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南方日报·东莞观察》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刊发《寻找东莞创新中轴线》策划报道,提出东莞需要在松山湖新城路至生态园大道之间的26公里长廊之间打造“创新中轴线”,树立城市创新发展新名片。这组报道刊发后,在东莞全城各阶层舆论场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无论是市镇两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还是在莞的众多企业家创业者均不同程度进行研读。 6月9日,继东莞市科技局、黄江镇及部分企业家纷纷积极响应后,松山湖(生态园)、东坑、大岭山、寮步、大朗等“创新中轴线”核心区域镇街(园区),也分别就这组报道所提及的内容向南方日报发来反馈。 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生态产业园区总工程师方永超就打造“创新中轴线”对于园区创新发展所带来的意义等话题,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东坑、大岭山、寮步、大朗也均对“创新中轴线”提法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表态,若东莞将打造这一“创新中轴线”,他们将全力支持做好相关辐射承接及配套工作。 贯穿于松山湖与生态园之间的新城路至生态园大道,有望成为创新中轴线。 创新中轴线有利于优化发展空间 南方日报:您如何评价南方日报这组报道? 方永超:《寻找东莞创新中轴线》报道为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及时地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纵看东莞的发展历程,要素驱动成就了东莞辉煌的前30年,那么创新发展将成为再次实现东莞高水平崛起的有力支撑,对东莞未来30年乃至更长远,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松山湖(生态园)集聚了东莞市区域内最丰富的创新生产因素,是目前东莞市内最具创新发展潜力的区域,将成为东莞市产业转型及创新发展的重要部分。 眼下,东莞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前已经通过了纲要部省联审。总规纲要提出了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目标定位,此外,还提出“全境统筹+次区域规划指引”的管控体系,将松山湖(生态园)划入中心组团,与中心城区共同打造服务区域的高品质城市中心。 目前,松山湖与生态园两园统筹管理的工作正在进行中,两园“创新走廊”的工作若能在总规中得到落实,将推进东莞市整体创新产业发展的进程,促进两园及周边8个镇街的资源要素配置和整合工作,实现东莞市整体的城市发展。 南方日报:对东莞来说,打造以松山湖新城路至生态园大道的“创新中轴线”有哪些具体作用? 方永超:首先是有利于优化东莞的发展空间布局。打造松山湖(生态园)东莞创新中轴线,有利于在空间上融合发展松山湖和生态园。“两园”融合后,在空间上自然构成了一条东莞中部贯通南北的城市科技创新走廊。科技创新走廊的形成,与西部的水乡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共同构建了向外和向内辐射的东莞新的驱动模式。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带动东莞市发展的创新中心和智慧中心,形成“服务全市、功能完备、生态宜居、高效智慧”的最具竞争力高品质城市区域。 其次,有利于松山湖(生态园)加强与周边镇街的共同发展。以科技创新资源为纽带,加强与周边大岭山、大朗、寮步、东坑、横沥、企石、石排、茶山等8个镇街的区域合作。通过技术(服务)输出和产业辐射,建立与周边镇街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在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卫生教育、产业孵化、生态治理等领域的用地协调与合作。尤其是生态园区域,可以借助城市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大力加强与周边6镇的协调合作,切实辐射拉动周边镇街发展。 此外有利于加速科技创新资源流动。未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再局限于土地、能源和地理位置等自然资源,而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和创新带来的产业发展。 “穗莞深港”创新走廊需要关键节点 南方日报:从区域范围讲,打造“东莞创新中轴线”,有什么战略意义? 方永超:“穗莞深港”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之一。在当前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的环境下,经济走廊必须转化为科技创新走廊,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和聚集,带动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打造“东莞创新中轴线”,将有利于完善“穗莞深港”区域创新走廊。 作为广深港科技创新相对薄弱的地区,东莞在“穗莞深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节点建设。而松山湖(生态园)就是东莞最佳的、最关键的节点。 目前,深圳已经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正大力开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松山湖(生态园)也在争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打造东莞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东莞与广深的区域创新合作,在“穗莞深港”创新走廊的形成和构建上,松山湖(生态园)必将成为广深港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区域,为完善广莞深港区域创新走廊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在学习、借力、对接广深港等“科技大款”的过程中,必将促进松山湖(生态园)的跨越式发展。 交通及用地布局需要全市层面统筹支持 南方日报:如果市里决定打造这一“创新中轴线”,您有何期待及建议? 方永超:首先是积极稳妥做好两园统筹工作。今年,园区将围绕两园统筹,强化自身科技创新建设,找准定位,研究统筹发展战略。通过能量聚加,进一步增强对大企业、大项目、大投资和各类创新资源的吸引力。通过统筹发展,实现两园一体化,为打造东莞城市科技创新走廊提供更好的物质和条件保障。 其次是加强与深圳对接,加速科技创新资源流动。 松山湖(生态园)希望充分利用莞深联席会议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深圳的对接,与深圳大学城、高新区、大沙河创新走廊,以及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深度对接,加速两地之间的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尤其是人才流动、设备合作共享、资本流动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性安排,构建莞深科技信息合作共享平台,提升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优化园区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园区科技创新水平。 再次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松山湖(生态园)要进一步聚集科技研发机构;加强科技服务、打造“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新型科技创新模式;发展研发服务新业态;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推动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打造成广莞深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节点,真正发挥东莞城市科技创新走廊的功能和作用。 我们也建议启动东莞中心组团创新空间走廊计划的实施性研究、创新体系与配套制度体系多维度的框架研究。在制度安排上能促使区、镇关系从协调走向协作,在创新环境上营造创新氛围及活力。 为了打造松山湖—生态园创新走廊,真正发挥创新轴线的带动作用,我们更需要市政府层面给予更多政策的支持。 在交通方面,为了进一步强化松山湖—生态园创新走廊的地位,我们建议尽快协调并实施莞深快速轨道线,与深圳15号线连通,直通前海;尽快实施R3轨道线,完善市区内南北方向的轨道线,有利于完善两园八镇快速交通;增加两园之间的轨道交通,完善内部轨道交通系统;建议建设有轨电车,将中心城区与两园之间、两园内部的交通紧密联系起来。 在用地布局方面,建议通过将园镇之间土地整合利用,优化功能分区,在园镇双方合作、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指导和支持。 周边 借力引进高新技术团队和创新项目 大岭山 大岭山科技办相关负责人在研读《寻找创新中轴线》报道后表示,这组报道对该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该负责人表示,大岭山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承接“创新中轴线”的辐射,藉此引进高新技术团队和高科技创新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大岭山将充分发挥“家具专业镇”作用,利用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承接松山湖等园区的技术溢出效应,创新发展路径,为推动大岭山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更扎实的成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把散裂中子源与创新中轴线连成一体 大朗 “东莞‘创新中轴线’的提法,我们觉得非常好,也很科学,能将全市的创新驱动布局具体化。” 大朗镇经信局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东莞市决定打造这一“创新中轴线”,无疑将为大朗在这一轮的创新驱动发展中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大朗能更好地将“散裂中子源”、“创新中轴线”连成一体,承接两者的科技创新辐射,规划建设好东莞(大朗)科学城,打造强大科技创新载体,吸引优秀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全镇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香市基地为创新中轴线提供配套支撑 寮步 寮步镇处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和东莞生态园“创新中轴线”的中心位置,松山湖大道贯穿全镇。 寮步镇科技办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寮步将依托良好区位优势,坚持产城融合,高标准启动松山湖大道周边土地开发及产业布局,为“创新中轴线”布局提供配套支撑。 接下来,寮步将按照产业地产运营模式,把香市产业转型升级基地打造成为集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兴产业加速器、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总部基地于一体的智慧型产业社区。 具体来说就是以香市产业转型升级基地为突破口,打造占地面积达1000多亩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引领全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该项目规划用地约1000亩,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0亿元,分三期建设,建成后预期年税收达10亿元以上,汇聚2万高素质人才,成为寮步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承接辐射做大做优“通讯电子专业镇” 东坑 东坑镇科技办相关负责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轴线”的提法对东莞全力以赴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有谋划布局式的战略参考意义,将有利于东莞在科技方面从单兵作战向科技互利,从同质竞争向错位发展、从科技资源盲目配置向整体平台信息共享互利的三个趋势转变发展。对东莞进一步利用原有工业资源结合“拿来主义”式的借力发展,促进对人才配置、配套资源利用、产学研平台力量整合到各方面科技要素的融合大提升。 “东坑镇希望借力红花,做大绿叶。”上述负责人表示,在生态大道枢纽连接上,松山湖—生态园—东坑是十分钟生活圈。东坑承接这两大热点区域的科技辐射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不过该负责人坦言,由于东坑镇土地瓶颈、整体科技实力不高等问题,在整个“中轴线”资源配置上讲,东坑更愿意承接松山湖、生态园两朵科技“红花”的辐射,当好“绿叶”做大做强本土科技型企业、做优科技平台、孵化更多潜力大质量高的小微或创业企业。 该负责人透露,接下来,东坑将依托做大做优“通讯电子专业镇”这个“牌匾”,通过培育富港电子、中德电缆、华荣通讯、角社信息产业园等行业龙头及企业集聚园区的科技实力,承接“创新东莞”的政策实惠,对接好“两朵红花”的产学研、“智造”方面的科技支撑,以错位发展、专业化培育配套的思路来承接发展。 策划:肖开润 统筹:黄少宏 中国规划网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