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些不人性的道路 法治周末记者 陈霄 发自北京 郭思豆已经在西直门立交桥上转悠了半个多小时,急得满头大汗,依然找不到到对面成铭大厦的路。 她回到了半个多小时前的位置,北京北站售票厅的门口。恨恨地望着对面的成铭大厦,在那里面,朋友的婚宴已经开席。她想起自己前一天还信誓旦旦地保证,放心,我绝对不会迟到,也不看看我离得有多近。 的确,目标离得相当之近,直线距离的话,只有两百多米,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她仍在原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目的地,交错的立交桥隔在他们之间。 咬了咬牙,她决定承认自己的失败,一扭头,钻进了地铁口。 “世界第九大奇迹” 装扮得当后,郭思豆就出门了,她看了下手机,距离婚宴开始还有40分钟,对于可控的步行来说,这时间是绰绰有余了。 10分钟后,郭思豆走到了北京北站售票厅的门口,对面的成铭大厦已经越来越清楚,可是她突然发现过不去了她的眼前,三层交错的立交桥横在那里,隔开她和成铭大厦,明明近在咫尺。 在周围找了下指示标牌,没有。她看了看,决定上立交桥后的楼梯,从那里绕过去。上去后,她傻眼了,上面根本没有人行通道;再下来,决定从桥下面穿过去,找了半天,目力所及范围内,没有看到任何能穿行到对面的桥洞。 她有点着急了,催促的电话恰好打了进来。住得远的朋友们都到了。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告诉她,地方很好找,西直门地铁东南口,一出来就是了。 郭思豆想了想,进了附近的地铁口,发现这是西南门地铁西北口,“东南口,刚好是斜对角,这跟地面上看到的一样,立刻就清晰了”。然而,从地下通道走到对面的想法很快就证实不完全可行地铁的西北口连着东北口,要到对面,必须买票进站。 郭思豆在心里暗暗骂了一声,扭头就往外走,她赌气对自己说还不至于这么挫,地面上近在咫尺的地方需要花钱进地铁才能到达?那要被大家笑掉大牙的。 郭思豆又尝试了一种办法,既然目的地在正斜对角,那么只要过到马路对面,再过马路对面,应该就能抵达。但这种尝试也很快失败。 她决定再去问问路。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告诉她,可以从前方的桥洞穿过去,然后往西折过去走一段路,在另一个桥洞折回东南方向,即可。 郭思豆看了看前面的这个桥洞,这是一个两车道宽的车行道,没有任何人行标志,没有红绿灯。桥洞下车水马龙,偶尔有行人从桥洞中艰难地躲避着不减速的车辆穿行过来。 郭思豆知道自己绕着这个立交桥上下前后左右绕了很久,她充满沮丧和挫败感,不知道该恨这个桥太错综复杂还是责怪自己太笨。催促的电话再次打了过来,婚宴已经开席,朋友们笑她,她决定承认自己的失败,重新走进地铁站,摸出包里的公交卡,刷卡进站。 郭思豆显然不是第一个被西直门立交桥弄晕了头的人,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不过绝大多数对这座立交桥怨气冲天的,是司机。 这座由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花了4年时间设计、耗资2亿元的巨大建筑,现在是北京最为拥堵的地方之一,由于它极度复杂的转弯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外“美观”和被广泛抱怨的麻烦,西直门立交桥被网友戏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奇迹”是这样产生的:当司机想要由西向南上二环时,本来只需要向右90度转弯即可,但这对普通车辆是禁行的,因此必须盘桥,总共绕桥3圈,转两个360度和3个270度,才能完成。这一转向的行车轨迹从天空俯视,像一个巨大的中国结,也与中国联通(600050,股吧)的LOGO惊人的相似。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马润津曾说,像西直门立交桥一样,北京多种多样的立交桥虽然美化了首都,却让北京的司机不知所措。 “这取决于你的胆量” 高群画站在人行横道旁边已经有十几分钟了,始终找不到机会穿行到三车道对面的中间隔离带。 如果从刚才下来的公交车站绕路到前面的十字路口,过了马路再折返回来,虽然多走一公里路,但现在应该也到马路对面了,最安全的方法却是最麻烦的。 道路设计者似乎预见到了这个麻烦,于是,在长得一眼望不到头的双向六车道京密路上,开了这么个小小的口子,设了人行横道坐车到此要向西南方向去的行人,不需要再绕到东北方向去过马路,再折回西南。 设计者开的这个方便之门却常常遭到行人的咒骂这个人行横道没有设置红绿灯。于是人们常常看见这样的场景:在车流量大的京密路上,要过马路的行人和飞驰而过的汽车抢时间。 这是高群画上班的必经之路,她形容自己每过一回就像成功进行了一次大冒险,单位里许多每天必经过这里的同事们热烈讨论过过这个路口需要的时间,结论是:“这将取决于你的胆量。” 虽然有着非常醒目的人行横道标识,虽然人行道的某一侧常常站满了等待过马路的行人,高群画发现,几乎从来没有哪辆疾驰而过的汽车到了这里会主动减速,要想迅速穿过,除了要有足够的眼力、相对精准的计算能力外,还要有跟车拼抢时间的勇气如果一定要等到3个车道都没有车时才过,可能半个小时也过不去。 行人比较满意的是京密路严重堵车的时候过这个路口,完全没有压力,另外一种幸运的情况是碰到一个胆子大的同路人,这样的人会瞅准时机迅速穿行,跟着跑肯定是没问题的,因为多数的车辆碰上这样不惜命的,还是会减速。 高群画最害怕的是晚上过这里,车流不减少,灯光刺眼影响距离判断,行人稀少不能从众,胆子太小的人在路边灰尘吃饱,路难过得了。 “现在都批评说‘中国式过马路’,不守规则,我倒希望有些地方真有规则可守!在车流密集的路口开设人行横道,却没有红绿灯,车从来不肯让人。不能理解设计者怎么想的。”高群画说。 “每天像是织毛衣” 每天开车走三环路上班,路过双井桥时,徐健(化名)都有要骂人的冲动,这里在高峰期常常堵得一塌糊涂。 跟徐健一样,许多北京的司机很容易便发现这里堵车的原因:东三环主路,双井桥北,进出三环的出入口相隔不足150米,中间还设了一个公交车站,十几路公交车途经此站。 于是,此处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进主路的车使劲往里避,出主路的车拼命往外挤,而浩浩荡荡的公交车队伍排起长龙,掺杂其间,费劲地腾挪着进出站…… “这种完全没有常识的设计,搞得这里经常堵得水泄不通,有时候整个东三环路全部都给堵死!”徐健感觉每次走这里都像是进入一个混乱的战场,各种车辆一通混战,然后杀出一条血路来。 经常在双井桥北站候车的一位乘客对记者说,这个站集中了十几路的公交车,要去很多地方确实很方便,但是早晚高峰期的时候实在着急,常常看着不远处自己等的公交车半天进不来站,好不容易上了车,这公交又半天挤不出站,感觉一片混乱。 “为什么要在短短的一百多米路段内同时实现进主路、出主路、数辆公交车上下客、进出站如此多的功能呢?”他表示不解。 面临同样指责的还有三元东桥。一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这里堵车几乎不分时间,因为道路设计本来就是添堵:辅路进主路,主路出辅路,主路上机场高速去四环共用一个出口,三股车流交汇在一起。“每天就像织毛衣,想不堵都难。” 在京城,遭到类似抱怨的道路设计当然还有很多,例如南五环西红门桥西向东,想右转南下需要走左(北)侧出口,左转北上需要走右(南)侧出口,如果司机没有看清标识并提前足够多的时间并到出口那侧车道,多走一些冤枉路绕行几乎是必然的。 “我们经常会说司机或者行人违反交通规则,指责这种行为,可是有时候,道路的设计或者所谓的规则合理吗,人性化吗?守在一个划有白线、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不争不抢地等候,可能等一天也过不去呢。”高群画对记者说。 谁是罪魁祸首? 去年10月,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当天这条微博被近10万名网友转发。“中国式过马路”迅速成为网络搜索高频词汇,并引发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一时间,一度出现舆论一边倒的局面。中国民众的交通安全素养以及道德问题一再遭到诟病。 “中国式交通尴尬”涉及的方方面面,如“中国式开车”、“中国式治堵”、“中国式造城”也都成了被吐槽对象。 但谁才是造成“中国式交通尴尬”的罪魁祸首? 有关专家认为,显然,板砖不能一味拍在行人身上,也不能一味拍在日益蚕食城市的汽车身上。城市管理者应该从城市规划本身找找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副教授张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式过马路”涉及到的交通灯设计,“中国式开车”涉及到的道路设计及“中国式接孩子”中公共设施的缺失,从规划技术角度出发来看,属于科学性尚不细致、不周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高级工程师张国华认为,不少城市在交通规划和管理的精细化及服务“人性化”方面亟待增强。 如何来规划一个可实际运行的、有活力的城市不管有没有汽车,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其他城市的命题。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城市规划不应该简单化,城市就像生命科学一样也是一种有序复杂问题,城市规划应该一方面创建错综复杂、各种用途经纬交错的布局,另一方面又能提供良好的交通系统。 郑州:城市“窗口”无公厕 法治周末记者 赵红旗 发自河南郑州 春暖花开,绿树抽枝。作为居住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居民,李亮(化名)有说不出的自豪感。 他住在郑东新区商鼎路与七里河南路交叉口附近,每天早晚都要到七里河边散步。河道两边都建有绿地公园。特别是在清晨,听着鸟鸣,看着绿树,他觉得自己就像在画中。 然而,如此优美的环境,却因为周边几公里都没有公厕,使得小河边的小树林成了公开的厕所。有网友戏称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如厕”。 “经过小树林时,经常闻到一股尿骚味。”3月31日,李亮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随着郑东新区入住人口增多,附近居民和游客的如厕问题日益突出。这里景色虽然优美,但却缺少人性化,极其不‘方便’。” “如果说老城区缺少公厕,可以说是历史遗留问题,但对正在建设中的郑东新区来说,公厕规划显然存在问题。”李亮说,在老城区的一些桥下面和较为隐蔽的绿化带里,经常可以见粪便和用过的卫生纸,没想到这种情况在新区也出现了。 法治周末记者看到郑东新区的一些宣传材料称,这里的规划堪称经典,凝聚着国内外顶级规划设计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2001年8月,郑州市面向海内外对郑东新区规划进行国际征集。2002年3月,郑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以地方法规形式对规划方案进行了确认,并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备案。 这个集专家智慧、公众认同、法律认可于一体的郑东新区规划方案,被誉为至今在国际城市规划领域尚属先进,突出了生态、共生、新陈代谢等理念。如今的郑东新区已经成为河南省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和展示城市新形象的“窗口”和“名片”。 “七里河边每晚都有不少人健身,因没有公厕,有些居民内急只能在小树林里解决。其实,这也是这座城市的通病。”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紧邻郑东新区的中州大道,是一条景观大道,有着郑州的“香榭丽舍大道”之称,可在几公里的路段内很难看到公厕。 月31日下午,一位环卫工人无奈地对记者说:“你看绿化带里有多脏?不去里边解手,能去哪儿?活人总不能被憋坏吧?” 在郑州市中州大道与林科路交叉口向南100米左右处,记者好不容易看到一座公厕位于景观绿化带内,如果不是附近居民的话,公厕还真不容易找到,而且路边的“公厕”提示标志也不明显。 据在此负责卫生事务的管理员介绍,此公厕为免费公厕,每日开放时间为6点至23点。如厕的人习惯不好,方便后不冲便池,晚上公厕关门后,不少人就随地大小便。 “无论把城市建设得多么漂亮,城市的发展蓝图讲的有多么动听,但如果让市民不好‘方便’,最终受损的却是城市形象、政府形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郑州如厕难的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大学生的关注。 2012年暑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6名学生合力完成了一份特殊的暑期作业,专题调研郑州城区公厕分布与利用现状,结果显示:市区公厕参差不齐,为市民难开“方便”之门。 “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城市形象,而公厕这一城市基础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实施,就是最真实、最贴近民生的细节。”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认为。 一位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他出车前从来不敢多喝水,如果喝水多了,就要到处找厕所,自然会影响到生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郑州市公厕存在数量少和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总体规划中没有规划足够数量的公厕;二是总体规划中有,但实际没有建造;三是已建公厕在城市道路扩宽或改造中拆除后,没有再建;四是传统思想影响,单位不对外开放厕所,居民也不愿意把厕所建在家门口,选址很难。 郑州市规划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公共绿地、游乐场所、广场、大型社会停车场等人流集散场所,在城市规划中增建公共厕所,尽快让公厕从数量和密度上满足人们需求,让城市规划更加富有人性化,更加名副其实。 长沙:规划不周乱象生 法治周末记者 刘希平 发自湖南长沙 湖南省长沙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顾湘陵收受巨额贿赂,擅自改变楼盘规划;女大学生杨丽君在街上行走时,被急流卷进长沙城区一处下水道…… 近期,几大备受各界关注的新闻事件,将长沙市城市建设规划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作为湖南省省会城市的长沙,如今已成为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科教中心。然而,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这座拥有3000年灿烂文明史的山水洲城,也和其他某些城市一样,面临着诸多规划乱象。 腐败规划官员“操作”楼盘规划 2012年12月10日,随着长沙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顾湘陵特大受贿案件的开庭,长沙市一些楼盘规划乱象背后的内幕交易,渐渐浮出了水面。 “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这是顾湘陵作为规划官员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然而,法治周末记者在其一审判决书中却发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的重金贿赂下,顾湘陵插手将遍布长沙市内五区的80多座楼盘的容积率调高了、楼间距缩小了、停车位减少了…… 一个规划官员的腐败,影响了这座城市的面貌以及市民的生活舒适度。 “上东印象”楼盘地处长沙市芙蓉区的核心位置,便捷的交通使这里积聚着较高的人气。这个楼盘就留有顾湘陵协助“操作”修改规划的印记。 2004年9月,长沙某房产公司申请核发“上东印象”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于该项目容积率高,停车位严重不足,规划局不同意发证。在此情况下,开发商找到顾湘陵,请其给予支持,顾湘陵批示同意先发许可证副本。 法治周末记者在该楼盘现场看到,因为地下车库紧张,开发商已将临街的区域改做了停车场,而人行通道则被压缩得很小。 “每次经过这里心里都堵得慌,这里也经常出现人车混合在一起的现象。”附近的市民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城区主道被吐槽:“修得七弯八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顾湘陵案件掀起市民对长沙规划乱象质疑声还未平息时,湖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凌引迪又连发多篇微博炮轰长沙城市规划,指责其规划差,城市拥堵不堪。 虽然已经过了3个月,但法治周末记者依然在凌引迪微博上看到这些质疑长沙城市规划的微博。 凌引迪在微博上写道:长沙老城区断头路多,新建的城区依然如故。万家丽路、金星大道是长沙两条最新的主干道,却修得七弯八拐;新河三角洲通往华厦市场的路也是新近建设,也是七弯八拐。小区的路那就更是歪歪扭扭了。公共交通体系亦混乱,“东塘有36条公交线,公共汽车像火车一样一辆接一辆在韶山路上乱挤,而稍微偏一点的主干道半小时才有一辆公交车开过来”。 除了指责道路规划得七弯八拐外,凌引迪还将矛头指向了长沙的房地产市场。“在浏阳河大桥西与毛家桥水果市场的60米距离中,居然立起了30多层的房子。长沙市是见缝就立房子,这种乱糟糟的现象俯拾即是”。 事后,长沙市规划局发言人针对凌引迪的言论向有关媒体称:“凌先生的评论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鞭策和动力,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吸取广大市民的智慧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坦言,凌引迪评论中提出的一些现象也确实存在,如断头路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问题在规划中不是没有考虑,而是还没有实施或实施难度特别大,如韶山路北延。城市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与城市发展阶段有关。 有些路口还真要凑够一撮人再走 “马路才过一半,前方的绿灯就变成红灯了,我得赶紧和刘翔拼速度啊。”这是网友“风之韵”在长沙某路段过红绿灯的经历 去年10月,在长沙有关媒体组织的一次网络调查中,很多网友对城区一些红绿灯设计不合理发出了共鸣。很多网友表示,在长沙过马路,即便是绿灯时,也需要“真功夫”,既要眼观四向,耳听八方,还要身手敏捷,反应迅速。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穿梭的车流“亲吻”而吓得魂飞魄散,甚至受伤。 “绿灯太短还是行人素质太低?”网友“左右”说,“东塘步步高前面那个红绿灯绿灯时间还要短,我每次都要小跑经过,更不要提那些老年人了。本来那里就有个小区,还有大超市,在那里买菜的老年人又多,开车的速度也不减,好危险不?” 长沙网友“小琴”则在网上爆料:“长沙城南路和白沙路立交桥下的红绿灯真可怕,当人行道变绿灯时转弯车道也是绿灯,人和车同时通过人行道斑马线,令人胆战心惊。”爆料引起广泛关注,许多跟帖充满幽默和嘲讽:“长沙人过马路需要胆量”、“时间短、任务重”、“过马路就是上战场”…… 法治周末记者在长沙市城区调查发现,由于规划存在缺陷,在长沙市某些路段,市民要想过马路,还真得凑够一撮人再走,否则是很难穿过马路的。 长沙市雨花区香樟路因为是通向武广高铁长沙南站的主要马路,这里每天的车流量特别大。但记者在该路段调查发现,由于先期的规划设计不合理,该路段的有些本来供行人横过马路的地下人行通道却成了摆设,被当地市民质疑为“脑残设计”。 在香樟路上比邻而居的德馨园小区和湖南行政学院生活区,这里居住着几万名市民,但在这两个小区出口处,却没有地下人行通道,市民要想到对面只有横穿过马路。而紧邻这两个小区的地下人行通道,却被设置在另外一条马路的上坡处,因为那里没有大的小区,所以这个地下人行通道基本上成了摆设。 “因为地下通道修在丁字路口的交汇处,我们如果要通过地下通道过马路,还得再穿过另外一条马路,危险性更大。”德馨园小区居民张勇对记者说。 而湖南行政学院生活区的居民要想横过香樟路,还只能靠“凑够一撮人再走”。因为家门口的马路上,只有斑马线,没有设置红绿灯。 4月1日,法治周末记者在湖南行政学院生活区大门口看到,眼前的香樟路上车流如织,看着想横过马路的市民,两边奔驰而来的车辆并没有放慢速度。 “在这里过马路,一个人是很难过去的,只有凑够一撮人再走,两边的车辆才会放慢车速。”附近居民对记者说。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探讨“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中国式过马路”的根源,在检讨国民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一些缺乏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乱象。 宁波:城市盲道形同虚设 法治周末记者 祝优优 发自浙江宁波 “嘿!盲道根本不能走,要撞死人的!” 宁波海曙区某盲人推拿店,孔师傅一边卖力熟络地做着手上的活,一边大声聊天。 孔师傅从业十多年,是一名专职盲人推拿师。 虽然他的世界只剩下夜的黑,但言谈中却总透着爽朗的笑。 他唯一的烦恼是,出行太不方便了。 有人会问,盲人出行,不是有盲道吗?没错,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我国对城市里盲道的建设规划均作了法律规定。 但是,摆在现实面前的问题是,盲道成了“面子工程”的新闻,在北京、南京、武汉等地屡见报端,在宁波问题也很突出,更有盲人直言:“我们从来不走盲道!” 盲人不走盲道,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国式过马路”。 宁波市鄞州区南部商务区,2010年11月开园,是浙江省乃至长三角最具活力的高端商务经济集聚区之一。作为宁波市“中提升”战略发展区块之一,南部商务区的盲道建设规划是如何的? 在南部商务区的前河南路,一溜盲道整齐划一地铺设在地面,非常符合规划标准。不料,记者发现,在前河南路与泰荟巷交界处,盲道的尽头竟然是树丛。 商务区天智巷的盲道规划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景观花坛与盲道间距过窄、停车位过分靠近盲道,花坛上的树枝、凸出的轿车车头几乎覆盖了盲道范围。 随后,在杉杉大厦附近,记者又有了惊人的发现杉杉大厦四周的人行道上,短短一圈几百米,竟然在盲道线上直挺挺地“站立”着4根电线杆。 除了以上的问题,汽车占用盲道停车、盲道设计曲折、物业岗亭占用盲道等情况同样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盲人们感慨“盲道不能走”的直接原因。 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我国颁布实施,其中规定,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 “拦路虎”的存在,让盲道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甚至让盲人们惊恐他们更愿意选择沿着马路牙子走路。 当然,更多的盲人不愿意或很少出门。孔师傅说,除非是有人带路,出门走路才能放心些。 据统计,全国共有1699万名盲人,他们的出行问题成了老大难。有网友评论,对无障碍设施的关注程度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是一个城市好坏的重要标志。 宁波网友“豆戈”发表言论:整治“中国式过马路”上了央视,可“中国式建马路”,也请关注一下有多少人行道,还能正常供行人行走?还有多少盲道,畅通无阻?又有多少非机动车道在为机动车让路? 他透露,宁波有些地方的非机动车道设计过窄,仅仅能容两辆电动车并排通过,这样的设计,导致电动车驾驶员不得不与汽车争马路。 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宁波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85万辆以上,但是,宁波市电动车保有量在2010年便已达到200万辆左右,远远超过机动车保有量。 盲人不走盲道、电动车不走非机动车道,“不走寻常路”的背后依旧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如何规划好非机动车道、盲道等,依旧是一个严峻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