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以大带小,进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梯度建设 ■关键是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依靠新机制、新变革彰显后发优势 “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成一条长龙的话,那么长江中游城市群就是中间这一段龙腰。如果这一段不活,龙头、龙尾必然联系不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说。而就在本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发布。 这个涉及湘鄂赣31市1.21亿人的国家级的跨区域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的城市群发展目标——人均GDP将从2014年的49700元增长到2020年的75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从2014年的25100元增长到2020年的43000元。放眼长江经济带,面对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快速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将依靠新机制、新变革彰显后发优势。
“三角形、放射状”:提速城际交通网
【背景】按照《规划》,将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实现省会城市之间2小时通达,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形成连通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我的生活一半在武汉,一半在长沙。”在武汉承担公路测量工作的程永光,老家在湖南,他常常乘高铁回老家和父母过周末。“早几年,坐火车时间得半天,现在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很方便。”程永光说。 人的融合,是地区融合的关键。据湖北省江西商会2012年的统计,在湖北创业的赣商有25万人,投资总额近700亿元,其中,仅在武汉市就有10万人,注册企业近3000家。未来,随着交通提速,三省互融互通带来的商机将快速增长。 据统计,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8.8%。《规划》明确四大“发展轴”——沿江发展轴、二广发展轴、京广发展轴、京九发展轴。 “其中,二广轴线是首次提出。”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说。“二广发展轴”是以二广高速、焦柳铁路及蒙华铁路为依托,以襄阳、荆门、宜昌、荆州、常德、益阳、娄底等重要城市为节点的一条重要轴线。二广轴线的加入,让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宜荆荆”城市群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比过去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辐射范围更大。 除了“轴线”发展思路,多中心协调发展的理念将更加强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被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明确要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但同时强调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不是盲目摊大饼,而是更注重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体现了科学的发展思路。“对三省中心城市来说,尤为利好。”秦尊文说。 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是上海,成渝城市群的龙头城市是重庆,而上海、重庆都是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要借力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个平台,通过与长沙、南昌两个城市的合作互通,加快迈向国家中心城市。“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于合军强调。 “双向转移、错位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力 【数据】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影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性竞争优势的发挥。怎样才能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按照《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结构将从2014年的10.2∶52.4∶37.4调整至2020年的8∶50∶42。 如何实现更科学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我们对城市群中各个城市不同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于合军说,“双向转移”的趋势将更明显:一方面将鼓励武汉、长沙、南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另一方面将支持周边地区企业到武汉、长沙、南昌设立行政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 从《规划》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将以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襄阳、景德镇等为重点;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方面,将引导武汉、长沙、南昌、襄阳、九江、株洲、湘潭、景德镇等地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建立汽车产业联盟。 “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城镇产业分工体系。”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认为,要理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关系,依托核心城市,以大带小,进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梯度建设。 一个突出亮点是,《规划》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进行了详细布局。例如,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明确以武汉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促进长沙、南昌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与此同时,金融协同发展将提供有力支撑。为支持城市群的银行合作和改革创新,国家将支持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共建大型投融资平台。 于合军指出,在一定区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但在这种情况下,要避免恶性竞争和内部的相互蚕食。这就需要我们对大的主导产业框架进行细分。《规划》对各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方向进行了明确。在细分行业时也对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进行了不同要求,从而推动构建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套的格局,形成整体合力。 “改革户籍、共建绿心”:探索城镇化新路 【背景】2014年,湖北省城镇化率为55.67%,湖南省城镇化率为47%左右,江西省城镇化率为50.3%。湘赣的城镇化率仍低于国家54.77%的平均水平。按照《规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从2014年的55.5%提高到2020年的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由32.3%提高到45%。 江西赣州的教师卢云丽退休后来到湖北武汉和子女一起居住,患有糖尿病的她需要就近治疗,但异地就医的费用存在报销不便等难题。随着《规划》的落地,卢云丽的顾虑将被打消。《规划》明确,将探索实施异地就医结算和“医保直通车”制度,推动社会保障卡在城市群内通用,逐步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目前,中国处于新型城镇化推进阶段,而人的城镇化是关键。此次《规划》明确,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实现多项具体目标和约束性指标——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将从2014年的1.6%提升到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5%;水质优良比例大于75%;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从2014年大于75%提高到大于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2000元增至22000元;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将大于99%。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群“绿心”建设被放在重要位置。以幕阜山和罗霄山为主体,以沿江、沿湖和主要交通轴线绿色廊道为纽带的城市群生态屏障将加快构建。从“医保直通车”制度到打破户籍壁垒,从社保网的完善到教育平等权利的落实,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到城市群“绿心”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所带来的,不只是体量的增长,更是内涵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