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PLM专家、信息系统与工程研究所莫欣农
记者:您认为制造业信息化下一步趋势与热点是什么?
莫欣农:首先,IT向咨询服务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我国软件咨询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目前还不够成熟,还需要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来把它丰富起来。不论怎样的IT企业,最终必须要走向服务,要把信息技术和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融合在一起,构造一个新的合理的科学的流程,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
其次,智能产品中软件比例在逐步增加,对于复杂产品来说,将来硬件中肯定包含着软件,没有软件的硬件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也许未来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中会出现专门为智能产品配套软件的厂商。
第三,MRO。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成为发展趋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制造业逐渐由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制造业价值链向下延伸,制造服务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支撑制造服务的信息系统MRO也就应运而生。“M”是维护,“R”是修理,“O”是大修,MRO是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的组成部分,属于PLM的最末端。
记者:正如您上面提到我国软件咨询行业发展还不成熟,您认为发展瓶颈是什么?对此有何建议?
莫欣农:以前IT企业在做信息化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计算机化,一种是信息化。计算机化是用计算机取代手工,将过去的手工操作以计算机代替,这种做法对简单的业务流程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对复杂操作而言,反而手工做起来更加便捷。为了寻找新的出路,人们经过一番探索,发现所有的业务流程都需要经过一番改造、优化以后IT系统才能正常发挥作用。于是IT企业开始考虑不仅要把信息化系统开发出来,而且要帮助客户改造、改善不合理流程。人们就开始了用信息化系统的特点来改造原来的业务模式,也就是流程再造,这种改造的过程就是咨询过程。
软件咨询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较为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行企业体制有关。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国营体制的企业不适合接受这种咨询服务。因为在任的领导都有任期,通常是四年一期,四年之内做不出成绩就下台。如果领导在任期内花费了人力物力做了咨询,然后还没等业绩显现出来就下台了,结果只是给继任者打下了基础,为他人做嫁衣。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大都处在忙于扩张、积累资金的过程中,谁都不愿意停下脚步来做咨询。
另一方面,从IT企业本身来讲,很多一线信息化人员大都只是忙于应付眼前的压力,也没有静下心来沉淀、积累。真正要做好咨询服务,要积累很多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根据不同行业,信息化的实施策略不同,也要花费很多精力进行整理。此外还要做一些市场宣传的工作,不纯粹是技术问题。在国内,一个工程师扎在项目里,一进去就是半年、一年的,没有时间去整理这些经验。
此外,我国目前缺乏PLM项目的评价标准,如何来评估项目实施的好坏,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
所以中国IT企业要走到咨询服务这一步,必须要学会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思想,同时要重视积累行业经验,而这方面只有国家出面,靠政策逐步引导企业逐步走向咨询服务。
这次金融危机或许是个机会,那些忙于扩张的企业可能会停下来缓一缓,思考未来的长远的发展,现在有时间把信息化的工作重新提上日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咨询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记者:您刚才提到未来智能产品中软件比例增加会成为一个热点,是不是强调产品本身的信息化?您认为产品信息化能够为产品本身带来哪些增值效应?
莫欣农:实际上西门子在决定收购UGS时已经对此做过缜密的分析,他们认为未来产品中有50%的价值来源于软件。因此,这是软件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从某种程度来讲,软件本身也是产品,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融合以后,就变成了智能产品。智能产品中软件的比例会逐渐增加,价值有可能会达到整个产品价值的一半,未来会不会超过就很难说了。比方说机器人,绝对是软件价值超过硬件。制造业不能把眼睛光盯着硬件,而是要把软件作为很重要的生产对象来考虑。只不过和软件相比,硬件制造出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软件确实也是硬件产品的一部分。
软件与硬件的有机融合,既提升了硬件的价值,让软件本身也得到了增值。这样的智能产品,功能更加强大,性能更加稳定,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互联互通互操作也更加方便。这样不仅给用户带来方便,给维修带来方便,也给产品的升级换代带来方便。所以智能化的产品可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挖空心思在产品外观上做文章,总归没有多少发展空间,而产品信息化、智能化为制造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 如何理解制造服务?MRO或者PLM如何支持制造服务的发展?
莫欣农:原来的服务通常被理解成是一种承诺,是额外的东西。现在把服务作为制造的自然的延伸,也成为经营范围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从中获得利润。比方说以前可能卖一台机器只赚一百块钱,可是里面关键的精密备件(规定在一定时限必须更换),换一个备件就能赚一百块钱,如此,服务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其附加值远高于制造。因此,要把价值链从制造延伸到服务。
某软件公司曾发布过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全球飞机维护维修费用超过410亿美元,飞机零备件库存500亿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有这么大的维修服务市场。这个市场属于制造业产业链的最末端,产业链要向制造业末端延伸。同时该公司还提出这个市场(维修服务)每年以4.5%的速度在增长,市场在不断扩大,自然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什么样的手段把维修服务做好?
目前,在产品全生命周期里,从开始的需求定义,到设计,一直到生产过程的全部数据的管理都已经通过PLM解决了,但是对于后面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数据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这里就涉及到海量数据管理的问题。一架飞机从第一架交付,一直生产10年到第200架,每架飞机的飞行寿命20年,期间产生的数据量何其庞大。制造出来的产品,数据都放在PLM里了,但是这个产品做完以后使用情况怎样却无从得知。可能在设计的时候想得挺好,设计的这个零件、设备可以用两年不出问题,但实际上有可能半年就出问题了,也有可能五年以后才出问题,但是这些原设计人员都无从知晓,下次再进行产品设计时依然按照原来预想的进行设计,而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因此MRO就是要把后端使用过程中反映使用和维修情况的数据汇总起来,统一放到PLM中。可以想象,如果是这样的一个数据结构,将来任何一架飞机出了问题了,有关人员都可以找出问题的源头,知道这架飞机的使用情况、维修情况,还可以知道这架飞机原来是第几批、在哪个工厂生产的,用什么设备、什么工艺生产的,甚至于当时是按什么图纸、这个图纸是按照哪个技术要求设计出来的,一股脑就可以追溯到头。
(责任编辑:杨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