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发展 >

历史是城市的灵魂

时间:2014-10-28 08:2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左丽慧
历史是城市的灵魂

本报记者
 
  “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历史绝不是包袱,而是珍贵的遗产,你这个城市有这个‘遗产’,你就有了灵魂,而别人没有,那你应该骄傲而无需烦恼……”10月24日,中国古都学会2014年年会在郑召开,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萧正洪,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朱士光及北京等地古都学会会长齐聚郑州,在纪念郑州加入八大古都十周年之际,共同探讨开展古都研究、成果运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遗产的本质在其精神内涵
  “我们说起长安,就会联想到汉唐气象;说到南京,就会说龙盘虎踞、人杰地灵,就是说它们具有有别于其他古代城市的特殊的精神气质,而它们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的样式等等,只不过是城市思想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是思想与精神气质的物化。”萧正洪在提到中国古都研究时表示,今天人们讨论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应只重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应注重其精神内涵,“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都具有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而精神内涵及其历史的积淀是更为重要的,我们现在可以调动各种资源建设一个仿古的建筑,并努力令其具有古代城池的外观,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由此它可能成为一个旅游的景点,但它仍然不能成为遗产,这就意味着遗产的本质在于其精神内涵,而不是指外观,外观一定要同内在的精神气质统一起来,并成为精神气质的一种特殊表达它才有意义。”
  萧正洪表示,古都的学术研究有利于古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古都形象的提升,因为学术研究对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建设提供了一种理念和思想,而理念和思想能够体现出一种时代的精神。如郑州等一些古都城市的保护,大体上是遵循了古都自身的规律,是注意到古都的内涵与精神气质,“郑州古都研究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脚踏实地的以学术支持了古都城市的保护与建设。伟大的城市不在于其规模,而在于其理念与精神。城市是有灵魂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比喻古都名城。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城市之所以千古留名,从根本上说是因其体现了某种足以反映时代特征的伟大的思想和精神。”
  发挥古都群中心区位优势
  据了解,郑州在中华文明诞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核心地区,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产。目前,郑州共有各地文化古迹865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5处,世保单位268处,无论是文物古迹的总量,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都稳居河南第一,全国前列。拥有如此“宝藏”的郑州应该如何承担起古都的重任呢?
  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朱士光表示,应该充分发挥郑州居于中原地区古都群中心区位的优势,推动中原古都研究与保护工作整体向前发展。“我们中原古都群,除了郑州之外,应该说还有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北边的安阳、南边的许昌等等,此外还有新密、新郑。有学者在我国列出二十几个古都群,其中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古都群是数量最多、最为庞大的,在这个情况下,郑州作为大古都之一,既处于大古都的中心地位,又是省会城市所在,它有责任、也有资源条件担当这个责任,把中原古都群的整体的研究工作推向前进。”
  朱士光还提出,还应该依托郑州古都群丰富的早期遗址的资源,继续深入开展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大力推动我国历史早期都市研究。“我还希望着力加强郑州地区古都群的古都文化的研究,以便为向中原经济区同时建设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做出切实的贡献。”朱士光表示,郑州拥有丰富的古都文化资源,既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也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八大古都,现在又是‘大古都’这个文化品牌,这种文化地位,我想这个工作做好了,当然意义绝不限于郑州,也绝不限于河南中原地区,应该具有全国性的意义、世界的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须因地制宜
  在古都学会年会上,郑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对此郑州文物局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因地制宜。郑州有很多城址、遗址在城市建成区,那么就要采取针对这种现状的模式,我们就采取了‘见缝插针、以点带面’进行展示,因地制宜来进行保护展示工作。”市文物局局长任伟告诉记者,另外遗产保护必须从基础研究做起,全国的很多地方对遗址保护很积极,上来就做“保护工程”,但到底是做什么、该怎么做?对它的价值内涵都没有真正研究透,就做起来工程就会有问题,“郑州这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古都学会、嵩山文明研究会等,加大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对遗址、城址的内涵进行研究,才能搞清楚到底怎么做,该做什么。”
  任伟还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必须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周期长、见效慢,我们要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注重如何和城市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城市发展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如郑州市把城区内的一些遗址和城市的公园绿地相结合起来,就建立了遗址绿地公园,从而达到双赢。” 郑州古都学会 供图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