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项目展播 > 资讯展播 >

中国信息产业如何“走出去”

时间:2009-12-22 19:1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随着中国入世深入,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冲击着中国企业。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成为全球化竞争的趋势。入世后的中国信息产业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引进来,共同把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中国信息产业几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通信制造商已经成功“走出去”,成为国际知名企业。但我们还要继续迎接与应对挑战,要继续做大做强中国信息产业,不仅要应对国内的国际化竞争,还要“走出去”加入国际竞争。本期CNII《趋势对话》栏目邀请到了第七届亚太电信联盟主席、著名通信专家王占宁,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剑秋,《中国电信业》杂志主编郭小红,共同聚焦中国信息产业如何“走出去”。
走出去:机遇难得 势在必行
申江婴:信息产业如何“走出去”这个话题既是新话题,又是老话题。在我国经济产业里,其他一些领域早就“走出去”了,比如服务业、纺织业。在信息产业里,制造业“走出去”比较多,如华为、联想、海尔等,但对运营业来讲,还面临方方面面问题。请几位专家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
王占宁:新形势下,中国国家经济处于转型阶段,机遇难得。以前靠消耗资源、能源和廉价劳动力进行低端产品出口,不过这种做法遇到了抵制,而且国家也承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以另一种姿态“走出去”刻不容缓。
曾剑秋:信息产业以一种高加速度“走出去”,表现为以提升竞争力为标志扩张的姿态在迅速地向前推进。全球信息产业经历过两次浪潮,第一次是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以AT&T分拆为标志,特征就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第二次浪潮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主要特征是提升竞争能力,全球整个信息产业呈现出一片整合的态势。如原来AT&T被拆分,现在又和西南贝尔合并在一起,另外诺基亚和西门子、朗讯和阿尔卡特都整合到一起。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企业走出去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和壮大自己竞争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申江婴:以华为为例,它的销售整体是上升的,但国内销售是呈萎缩现象,从大盘子来看如果没有国际市场支撑,华为发展起来难度就相当大。这也表明现在走出去,不断发展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出路。
王占宁:15、16年前在国际电联开会,当时国际电联秘书长说,中国只要把电信发展的普及率提高,全世界普及率跟着就提高了。当时他说你们发展好内部,就等于给国际扶贫了,现在不是这样了,现在要把我们发展经验和高技术推广到更多地方分享。另外还有网络,网络越大越通顺,成本就越低,效益也越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全世界通信业发展也是一种贡献。
曾剑秋: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对于中国来说,走出去是一个强国的需要。强者为王,你如果强大,你就自然的会享受到全球化竞争力提升带来的好处;弱小的国家,必须跟着大国走。因此,在全球信息产业融合的浪潮下,中国需要做出这种强国的战略,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国战略。
郭小红:中国通信业发展有点像奥运会中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样。目前,我们的网络可能是数一数二的,但我们是不是电信强国,还要打一个问号。奥运会上我们金牌很多,51枚,奖牌100枚。现在我们规模已经做大了,下一步怎么做强。强的概念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走向国际,增强我们的实力,拓宽我们的优势,增加我们的知名度,在国际上有影响力,这样才能成为电信强国。
走出去:摸石过河 初见成效
申江婴:无论从国际经济全球化角度讲,还是从中国国内自身需要来讲,都需要我们走出去。请各位专家评判一下,中国信息产业尤其电信运营业,“走出去”战略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曾剑秋:我觉得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真正“走出去”,因为我国加入WTO后,信息产业政策基本上是防御性的,而且国内市场太大,因此基本上没有精力考虑国际市场的需要。同时走出去也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因为过去提出过很多走出去的战略,但都是粗线条的,或者说还只是停留在讨论阶段,真正“走出去”还没有开始,但是我相信我们“走出去”的声音已经听到了。
郭小红:摸索阶段再往下走一步就是试水阶段,很多年前我采访一家公司的副总,当时谈这个话题时,他就很迷茫,他说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国内市场都满足不了。近几年,中国电信在欧洲成立办事处,在美国也成立了子公司,下一步可能还有更多的想法,包括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电信,还有中国联通,说明大家开始在摸索中实干了。
王占宁:原来我们的体系、能力不够,现在开始具备走出去的能力了。这个行业不是一下开放的,约束条件很多,关键是怎么样按照规律找到合适的东西,我们现在不要对“走出去”估计过高,设备制造业已经走到前面了,作为通信企业来说,试水也好,摸索也好,我觉得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申江婴:“走出去”还要靠实力,1996年我到香港去,当时有这个感觉,中国内地电信实力加起来还比不上香港电信。王院长,1993年您带领国内一批电信业老总到美国去,有这种感觉吗?
王占宁:那时候 “走出去”,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当时国际上认为我们的潜力很大,已经引起了别人的注意。现在我们的网已经第一了,而且网的质量也很好,不管从管理经营、技术水平上讲,都有一定的基础,这时候“走出去”,世界会对我们刮目相看。
走出去:厉兵秣马 不拘一格
申江婴:目前来看,信息产业“走出去”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完全自己“走出去”,比如中国电信;一种是采取合资模式;还有一种是本土化直接并购,比如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我看了很多专家对这三种模式的分析,目前好像没有主推模式,三位嘉宾觉得应该采取哪种模式比较好?
郭小红:中国电信的模式是比较合适的,它“走出去”目标明确,就是针对海外华人市场。加上中国电信是固网,曾提出几大延伸,服务延伸、网络延伸、业务延伸。美国洛杉矶、纽约都有很多华人,结合它自己的特点,这条突破口是比较恰当的。
曾剑秋:原来墨西哥电信是全球率先打入美国市场的公司,比中国电信更早,它们做墨西哥人的市场,中国电信学习了墨西哥的经验,又结合了中国电信的特点。但是我认为要“走出去”,还要和国内形成遥相呼应的局面,因为 “走出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进来的过程,我们要开放,这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未来 “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好的总结中国电信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原来墨西哥电信进入美国市场,中国电信进入美国市场,我们比较多的还是注重传统业务,从未来发展来看,可能就是业务的多样化,新业务很多,尤其中国电信,现在也可以做移动业务,在国外FMC发展也非常快,新产品、新业务的出现,对中国电信这样的企业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
王占宁:无论中国电信还是信息产业,“走出去”的思路还可以扩大一点,中国从很不发达的网到发达的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这些以前积累的智慧是很宝贵的财富,要好好的利用起来,不能丢弃。另外要注意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差异性。
走出去:障碍犹存 研究合作
申江婴:随着加入的深入,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一直冲击着中国,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成为全球化竞争的趋势,面对着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信息产业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哪些挑战与困难?
 王占宁:中国进入WTO时,我们为什么迟迟不对外开放,我们顾虑几条,第一、国家安全问题;第二、信息保密的问题;第三、普遍服务的问题。有些国家全部开放了,有些国家还在逐步保护,我们必须了解内部情况,考虑互利合作,这是一个技巧问题,我们要总结别人在“走出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申江婴:是不是意味着“走出去”时除了网络上、技术上的原因,还会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文化上?
曾剑秋:加入WTO时,信息产业都觉得狼来了,可是在保护性条款的荫避下,狼没有来。同时,也没有一家企业“走出去”,虽然在03、04年的时候已经有几个第一,却没有一家能够真正称得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因此,我们走出去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现在走出去那些发展中国家也会认为狼来了;二是怎么“走出去”,因为你再有实力也不能全世界走个遍,要有目标,即国别选择。
郭小红:市场和人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中兴和华为当年在非洲设立分支机构,非洲跟很多年前的中国一样,开始卖设备给他们,后来帮他们建网,再后来直接帮他们整体运作,但是在别的地方就不一定这样了。此外,非洲的人力成本低,所以雇佣当地人比较多,但是在欧洲时,自己就得多派员工去,如果用欧洲当地员工,成本非常高。所以走出去要注重市场,看人家需要不需要,看来了以后能帮他们干什么,做他们不能做的,或者他们忽略的,或者做的比他们更好,只有这样才行。
王占宁:我们还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政策、金融情况。
曾剑秋:除了文化因素、市场因素、政治因素外,还要考虑战争、动乱因素。一讲到“走出去”,很多人首先想到这个国家对我友好、不友好,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巴基斯坦对我们很友好,我们可以去,但去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巴基斯坦不是太合适的国家,因为那里比较动荡,属于可进可不进的地方。所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进行科学评估,理性选择。
郭小红:服务质量也是走出去的一个衡量标准。比如在欧洲,海尔的服务就是品牌。
王占宁:“走出去”是必由之路,是一个大战略,政府、企业、职工各方面都要把“走出去”当成一件大事做,要从战略上考虑,从长计议。光一个企业研究不行,因为企业研究有局限性,从国家战略来说,就像奥运会一样,如果没有国家支持,奥运会根本搞不了。
走出去:前景光明 任重道远
申江婴:请各位专家预测一下,在未来几年里,“走出去”会有什么前景?
曾剑秋: “走出去”海阔天空,“走出去”就可以看到大海,局限在家里只会使自己眼光越来越短浅。
王占宁:前景是无限的,但是始于足下,现在开始踏踏实实工作,只要每年做一些,肯定越来越快,我们一开始发展中国通信也不知道会成为最大的网,后来雪崩一样发展,问题是一步步踏踏实实做事,不要老停留在空谈口号上。
郭小红: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申江婴:其实“走出去”是一个战略课题,不仅涉及国家战略,还涉及企业战略,确实任重道远。
王占宁:信息产业的“走出去”不能只停留在开几次会、下几个口号上,政府部门可以让学会、协会等组织专家作调查研究,做出来的资料供企业分享,这是基础工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了,“走出去”效果就会更好。
郭小红:“走出去”需要产业链上下游联合,这样可以避免在国外打价格战以及过度竞争,华为、中兴在国外价格战打得很严重,最终让自己蒙受损失。“三网合一”后业务将越来越丰富,创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家公司不可能一揽子完成,我们需要联合走出去。
曾剑秋: “走出去”首先要成为企业行为,企业愿意“走出去”才行。关键还是要培育企业自身的成长驱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要做支撑、做平台,制定发展策略,让企业按照规矩走。
  (责任编辑:杨宇飞)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