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项目展播 > 资讯展播 >

上海周家桥街道 和谐社区新风吹

时间:2010-11-02 10:4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吴礼明 殷佩红

记者 吴礼明   上海科技报记者 殷佩红

 


上海纪委副书记唐周绍,上海市长宁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沈敏等领导走进周家桥街道  记者  吴礼明  摄

 


上海纪委副书记唐周绍,上海市长宁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沈敏在周家桥街道副书记章维等领导陪同下,
考察周家桥会所书市  记者  吴礼明  摄

 


周家桥街道歌舞表演  记者  吴礼明 摄

 

 

编者按:

 “门对门,不相闻,同住小区形同陌路人” ,这在上海的社区司空见惯。然而,在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却是另一种情景:居民从家中走出来,大家坐下来,无拘无束聊起来热起来,还兴高采烈地唱起来跳起来。这是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会所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牵百家手,送百家乐”,使居住在这里的中外居民心情愉悦,关系亲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使社区成为了和谐家园。

无数个社区“小和谐”,将带来整个社会的“大和谐”。周家桥街道倡导的和谐社区,正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的细胞。他们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会所文化得人心


    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位于上海西部的老城区,有近3万户居民。
    昔日这里是众多棚户简屋,生活陋习很多。自1998年以来,周家桥地区进入大规模的社区改造,相继建起了中高档的商品房小区和现代化的经典楼盘,使这里聚集了诸多创业成功人士、高学历人才、社会知名人士、海归侨眷,还有外国居民。
    如何将周家桥地区营造成为居民安家乐业的和谐社区?
周家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班人,通过送问卷调查表、开展网上征询等方式,了解居民的不同需求。
    经过调查,他们了解到居民对于“音乐欣赏”、“书画创作”、“戏曲艺术”、“养生保健”、“工艺美术”、“时事新闻”等方面绕有兴趣,便先后组建了“合唱沙龙”、“厨艺沙龙”、“编织沙龙”、“时事新闻沙龙”,开展了技能培训、科普讲座、手工工艺、健康保健等活动,很快就吸引了众多居民。这就是周家桥街道 “会所文化”的起源。
    为了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会所文化中,街道每年开展“大型文体团队展示”、“十月歌会”等活动,让悠闲孤独的“全职太太”们有了说话的地方,学到了她们需要的课程;街道还根据居民的兴趣、特长、喜好,在20个小区,组建了文化团队近130个团队,丰富了会所文化,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热心社区文化的活动骨干。
    郑仲英老师是上海歌剧院的一级演员,是第一代“江姐”的扮演者。她走东家,访西家,把会唱、会跳的人才动员起来,组成了合唱队,多次参加演出活动,得到好评。
    来自香港的全职太太吴彩娟,刚入住小区时,人地生疏,生活单调。小区居委会干部给她介绍了绘画、编织、服装表演等多项活动,她现在已参加了多项团队活动,与邻居们关系融洽。她还把自己掌握的工艺花制作技术传授给大家。
    河滨花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听说会所“休闲读书会”办得很有人气,她很想参加。子女劝她年纪大了,不要去了,可是她硬是让保姆搀扶来到会所读书会。通过了读书会,她又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此后,会所读书会里常常看到她的身影。
    虹桥新城的王女士身患重症,多次萌发轻生的念头。自从参加了社区“元旦登高节”后,像换了个人似的;经过多次参加活动,现在成了社区活动的骨干,她说,和谐社区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多姿多彩的会所文化活动,顺应了居民的文化需求,凝聚了人心,也使人气指数骤然攀升。
    记者在周家桥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居民参加社区各类活动的参与率达61%,每月到文化中心参加活动人次由去年的一万增加到二万多。


    精彩活动进社区


    在周家桥,居民们都由衷地感到会所文化营造了和谐小区,社区成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让居民们有了归属感。 居民们在这里由陌生变为相识、相知、和睦,成为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好邻居。
    虹桥新城的退休医生江忆影,在小区会所设健康咨询点,定期提供医疗咨询,家中的电话向居民公开,随时可上门随访。有位台湾太太来咨询孕儿知识,她不经意中讲到一些情况,江医生立即感到这位太太可能宫外孕,立即建议她上医院,果然被确诊为宫外孕。因为病情发现早,诊治及时,没有发生危险。新城小区的吴祚君,原任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会所中心主任,现任中心顾问。他用自己丰富的医疗知识,为居民开设健康讲座。
    街道还开展以家庭和睦、社区和谐为主题的评比活动,如“五好家庭评议”、“幸福家庭排行榜”等,将家庭评比分为“学习型家庭”、“知识型家庭”、“节能型家庭”、“智能型家庭”、“特色型家庭”,使活动更具可行性,参与性,公开性,以提高居民素养 ,营造会所文化的亲和力,深受居民认可。
    街道根据目前居民喜好养宠物的特点,在小区会所建立“宠物俱乐部”,把有宠物的居民集中起来,进行科学文明的豢养宠物培训,普及狂犬病知识。俱乐部疏导结合,还开展优秀“狗宝宝”评选、晨练给狗狗带口罩,改变以往遛狗随便大小便等等,做到了文明养宠物,此举也受到了居民们广泛欢迎。  
    共享社区的理念在周家桥深入人心,社区让没有经济关系、没有血缘关系、没有行政关系的居民,共享社区的资源,产生了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社区的各项工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安全保卫、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工作也落到社区。
    在周家桥街道举办的“新会所文化概念与和谐社会专家研讨会”上,文化、科技、新闻、社会等方面的专家对周家桥的会所文化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营造和谐社区的创新。
    虹桥新城的居民因开发商前期侵权影响会所使用等问题,意欲集体上访。虹桥新城的居民资深律师孙健,在“以文化服务居民,以文化协调关系、以文化凝聚人心”理念的感召下,免费为业主维权,走访了近百家单位,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业主权益,化解了矛盾。
会所文化建设、团队活动的开展,使居民由陌生变为相识、相知、和睦;也使居委会和物业之间的关系融洽。
仁恒河滨花园、虹桥新城的会所文化都是在居委会、物业、居民的共同策划下筹办的,如举办中外家庭中秋大联欢、海外家庭学汉字、洋人学中餐、万博万花筒家庭亲情节等充满情趣的活动,将大家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民主和谐的文化社区。


    远亲近邻一线牵


    会所成为小区居民生活的“第八件”事。居民每天了解会所信息,参与会所活动,讨论会所新鲜事情成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上投票、评议也激发了居民的参与意识。 
    不久前,社区 “格言征集”,搜集了经典的50条并和周家桥新景致一起印在一万只凉扇上,发给社区会所的居民,使居民有了社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周家桥的大家源小区是一个新建小区。有位居民在网上自办了BBS站,现在网络成为小区居民日常交流沟通的主要载体,小区70%以上的居民都在上网交流。有位网民在网上发表了题为“大家来说说自己的爱好咋样?”结果有153人跟帖,大家纷纷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网上。大家根据爱好结队组织活动,大家源篮球队、足球队以及羽毛球协会也由此而组成了。
    该小区的网络功能也呈现多元化。网站中设立“二手货买卖中心”,居民们网上互通有无,把家中闲置的物品变废为宝,家具、玩具,婴幼儿用品都放在网上。网上还交流育儿经,实用信息、旅游心得、展示厨艺,碟片等。一位居民打印机坏了,在网上求助,当天就有邻居上门帮他修理好了。
    有位居民要更新电脑,进行网上咨询,有许多人出谋划策,让他买到了性价比好的新电脑。有的居民外出了,就请邻居帮助照看小孩。有的自行车坏了,在网上求借。还有组织共同出游、拼车、团购,共度假日等,带来了温馨时光。网络上还有天气预报,网上选举、网上评选、网上文明论坛、网上征求意见等,方便了市民,完善了小区管理。原先,小区有的居民垃圾乱放、遛狗不牵绳子、阳台上放烟火等,影响其他居民。通过网上评论,起到了监督作用,改善了小区生活环境。
    会所文化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动漫卡通展以多样化的活动,吸引了少儿的兴趣,让少儿在活动中找到小伙伴。春天花园小区举办“情意浓浓在春天、厨艺交流聚你我”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展示厨艺,日本寿司、印尼大虾、三鲜饺子等摆满了一桌,在品尝美味时,也融洽了感情,彼此成为好朋友、好邻居。
    周家桥的会所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多种形态,除了文化团队、网络会所等,现在还组建了市民学校、保姆学校、文化节、展会、俱乐部等。新概念保姆学校让保姆学习文明用语、文明行为,教保姆插花、做点心等,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远亲不如近邻”曾是中国人崇尚的邻里观念,但是在如今的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中,以及市民的居住条件改善后,居民之间又成为陌生的群体。周家桥街道探索的会所文化,使陌路人又融为一家。
    中国规划网上海11月2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