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8日,广东省第二届省农运会于江门举行。深圳决定弃权,深圳农林渔业局方面解释称,自2004年“村改居”完成后,深圳已经没有农民。“我们不搞形式主义,所以不参加。”(10月25日《京华时报》) 改革前沿阵地——深圳“已无农民”,一场全省盛会,坚持缺席,惊愕之余不禁揣度,深圳方面在作出此番解释时是何心情呢?该市农林局先是不断强调自“村改居” 后,就没有农民,当被告知还有一些纯渔村存在时,该局则称人数很少,无法组团。当然,重点还在后面,该局强调“深圳是一座现代化都市,参加农运会不适宜”,此番言论所表达出的对“已无农民”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十分显眼。原来,在农林局方面看来,没有了农民是一件多么荣光的事情! 这是一件看起来很吊诡的事情,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带来的是滚滚而来的商业经济使深圳成为大都市,但在数十年前,它就是一个专事渔业的农村,有关部门为何认为农民身份在这个有着农业传统合历史的大都市看起来格格不入,急腾腾地要处之而后快呢?明明还有纯渔村,有关部门是完全不知情呢还是视而不见呢?更令人诧异的是,这个有关部门竟还是专司农业发展的农林渔业局,如果没有了从事农林渔业生产的农民,它的存在价值又何在呢?退一步说,即便深圳确实已经完全实现城市化,也完成了所谓的“村改居”,组织一批曾经专务农业的本地居民还有那些从外地来的已加入本地户口的农民工参加全省盛会,既能活跃社会体育文化,又能让深圳不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何乐而不为呢? 在有关部门看来,“现代化都市”参加农运会不适宜,换言之,既然是现代化都市,有农民身份,那大概就是代表落后的“封建残余”,那么现代化都市是不是就与代表田园风情的农民身份水火不相容呢?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森林里,城区面积越来越大,曾经的田园风光不再,源自天然的绿色正成为城市的稀缺品,困守其中的人们想亲近自然而不得,虽然坐享了现代化工业带来的舒适和方便,但远离了亲近自然的田园风情,依然是心中的隐痛。从这一点而言,现代化都市并非与田园风情绝对对立,发展休闲农业,保留当地有特色的农业项目,这不仅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也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好去处。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主司发展农业的农林渔业局在执政逻辑中,竟是如此排斥农业,而不是寻找现代都市与现代农业的平衡点。在如此执政思维之下,深圳所谓的现代化都市也是空有其名。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大都市是不会排斥田园风情,首先它应该是尊重传统和历史的,其次它还应该是有包容心的,比如对外来农民工的尊重。中国规划网武汉10月2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