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中山城市面貌要大变样,张珂坦言有压力更有动力。 赵宇飞 摄
■开篇语 “十二五”即将从开局阶段迈入攻坚阶段,中山谋定而后动。随着一系列大动作、大项目的启动,中山的未来值得期待。如何走出一条与珠三角东岸不同的路?如何在珠三角西岸崛起中挺起脊梁?中山用实际行动作答。从今天起,我们将约请各部门、各镇区的一把手进行访谈,希望从中梳理总结出中山再出发的脉络。 无论是让中山城市形象上一个台阶的岐江游,还是对中山未来城市转型举足轻重的翠亨新区,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都一再强调要规划先行,宁可建设慢一点也要先规划好。如何统筹大调整与小修补的动态平衡?如何让城市中不同收入者和谐共存?如何构建中山未来的城市格局……这些问题在解决之前都需要履新不久的中山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张珂先落到纸上。如何建设“三个适宜”创新型城市,中山任重且道远。近日,张珂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如果将规划所搭建的框架“焊死”并推动实施,未来五年内,中心城区一定会呈现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格局雏形。 ――在未来规划上,围绕建设“三个适宜”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在文明宜居、可持续发展、可承载力等方面下足功夫 建设理想城市走一条创新道路 南方日报:您曾任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市规划局副局长,后又任南区办事处主任,现在又回到规划局任局长,基层的工作是否给你带来新的认知? 张珂:基层的工作经历丰富了自己的双向思维,从规划局到镇区工作,工作职责由规划管理转移到推动规划的实施,而现在重新进行规划管理工作,又会使自己对镇区的需要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更加立足实际开展科学规划。 南方日报:围绕“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目标,在规划方面,中山如何走一条与珠江东岸不一样的道路? 张珂:在上世纪90年代的“四小虎”当中,珠江西岸城市占有三席,其中就包括中山“十大舰队”为主体的国有企业发展模式。但经过20多年发展,珠江东岸的发展早已超过西岸,并形成自身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其他城市一样,这种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遭遇到了历史的“天花板”。面向未来城市发展新态势,中山要以“转型升级,幸福中山”核心,走一条创新的道路。 当前广东正在探索建设“理想城市”,作为城市规划部门,我们将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工作方式,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全域中山、聚集发展、绿色发展、包容增长”的发展理念,引导城市按“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城市格局集聚和发展。 ――发展观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规划标准的不一致,而当城市发展目标形成了广泛共识后,推动城市发展的力量就会更大 提高城市首位度是战略选择 南方日报:与周边城市相比,中山的城市建设已经相对滞后,中山目前遇到了哪些实际问题? 张珂:上世纪90年代,中山曾经是全国规划标兵。其实,城市发展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一条博爱路就可以看到中山城市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由东向西至兴中道,反映最近10年的发展阶段,至悦来路,反映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而至中山二桥,则反映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阶段。博爱路就是这座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缩影,从一个层面上也折射出中山的城市发展的过程以及现阶段规划亟待统筹推进。 我认为,目前城市规划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各部门要尽快对中山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形成广泛共识。因为发展观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规划建设标准的不一致,而当城市发展目标形成了广泛共识后,推动城市发展的力量就会更大。 南方日报:在年初“两会”上,提高城市首位度为代表、委员所热议,您认为中山城市首位度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张珂:中山以镇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客观上造成了产业、人口、土地使用的分散化,主城区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以2010年为例,主城四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17%,远低于珠海、惠州、江门、佛山等市水平,即使扩展到“六区四镇”,也仍然低于珠海水平。随着轨道时代的到来,要素流动的便利性可能会导致各镇区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高端要素资源加速向更具向心力的城市流动。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是当前发展背景下中山市解决发展瓶颈、把握发展机遇、适应发展变化、提升发展实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山在规划上,一方面要体现出山水城市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历史文化 按现代化大城市格局规划建设 南方日报:作为规划师,您认为五年后的中山城市建设是什么样子? 张珂:未来五年内,要将主城区打造成现代化大城市格局雏形。其实,一个城市的大小,其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完全不同,在目前最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中,中山已经按现代化大城市格局来规划,如按照“东拓、西联、南整、北进、中优”的空间发展策略,将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扩展为“六区四镇”。 打造现代化大城市格局,就必须完善道路交通格局和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支撑体系,除了此前对高速、快速、内环等主干道打造外,目前中山已委托同济大学规划市内轨道交通体系。 道路是城市的框架,一方面要完善各道路交叉口建设,以及城市道路与轻轨车站、高速路等对外交通的衔接问题;另一方面,支撑现代化大城市格局的市政公用设施要控制好。以现在市内的公共设施,中山还难于支撑起像省运会这样级别的大型活动,而能否举办一场省运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就是检验一座城市承载力强不强的标准,这就要求以道路交通等为主的市政公用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来支撑。未来中山要打造现代化城市大格局,公共设施就必需具备支撑起举办省运会这样级别活动的能力,这也是中山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一种体现。 南方日报:在打造现代化大城市格局中,中山如何坚守独特的文化特色呢? 张珂:在上一轮的规划中,中山提出打造一个山水城市,而目前在凸显特色方面,规划局正在推进《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项目,深入挖掘中山市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吸引力。 广东作为开放前沿,具有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只要在广东生根的建筑,就可视为岭南文化的体现。但中山在规划上,一方面要体现出山水城市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还要体现近现代历史文化、华侨文化的特色,如果城市在发展、建设中不注重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不坚守、保留这些文化特色,城市建设就缺乏根基。而只有凸显了自身文化特色,中山才能走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道路。按照省“十二五”相关规划,要求中山完成复兴岭南文化街区,三旧改造3万亩以及建设宜居社区59个等,目前复兴岭南文化街区已上日程,已经规划确立复兴沙涌等四个文化街区。 中国规划网广州11月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