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发展 >

长春复建老城门 为现代城市添魅力

时间:2018-01-31 17:2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刘博
    宏幕开启,伟业励人。“把长春建设和打造成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简称“中心城市”),是长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举措。直面这个目标,无论是立足于吉林省看长春,放眼长远看长春,我们还是走向世界看长春,都要以思想解放之观念来推进长春的大变化、大发展。大好开势要求每个人要善于做“行动派”。开动脑筋、带头实践、带头破冰、呼应改革,使长春真正成为活力奔涌的创新之城。我作为一位长春人,长春史志、年鉴资深撰稿人之一,有责任和义务为其进言献策。通过“着力恢复本民族人文地标建筑,复建老长春府四座城门”。深入挖掘、传承长春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增强长春市的文化实力,提升其文化涵量,凝聚转型发展的合力,筑牢长春历史文化根基,打造“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城”地标体现历史文化表象
    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是要经过一个长期、不断积累和沉淀的漫长过程。每个城市的地标建筑,都具有独有的特色,更有其深重的历史文化来源,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风貌和历史文化表象。
    2000年1月17日,中共长春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纪念长春建城200周年活动总体方案》中,确定1800年7月8日为长春建城纪念日。长春厅的设立,是长春历史上第一个行政机构。始设于伊通河畔长春堡,民间将其称为新立城。从城市的起源来说,长春的城市身份是从1800年设长春厅开始获得的。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将地址北移到厅境内最大的集镇———宽城子(今南关区西四道街)。到同治四年(1865年),长春厅班事通判博霖主持修巩长春城池,围长10公里,墙高一丈二尺。设有6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是用砖瓦建筑而成,城垣南北2公里,东西3.5公里,大致为方型。(长春老城墙的走向:南起今大马路南端长春大桥,向西南到民康路,沿民康路向西北至西三道街,再向北穿过四道街,平治街向东北方向,至大经路同长春大街交接处,然后再至长春大街向东,穿过大马路、永长路至东门里路,然后南,顺东门里路东侧的伊通河西岸台地,再向南折返,到长春大桥。)从1865年以后,经过不断的建设,长春的城墙、城门逐步完备起来,最后发展到长春城大小有12座城门,从此,长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城郭”。


    大东门(崇德门)通称“大东门”,原址在今东门路与东门里胡同交会处西侧。朝向东北,(1923年建)砖瓦结构,城门高8.25米,宽6.6米,建有望楼、女儿墙、炮眼。门额上刻有“崇德门”三个大字。
    大南门(全安门)原址在大马路最南端,今长春大桥以西,朝向东南面向长春大桥。1897年重修后,城门高8.25米,宽6.6米,里有望楼。
    西大门(聚宝门)原址在今西道街与东民康路交会处西侧。1923年重修时,城门高8.25米,宽6.6米,筑有望楼。
    大北门(永兴门),原址在今大马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处的南面。1896年重修。(其他城门,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长春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当时是吉林将军所管辖的境内最大的农业生产地,而发展成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自1889年起,城内已逐步修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街(南街和北街),以这条大街为轴线,东西向形成了头道街、二、三、四道街,主干道与十几条主要街道上有许多店铺和手工作坊,有商品手工业产品。在这几条街上集中贸易,有粮市、牛马市、菜市、柴草市、皮车市、金融街、花街、食品街等各种行业的店铺约有1600多家。
    二、彰显长春真正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目前整个长春市城市发展面积现状来看,它的核心区域基本上还是长春“老城”这个地块(由大马路南段、贯穿东西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制造”出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同时,开展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从1932年起到1941年止,经过两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了长春新城区等的建设(包括现南关区部分区域及整个朝阳区界内),现留下了不少殖民主义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的建筑物和街路。
    当时,日本殖民者面对1865年建成的中国人聚居的长春“老城”——长春府,为了推行其殖民主义文化,建设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有意识地对长春老城历史上的地标建筑及原有的城区和城内商埠地,不进行维护、规划和发展,继续保持沦陷前陈旧落后的城市面貌,并任其自行衰落,直到日本倒台,伪满州国灭亡。
    所以,我们无论是老长春人,还是新长春人,都有义务借助打造“中心城市”的东风,着力把“长春老城”的历史人文环境,地标建筑,逐步重建和恢复起来,让人们记住乡愁,让长春人的精神家园找到归属,让外地人、外国人都知晓老长春真正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此,我们在助推长春历史文化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对复建城市地标这件大事,也要进行论证和召开听证会,全面规划,循序渐进。故此,在原址上重建长春城市地标,东南西北城门(建议可采用4根大理石盘龙廊柱、门楼牌坊仿古建筑样式)。因老城的原有地形地貌与街道走向与百年前基本没有变化,我们可以最先把南门和北门先重建城起来,形成南北呼应的文化风情效果。宗旨是通过复建“老城”地标建筑,来梳理好“中心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脉络。
    三、复建“老城”具有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把长春市比做一支美丽无比的金色花朵,那么,老长春城就是它的花蕊。从当下看,花朵鲜艳无比,而花蕊还有瑕疵。所以,我们要从文化强国的新高度,去认识复建老城地标建筑的现实意义。
    1.落实“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
    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既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复建长春老城城门,打造“中心城市”,不但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风貌,还要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地标符号,并能够凸显和表现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特征,同时,这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2.去除和抗衡殖民文化的具体表现
    具有民族特征的长春老城于1865年建成,而日本殖民文化痕迹浓烈的伪满洲国、“长春新京”是从1932年开建的。我们更应该在长春大马路的“老城门”原址上立标识。精心复建四座城门,重现这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标符号。逐步地取代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文化遗存在长春地面上留有的屈辱遗迹。
    四、复建与打造“中心城市”没有悖论
    长春老城东门至西门的直线距离为2130米,南门至北门为1370米。面积约在195公顷。这块风水宝地,见证了长春市从小到大发展的历史兴衰。它较比长春市其他区域,由于光复前日本殖民统治者的刻意打压的历史原因,街区面貌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今天我们打造“中心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与大数据产业相互推动、融合发展的同时,复建“长春老城”城市地标,二者之间并不相悖。在老城里继续建设“文庙”的同时,还应在老城复建“养正书院”和“关帝庙”,把关公请进室内(现关公像露天耸立在老城东头道街关帝庙原址上),并在老城内(选择部分地段)逐步打造出我市当下缺失的具有民族文化风情的“步行街”。拉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使“长春老城”“咸鱼翻身”、“弯道超车”既造福当代人,又福泽后代。
    五、复建彰显时代精神和需要
    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发展强有力的支撑。所以,我们在复建的老城门的建筑式样符合传统精神文化需求和元素的同时,更要体现出“长春新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功能:
    首先,它必将是长春市一个“时尚发源地”。
    老城门地标建筑的复建,不仅对老城辖区,而且对整个长春城市的影响,将更多地表现其文化的影响上。它将成为长春市的一个文化策源地,它将改变长春市的城市面貌,它将给这个区域带来活力,给城市风情风貌带来大改变。
    其次,它必将成为长春市一个“约会中心”。
    在复建的老城门地标的同时,开辟出小广场,使之成为长春市各界群众进行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的聚集地、活动中心。满足人们聚会、群乐等各种文体娱乐活动需求。
    第三,它还将是一张最好的“中心城市”名片。
    老城门地标建成后,它必将成为“中心城市”的城市标签。它还可供中外游客旅游观瞻,体验和感受长春这块广袤黑土地上的历史变迁。
    总之,理清古今长春城市发展节点,把准长春城市文化发展脉络,复建长春老城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符号的地标建筑,筑牢其历史文化根基,是打造好“中心城市”的前提和根本所在。
    中国规划网长春1月3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