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规划不仅全面贯彻了中央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针和战略部署,也是结合上海实际对加快城市转型发展的创新性实践,具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制图 龙慧 张泽红 把握好三个关系 即当前现状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守牢底线和留够空间的关系。在规划方法上,要更加重视公共参与。 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昨天上午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要按照中央要求,全面认识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精心编制好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把握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搞好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是百年大计,不能走弯路,不能出错误,否则将永远遗憾。编制规划既要积极、更要稳妥,既要有为、也要无为,重视留白。该守住不能变的,就要确保不突破底线,该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就要为我们的子孙留足空间。” 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对相关工作提出要求。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对编制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全面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讲话。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出席会议。副市长蒋卓庆主持。 “看清大趋势、大方向” 韩正说,在城市发展中,规划处于龙头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和先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先后编制了两个城市总体规划,引领我们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不断前进。当前,上海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我们需要科学把握大势、全面前瞻变化,抓紧启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长远发展的蓝图和框架。 “编制好面向未来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关键要把握好影响上海未来20年、30年或更长时间发展的重大问题,看清大趋势、大方向。”韩正说,要深入研究城市长远发展目标定位问题。城市总体规划好不好,首先看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不是科学合理、清晰明确。上海的发展目标定位,一是不能脱离自身的历史、现实、基础和优势,二是必须符合国家对上海发展的要求。上海的发展只有符合国家发展需要,才能不断发展完善,要从国家战略、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大局出发,思考上海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要深入研究城市发展基础性要素约束问题。城市规划管不管用、能不能实施,关键看对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有没有全面考量。一是要对未来20到30年上海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有科学分析预测,二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用地总量和结构有全面认识,三是对生态环境有全面科学评估,把生态环境约束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约束和红线约束。要深入研究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结构问题。既要立足目前城市布局结构的基础性框架,也要实事求是看到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通过新一轮规划促进功能和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要更加注重同长三角地区和沿江与沿海发展相衔接、相协调,布局结构更好体现服务长三角、服务沿江与沿海大通道发展。要更加注重中心城区与郊区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们编制城市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善于把握变化,充分考虑不确定性,从而保证方向、目标的正确,不犯颠覆性错误。”韩正强调,编制新一轮城市规划,要牢牢把握好三个关系,即当前现状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守牢底线和留够空间的关系。在规划方法上,要更加重视公共参与。城市规划是最重要的公共政策,现代政府的公共政策都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要使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凝聚市民共识的过程,让规划更好地呼应民声、汇聚民智。在规划理念上,要更加重视让全市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拥有更好的生活。编制新一轮城市的总体规划,必须明确未来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保护好不可复制的资源。如果没有这样的底线,规划就没有约束力。未来不可能完全预见,规划必须以变应变,充分留有余地,为未来发展留够空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最重要的是实施落实。”要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将规划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化规划运作的监督机制,实现规划实施的全社会、全过程、全覆盖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置违法违规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规划意识,一把手要带头学习学懂先进的规划理念,领导城市总规划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结合实际的创新性实践 姜大明指出,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贯彻落实了中央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针,切合上海实际,具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上海确立的“四个转变”规划理念,体现了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明确的“六个突出”发展导向,坚持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的“五量调控”发展策略,遵循了高效配置土地资源的基本原则。这些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不仅全面贯彻了中央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针和战略部署,也是结合上海实际对加快城市转型发展的创新性实践。 姜大明指出,要创新土地管理政策机制,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与规划转型相融合,切实提高规划编制实施水平。规划转型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相辅相成,由经济导向、外延扩展、目标蓝图型规划向以人为本、内生增长、过程控制型规划转变,有赖于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增量为主、粗放低效向内涵发展、存量为主、集约高效转变;城市终极规模的锁定,有赖于土地规划的边界约束。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在土地管理方面,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科学划定“三条红线”,强化规划硬约束;二是同步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三是创新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机制,全面实施“五量调控”基本策略。 姜大明强调,要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资源支撑。一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持续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节约集约用好土地,确保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健康发展;三是慎重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确保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着力研究七类重大问题 杨雄指出,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坚持改革创新、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编制规划,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汇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着力研究、妥善解决七方面重大问题。一是发展目标。要与国家发展目标相衔接,高度体现国家战略要求;要与全球发展趋势相适应,充分反映国际大都市的竞争态势;要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相契合,追求更高的城市品质。二是城市规模。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只减不增,以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城市发展转型。三是城市空间布局。要进一步立足中心城、跳出中心城,推进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使城市空间布局更科学、更合理。重点处理好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经济空间与文化、社会、生态空间,地上与地下,当前与长远,以及上海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关系,加强统筹考虑。四是产业发展。要主动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必须保有适度规模的工业用地,坚持工业布局向园区集中不动摇,坚持工业区块调整转型方针不动摇;要加强第三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高度关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的商业布局和办公楼宇。五是交通发展。立足于建设更加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体系,统筹考虑好上海与周边省市、市域交通网与机场港口铁路等对外枢纽、中心城区与郊区、绿色出行系统与全市交通网络的衔接。六是新型城镇化。抓紧深入研究城镇体系,清晰规划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的功能定位和建设重点。七是生态环境。积极探索高密度条件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新路子。核心是把生态保护红线划下去、落下去。绿化面积只增不减,水系规划刚性化、网络化。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基本农田牢牢守住,要在规划上落地,用规划来锁定,并加大执法力度。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