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发展 >

让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对话

时间:2013-01-31 10:4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何晓蓉 余梦秋

 

    成都日报首席记者 何晓蓉 成都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余梦秋 摄影 张全能

   “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本届市委对1400万成都人民庄严承诺。目标催人奋进,挑战亦迎面而来。凸显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需要成都提升竞争能级,拓展量能体积,筑牢坚实载体。

    如何更加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摆脱土地资源短缺的约束,这是成都不能回避的全球性课题。

    如何让城市的空间架构与生产力布局同步匹配、同频共振,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这是成都依循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回答的空间试卷。

    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和空间开发协调并进,与时俱进地更新空间规划,集聚和释放领先发展的新动能,这是迫切需要成都应对的现实挑战。

   “带头、带动、引领”,成都,不仅肩负省会城市的重任和西部特大中心城市领先发展的使命,更胸怀全球城市网络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的宏图。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构建更具比较优势的城市载体,形成具有更强集聚能力的发展极核。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2012年,成都用行动作答。

    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 “立城优城、双核共兴”成为成都破题应答的核心词语。“立城优城、双核共兴”,就是要通过天府新区建设立好新兴城市极核,通过“北改”工程优化中心城区极核,共同拓展成都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的量能体积。

   “以空间战略推动城市功能提升”,在过去一年中,天府新区和“北改”工程建设成为实践这一理念的最重要载体和生动样本。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今天的改造。”2012年12月18日,冬寒陡降,而曹家巷居民叶玉珍大姐却是心潮澎湃。上午10点,金牛区曹家巷一、二街坊危旧房(棚户区)片区自治改造附条件协议搬迁动员大会举行,3000多户居民悉数到场——这标志着成都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危旧房片区改造进入实质阶段……

    城市化这把双刃剑,在给城市带来发展机遇、发展动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挑战,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与规划布局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活动深刻而迅速的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人们称道的“拉美奇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经济与社会的畸形发展,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这些问题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使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进入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持续的衰退。

    如何逃离陷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讲究“趋利避害”,“趋利”就是要充分激发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拉动和消费潜力,通过城镇化促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避害”就是要避免滋生城市病、避免片面城镇化、空心城镇化,避免城镇化导致新的城市二元结构。

    大规模的自我更新运动在很多城市竞相展开。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背倚2600年建城史的成都,有自己的态度:把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和优美化城市生态作为宜人城市建设的基本元素,在宏大的“北改”工程建设中,始终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紧扣“以人为本”核心,突出产业支撑,统筹兼顾多元化的人居需求。

    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使城市的“生命基因”更新、重组,绽放出“四态和谐”的特色内涵,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这是成都有机更新的不懈追求。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北改”更是避免“拉美陷阱”的典型范例。

    初步估算总投资3300亿,涉及项目360个,改造面积212平方公里,涉及群众200多万。成都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北改”,在过去一年,成为最能体现成都有机更新理念的主战场。

    城北一年之变 像细胞的新陈代谢

    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它为我们显现结果,却往往省略了过程。就像在当下我们回顾成都“北改”工程启动的第一年,看到了城北的巨变,要历数其间的艰辛曲折却不易。不过,借用两院院士、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先生的一句话正好可以帮我们理清记录的线索,城北一年之变,“像新老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

   “城北副中心”,从城市发展战略上,成都对“北改”的总体定位十分明确;“国际现代商贸中心、科技研发商务高地、多元文化创意高地”。城市规划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样的总体定位、核心功能转化为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于是,在2012年8月举行的成都市“北改”规划展上,市民们在沙盘上看到了“四轴九片、一核八心”的“北改”片区总体布局。

    北部城区的城市形态相对落后,经济根源在于城市业态比较低端。在实施“北改”的过程中,成都不仅着力于解决城市形态问题,更着眼于为产业转型提供空间载体,同步优化人居环境,并力图通过昭觉寺、驷马桥、三洞古桥、天回镇等历史文化地标,让北部城区的禅文化、茶文化、熊猫文化等多元文化底蕴更多地以实体形式呈现出来。

   “四态合一、有机更新”,则成为一以贯之的改造原则。这一理念在“北改”规划方案中则落实为“交通畅通、产业提升、生态优化、文化立城、形态美化、配套完善”六大改进策略,体现在居住、产业、配套服务设施的用地比例分别为56%、28%、16%,绿地指标为人均15平方米。

    交通建设引领 创新发展通道经济

    不能忽视这样一种现象,地铁、快速路所到之处,正引发着一系列新的投资浪潮。畅达的快速路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更像是一个财富孵化器,重塑着城市的空间格局,也不断调整着城市的经济版图。

   “北改”一年间,成都市交委把城区交通发展作为服务建设宜人成都的着力重点,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公交发展、智能交通;市商务局则以优质资源、优质政策吸引国际知名产业投资商,在轨道轴线和重点区域投资开发和整体运营一批高端城市综合体项目。“北改”涉及的金牛、成华、新都三个区,则把北部城区作为“交通先行”战略的重点区域,着力打通区域对内对外交通网络和产业通道。

    在北城金牛区,2012年,市、区两级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总投资达到140亿元,超过了前10年的总和。随着解放北路、交大路、羊西线、成灌路等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全线通车,制约金牛区外联内通的断头路、梗阻点将彻底打通。一个快捷畅通的城北路网结构,将构建起城北经济动能的快速传输体系。

    按照“一主两带三轨四轴”的发展架构,新都区努力打造现代城市、现代生活、现代产业3个“标杆”。依托北新干道,拓展北部商贸城,启动建设南丰工业城片区改造,大力发展通道经济,着力发展地铁上盖物业;以金丰高架底层道路改造和沿线风貌整治为载体,推进旧城更新,打造东风渠滨河公园和九道堰生态人文休闲商业带……

    过去一年,成华区启动21条重点道路改扩建工程,力图通过“12横+8纵”的生态文明绿色交通体系规划和建设,打通产业主通道,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集聚发展、引爆“产业倍增”效应奠定基础。

    园区转型升级 推动片区华丽转身

    现在的龙潭总部经济城过去曾有另外两个名字: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龙潭总部经济城。简单的字面变化背后,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都市工业区转变,向探索总部经济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的总部基地迈进,再走上产城一体、四态和谐发展的造城之路的转型历史。

    一系列调整源自不断的自我审视。“龙潭总部经济城的持续发展和提升要依靠自身的转变和提高,我们需要从制造业和总部经济向生产、办公、居住和公共服务的综合化方向转变,同时需要充分利用周边功能发展区的资源与之错位发展,主动承担起大龙潭区域乃至整个城东商务核心的职能。”龙潭总部经济城的决策者们把转变的首要任务锁定在优化空间布局,以此来引导整个“城”的功能调整。

    按照“成华副中心”的区域发展定位的发展理念,龙潭总部经济城的产业聚集区、生活配套区将与龙潭新城、北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同步联动推进,最终形成“双核四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以二重等机电企业总部为制造业总部经济核,以龙潭裕都总部等企业为服务业总部经济核,实现“双核”集聚发展;依托调整优化区、高端商务配套区、综合配套区、功能拓展区,实现“四区”协调发展,四态和谐相融,打造“创业天堂、成华副中心”。

    而在“北改”片区的另一侧,聚集了大量铁字号企业的金牛区,则通过铁半城的华丽蝶变,在“北改”区域内打造了全国首座综合性、国际性轨道交通产业园,形成轨道交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通过对区内轨道交通产业链全链产学研资源的重新整合,有力推动了成都北部城区的科技商务服务产业提档升级。

    专业市场调迁 重塑业态合理布局

    金牛区区属荷花池市场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地处荷花池商圈的核心区域,是荷花池片区建设时间最早的市场,被称为荷花池商圈的“母市场”。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批发市场集群已经逐渐显现出与建设国际化城市不相符合的产业业态和城市形态,经营业态低端、建设形态滞后、交通拥堵、治安管理难度大、市容环境脏乱差、消防隐患突出已成为该区域的常态特征,严重影响了成都市北大门的城市形象和品质。

    改变区域形象、重塑发展辉煌已经成为荷花池市场商家和广大市民共同的心愿。

    2012年12月24日,金牛区《区属荷花池市场关闭提升改造商家安置总体方案》以及《区属荷花池市场关闭提升改造商家安置细则》正式发布。按照总体安排,区属荷花池市场将于2013年2月8日正式关闭改造后,建设集精品零售、大型卖场、商务办公等于一体的商业商务综合体。

    业态调整引发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跟进和生态环境优化的连锁反应:新增文化活动中心、健身馆、农贸市场、派出所、养老设施、小区绿地以及幼儿园,沙河水绿走廊、新绿水碾沙河公园、升仙湖等景观通道借水相融……“北城区域新中心”离我们并不太远。

    成都海宁皮革城、金牛万达广场相继开业,万贯五金机电城提档升级,荷花池车站外迁……“北改”涉及的各个区域,正借市场调迁的契机,大力推进主营业态转型,加快传统商圈和货运场站搬迁改造进程,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代表产业高端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努力把城北片区打造成立足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化区域商贸中心。

    老旧城区改造 “腾笼换鸟”传承文脉

    一说到五百罗汉,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国家级文保单位宝光寺,这座千年禅寺所在地正经历着新一轮旧城更新。在更新过程中如何对禅佛文化进行放大,打好新都宝光寺这张王牌?如何为片区注入持久活力,营造商业休闲的活跃氛围?如何抓住时机,对老城区的风貌与定位进行全面提升?新都区希望通过一个崭新的规划来回答这些疑问:打造宝光禅佛文化主题公园。规划提出了宝光文化中轴线、十大经典花园、十条步行长街、十大经典建筑四大核心理念,期望借鉴日本岚山、香港铜锣湾、云南丽江三种商业模式,将该片区建设为集禅佛体验、文化博览、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公众休闲片区。

    在满足城市整体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力图延续城市空间肌理,传承城市文脉精华,形成新旧融合的城市新格局——在旧城改造中,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

    位于成华区“北改”范围目前规划的最大城市综合体绿水青龙项目已于去年10月底启动建设。在这个片区,成华区用46天时间,完成了昭觉寺南片区西林社区六、七组的“北改第一签”,随后迅速将“第一签”示范效应辐射到片区6家大型企业搬迁改造工程中,到年底该片区已“腾”出近200亩优质开发用地。腾出来的空间其中一部分将用于20多个综合配套项目的同步推进,其中包括到2015年新增3所中学、4所小学和6所幼儿园。就在两周前,金牛区74个普通院落整治也已全面完成,涉及8个街道办事处,120个楼栋,惠及9000多户居民;同时,3个精品院落群打造正加紧施工,涉及26个居民院落,51栋构建筑物,惠及近1600户居民。

    挖掘生态本底 经营宜人增值城北

   “晓霁又见西岭雪,繁华深处是田园。”

   “锦城花郭入画图,清波绿林抱重城。”

    文人墨客的留迹,是对成都生态本底的最佳赞叹。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成都则结合自身实际,把建设宜人成都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北改”工程“四态合一”的规划建设理念正是对这一落脚点的绝佳呼应。

    就在一个月前,成华区公布相关生态建设规划又给北部城区的市民带来了好消息:这里将新建青龙海滨公园和圣灯寺生态公园两个百亩以上大公园,还将沿沙河、东风渠、方家河、下涧漕河四条河道建设生态步行系统,为市民提供新的休闲、健身、娱乐空间。

    地处凤凰山北麓的凤凰山公园,依山傍水,是成都中心城区唯一一处山水公园。按照规划设计,它将以“八最”为特色,成为北部新城内最大的城市核心公园、市区内森林覆盖率最大的生态公园、市区内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市区内湿地类型最为丰富的生态公园、设施最为完善的城市公园、市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森林公园、四川境内蜀文化特色最为鲜明的主题公园、市区内最大的市民健身休闲公园。同时借“北改”工程助力,凤凰山片区还将以凤凰山公园为依托,形成集商业地产、住宅业开发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凤凰新城。

    经营宜人环境,增值城北空间,让祖先留给城市的生态本底持续造福子孙后代。

    没有城北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成都的全面现代化;没有城北的国际化,就不会有成都的充分国际化。“国际特征、本土特色”,这是成都国际化行动纲要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依循这一原则,在过去一年中,“北改”建设工程始终植根本土文化,彰显城市形态美学,提升业态档次,筑牢生态本底,努力实现着国际要素和本地元素的有机统一,并将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

    双中心结构 支撑城市功能多元化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是城市功能转型的先导,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诸多方面。当前形势下,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了“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大要求,成都明确了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这无疑对成都市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且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后,为满足城市功能调整及新的城市功能对空间的需求,就需要在城市外围选择新的生长点,由此引起城市形态的改变,推动城市空间扩展。只有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才能支撑城市的现代化与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发展。

    从1958年开始,日本政府先后5次制订和更新了首都圈基本规划,通过广域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整治改造和都市空间智能的重组,改变东京城市单核依存的结构,在都市周边建设新城,合理吸纳流向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建成一个工作和生活良好平衡的多中心结构的大都市区。

    在成都市由单中心向双中心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三大问题:旧城的“有机更新”;新城的“产城一体”;旧城与新城的协调发展。

   “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如同生物有机体的生长过程,应该不断地去掉旧的、腐败的部分,生长出新的内容,但这种新的注重应具有原有结构的特征。这就是说应从原有的城市肌理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因此,旧城在改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还要结合历史人文因素,将美学和文化的内容包含进去。

    成都的“北改”工程建设应特别注重有机更新理念的落实,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基础设施的提升、传统文化的充分挖掘等等,破解生产要素的制约,使旧城焕发出新活力。

    应将旧城与新城作为一个整体,从两者内在功能与空间形态关系两方面进行资源配置,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避免形成恶性竞争,使城市系统的功能与空间逐步完善与发展。一般来讲,新城建设着眼于城市发展的直接经济效益,而旧城改造更着眼于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

    2012年“北改”工程建设大事记

    2月4日和5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就市民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民生问题——北城改造开展深入调研并召开“北改”工程工作汇报会。会议强调,打响旧城改造的攻坚决战,办好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成都由此全面拉开“北改”工程大幕。

    2月7日 “北改”工程打响旧城改造第一枪,曹家巷片区一、二街坊绝大多数住户决定采取居民自治改造的形式实施片区危旧房改造。

    2月13日 成华区“北改”首个项目正式启动--昭觉寺片区,青龙场西林村6组、7组正式开始搬迁改造签约。13日10点,村民刘群富正式签下了“西六001号”农房搬迁过渡、安置协议。

    2月15日 “成都市北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启动开展工作,该机构负责研究“北改”工程相关政策措施,对相关决定进行督察督办,协调各单位职责的落实和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北改”工程的多项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作开始全面提速。

    3月18日 全球首座综合性、国际性轨道交通产业园在金牛区开建,中铁二院智能交通设计研究院同时挂牌成立,成都“铁半城”开始华丽蝶变。

    3月19日 金牛区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实施区属荷花池市场关闭提升改造的公告》,率先启动实施区属荷花池市场区域关闭提升改造。

    4月27日 《“北改”片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

    6月28日 交大路道路改造完工。

    7月22日 四川省唯一一家、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为领先的地理信息产业园——西部地理信息产业园落户金牛。

    7月25日 成华区《“北改”文态规划》初步确定。

    8月30日 解放北路双向6车道提前30天完工通车,羊西线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全线通车。

    10月24日 成华区“北改”范围目前规划的最大城市综合体绿水青龙项目进入启动建设阶段。

    10月24日 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油气田技术服务商斯伦贝谢中国公司与新都区人民政府签约,其成都基地项目落户新都。

    11月28日 成华区环保局公布《成华区北部城区改造生态建设规划(2012~2016)》。

    11月30日 “北改”启动以来第一座完成建设的立交桥--货运大道与绕城高速互通立交正式通车。

    12月6日 新都区与青白江区签署公铁联运战略合作协议。

    12月《新都都灌区水生态体系规划》全面完成。

    12月《成都市北城改造城市设计导则指引》编制完成。

    12月 熊猫大道主车道形成通车能力,预计2013年4月底变身国际旅游大道。

    12月18日 世界500强排名第349位的企业——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与成华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投资20亿元对位于八里庄二仙桥创意商务区的地块项目进行土地整理和项目提升改造。

    12月20日 金牛区95个“北改”项目全部启动,其中市级重点项目69个,已有33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12月28日 三环路交大立交、交大路下穿金府路隧道同时实现通车。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