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南京邮电学院电信工程专业毕业,历任青岛市邮电局电信指挥部技术员、助工,青岛市邮电局广西路市话局助工,青岛市邮电局电信业务技术助工、工程师,青岛市邮电局维护中心副主任,青岛市邮电局电信业务技术处副处长,山东省邮电局电信处副处长,山东省邮电局电信经营服务部副主任,青岛市邮电局副局长,青岛市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青岛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青岛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2007年11月至今任青岛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两化融合促进青岛工业升级
刘东:青岛市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挂牌的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这表明青岛在两化融合方面具有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和条件。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吴海川: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
青岛市作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是政府的正确引导,为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05年,青岛市就出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意见》,2008年出台了《青岛市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措施为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同时,青岛市充分发挥了政府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的作用,市财政每年合计投入20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带动了企业的资金投入。
二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备了良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基础。据调查,2007年,全市传统工业的信息技术装备7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重点改造的企业,有95%以上实现了内部联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信息化的依赖度大大提升。
三是积极创新,两化融合催生出多种工业新产品,带动了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协调发展。企业通过集成创新、产品创新,把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不断应用到传统产业的产品中,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与网络化,同时也促进了软件、系统集成等产业发展。两化融合使得对行业应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电子元器件、光电器件等产品的需求大幅提升。
四是打造了服务中小企业的工业领域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2006年青岛市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意见》,搭建了全市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并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的不同环节,在重点行业中选择骨干企业,建设专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带动相关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刘东:据我们了解,青岛市已经把两化融合作为工业升级的重要手段,青岛市的工业企业对两化融合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内在需求。青岛市已经确定在家电电子等六大支柱行业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两化融合将给这些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和变化?
吴海川:两化融合推动了工业领域产业升级,推动了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了节能减排,推动了软件和硬件结合,推动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上,两化融合是基于工业领域的迫切需求而提出的。
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或工业化水平较低的企业,两化融合的重点应着力于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力水平,以加速完成工业化过程;工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企业,两化融合的重点应着力于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节能降耗等方面,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市要努力实现由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向推进工业企业实现高端产品制造的转变;努力实现由工业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应用向工业企业外部信息化环境营造、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建设应用的转变;努力实现由单纯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转变。
在家电电子行业,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青岛市家电电子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零部件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跟上其创新的步伐,加强与骨干企业间的协作。通过推进贯穿整条产业链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有效地实现了行业骨干企业带动提升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实现双赢,从而迅速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在汽车机车与船舶行业,近年来青岛市汽车、机车与船舶制造行业呈现扩张发展态势,高速列车等拳头产品有力地拉动了行业发展。两化融合工作的推进,不仅要提高企业设计研发、管理水平以及自身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还要提高生产现场的科学管理水平,最终达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该行业对不断提高产品本身的两化融合水平也有强烈的需求。
在纺织服装行业,青岛市近年来的发展异彩纷呈。在全球化竞争的格局下,青纺联、红领、即发、喜盈门等企业,提出了产业集群化,产品品牌化,设计、制造、营销体系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行业对设计数字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工业装备智能化与网络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需要两化融合向深层次发展。
在机械钢铁行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机械钢铁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行业内企业在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仍需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增效,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食品饮料行业,企业并购、产业集中度提高、竞争国际化、管理信息化、工艺技术现代化、产品多样化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程度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以信息化促进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维护产品的安全性和保持配方产品风味口味一致性等,成为行业两化融合的需求点。
在化工石化行业,随着生产减排、成本控制等节能要求的提出,青岛市相关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的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了装置、设备的信息技术改造;同时,企业还通过两化融合手段促进管控的一体化以及生产经营信息化。两化融合成为企业实现节能降耗、环保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之,青岛市有开展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工作的良好基础,通过试验区的建设,不仅可以全面提升青岛市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支撑两化融合
刘东:国际金融危机对青岛市电子信息产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们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吴海川:从电子制造业看,出口下滑、内销下降、就业减少。我们建立了调度分析制度,及时掌握行业运行动态,并向市政府及省、部反馈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帮助;争取国家、地方资金支持;支持家电下乡。市政府及时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迅速落实了扶持政策和资金,扩大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从软件产业看,市场需求不足,软件外包及软件出口业务量下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抵押受限,短期融资有困难。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促进企业间沟通协作、共同发展,组织了首届青岛市IT企业家沙龙活动,围绕“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软件企业如何突围”这个主题,企业家们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应对危机的方法和心得,取得了良好成效。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合作,努力掌握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此外,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核高基项目。由于着手早,准备相对充分,申报的7个软件项目中有4个通过了初审进入了答辩阶段,其中一些项目有望获得国家支持。
刘东:不久前,国家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青岛市也出台了青岛电子信息产业振兴措施。你们主要从哪些方面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振兴?
吴海川:青岛市从7个方面推进信息产业振兴。一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振兴信息家电制造业。二是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壮大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三是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青岛分中心的作用,带动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四是推进关键元器件产业发展,重点突破平板显示关键技术,支持骨干企业在对现有TFT-LCD模组进行研发的基础上,开发LED背光源和液晶驱动模块,不断提高对平板电视核心技术和产品附加值的控制能力。五是推进两化融合,拓展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六是大力发展软件业,发挥青岛市整机企业优势,大力发展用于家电、通信设备和传统产业智能控制的嵌入式软件。围绕青岛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开发石化、汽车、造船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所需的行业应用软件以及交通、社保、农村、税收等行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在行业软件方面,创出知名品牌。七是创新发展信息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刘东: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两化融合具有支撑和拉动作用。我们知道,青岛市电子信息产业在硬件制造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拥有一批骨干企业、龙头产品,但软件产业却相对滞后,缺乏比较有规模、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据悉,青岛市已经把软件产业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在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方面,你们采取了哪些举措?
吴海川:目前,我市已经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的软件企业,2008年我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两家企业位列中国软件企业规模前100家,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连续6年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但青岛市软件业仍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培育骨干软件企业:一是切实落实好国家有关软件产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以政策和资金扶持为导向,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有发展潜力的软件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软件产品进行重点推广,打造青岛市的骨干软件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品牌;三是鼓励有条件的软件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承接国家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六大措施推进两化融合
刘东:两化融合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政府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你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两化融合?
吴海川:青岛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工作的开展,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青岛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体系建设为重点,本着“政府做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按照“立足需求、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开展工作。
我们主要采取下列措施推动两化融合:
一是完善政府两化融合组织领导体系。建立青岛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市信息产业局、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青岛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两化融合中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和其他有条件的企业中推广建立CIO(信息管理者)制度。
二是完善、落实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要落实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时的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和用于环保、节能等安全设备投资的抵免政策等。
三是进一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其他投资主体加大对两化融合的资金投入。市财政将每年从信息产业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两化融合项目。
四是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两化融合中的作用。有效整合、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体现第三方项目监理、第三方咨询服务、资金监管服务等中介机构的优势地位。发挥各行业协会在推进本行业两化融合中的作用。
五是以典型示范带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认真总结和宣传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推动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开展。每年表彰一批先进企业和优秀项目。
六是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提升全民信息化素养。重点培养既熟悉信息技术又熟悉传统产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各类信息化人才培训机构建设,带动全社会信息技术的普及。
刘东:两化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各方面共同推动。目前青岛市两化融合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吴海川:目前正在推进的重点工作包括:
一是开展对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的研究并制定规划。在青岛市政府组织下,以青岛市试验区专家组为核心,聘请国家信息化专家组成员等,针对青岛市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对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分行业制定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指出符合青岛市行业发展特点的工作行动路线,促进行业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二是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的调查和研究。根据青岛市的特点,深入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研究建立适合青岛市工业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与集成、对应各重点行业的应用软件框架体系,使信息技术从简单应用发展到集成应用,并逐步推进先进生产模式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逐步融合。
三是加强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的技术攻关与应用。在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四位一体的架构下,充分研究国内外工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结合青岛市产业发展实际,在家电电子行业、汽车机车船舶行业、纺织服装行业、机械钢铁行业、食品饮料行业、化工石化行业等六大行业重点推进两化融合。
四是搭建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借助于大企业集团电子商务应用形成的良好环境,推进重点行业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通过电子商务整合资源的新型供销模式;不断完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推动BtoB和BtoC电子商务的应用;建立产品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能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软硬结合的产品的开放型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实验室。
五是开展两化融合六大工程建设,包括两化融合基础环境工程、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工程、重点骨干企业示范带动工程、两化融合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工程、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工程的建设。
刘东:青岛市提出未来3年,两化融合要走在全国前列,并提出通过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和推广工程,实现3年规划和远期目标。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吴海川: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青岛市提出了未来3年两化融合的发展目标。到2011年,力争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一)大幅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市传统工业的信息技术装备95%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5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现有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力度,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数字化、网络化率达到50%以上,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大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力度,规模以上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实施 ERP或 SCM、CRM等重要信息系统达80%以上;全面实施电子商务。
(二)信息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重点在家电电子、汽车机车与船舶制造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生产装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技术自给率,不断将最新技术“嵌入”到传统产业的产品中,达到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实现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创新。
(三)企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并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四)通过两化融合工程实施,在重点行业企业中达到如下水平:产品设计、制造90%达到数字化,主要产品设计制造周期缩短20%,设备的网络化达到50%,产品制造成本下降5%-10%,增加工业总产值近80亿元。
(巫小兵 樊哲高 中国电子报)
(责任编辑:杨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