碳金融体系尚不完善,低碳城市发展缺乏关键着力点。国内碳金融体系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对碳金融缺乏认识,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碳交易蕴含的巨大价值;其次是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交易规则、操作模式等知之甚少,无法有效识别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再次,作为目前主要交易方式的CDM项目具有开发周期长、风险因素多,收入不确定等特点,使得众多金融机构处于观望状态。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以点带面”,结合实际制定发展策略

第一,加强低碳城市建设战略规划,统筹兼顾、突出特色。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对发展低碳城市的路径进行详细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战略规划。政府部门应将低碳城市的建设融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制定全面、长期、明确、可行性强的战略规划,在产业布局、能源、交通、建筑、金融等各个领域拟定标准和目标,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稳定的政策、技术、资金保障。

低碳城市战略规划在具体操作中应该体现出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全面性的特点。权威性体现为自觉维护、落实低碳城市总体规划,以长短规划相结合,按照规划组织低碳城市建设;科学性体现为尊重实情、尊重市情,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领域;前瞻性体现为对城市发展潜力的合理预测,特别是城市人口、基础设施需求、经济结构等变动因素;全面性体现为综合考虑低碳城市建设各个方面,合理协调各个层面工作的权重,以达到投入产出效率最优。

第二,以低碳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城市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模式来构建低碳城市,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城市通过拉闸限电、限水来营造“表面低碳”的问题。同时,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和产品创新投入的所得税税前抵扣和税费减免力度,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加快低碳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保障。

第三,建设低碳生态工业园区,构建低碳城市发展着力点。地方政府要科学制定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建设低碳生态工业园区的需要,高标准做好园区各项规划设计,建设时优先使用新型节能低碳材料;加快推进排水、排污管网、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形成健全的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系统;加快垃圾中转站、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园区电网建设,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适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同时,健全环境管理制度,量化环保责任考核,加强对水、气、粉尘排放的环境监测工作,并及时将监管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四,政府引领低碳消费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政府在引导低碳消费方面应起到主导作用。一是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影响公众行为;二是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践行低碳消费,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三是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如率先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尽可能将办公大楼建设或改造成节能型建筑,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政府内部日常管理的节能细则,制定政府节能采购产品目录,推行政府节能采购等。

第五,以市场调节为工具,完善低碳经济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着力实现市场主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增强市场主体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从根本上解决重污染企业外迁、污染中小城市的现象;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能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在那些能够形成有效市场竞争的领域,建立起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例如,对高耗能行业坚决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引导高耗能行业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第六,着力构建全方位的碳金融市场,拓展碳金融融资渠道。发展碳金融需要国内金融机构的正确引导与多方面政策支持。一是在信贷方面给予支持,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减排要求,承诺达标企业获得融资,并将排放权减排额作为抵押物,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二是在中间业务方面给予支持,为CDM项目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三是在直接融资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或项目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发展资金,同时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资金投入。

综上所述,国内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越来越重视将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路融入到政府各项工作当中,二、三线城市也正在形成自身的特色,但对于大部分刚刚起步的城市而言,要将“低碳城市”从理念走向实施,还需要突破很多难题。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更要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使建设低碳城市的工作更有成效,并对区域周边带来一定的示范效应。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