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发展 >

给城市留条“回家”的路

时间:2012-12-22 12:0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阮仪三
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阮仪三
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阮仪三

  主持人:正如韩美林先生所言,“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没有文化的建筑同样可怕。提到建筑,那些古城、老建筑总是让人牵挂。接下来为我们演讲的是被称为“古城卫士”的阮仪三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为保护平遥、周庄、丽江等古城古镇不断奔走呼吁,他用执着守候着古城,也改变了很多古城的命运。欢迎阮仪三教授演讲。(全场鼓掌)

  拆了旧的建新的,城市一片新气象,结果却把我们传统的家族结构及和谐相处的特色抹掉了

  我们中国的古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多都位列世界名城之列,这些古城和国外所有的建筑体系,尤其是与欧美的不一样。我们所看到大型的宫殿(转向大屏幕播放的幻灯片),比如说太和殿、大成殿,它们极其精美,是国家级的宝贝,也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但是这些大型建筑和宫殿都有些相像,和这些大型建筑不一样的是民居,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它是用四面房子围成的合院式建筑,这种合院式的建筑到了南方就演变成厅堂式建筑,有两厢,有前座,有后座。再看福建的土楼,它是一种内向式的合家团聚的场所。合家团聚式的场所还包括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以及安徽的四水归堂。你们看(转向大屏幕的播放的幻灯片),四水归堂里所有的屋面都向天井倾斜,所有的雨水都流进自己家里,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刚才所说的这些民居,除了能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它造就了合家团聚、尊老爱幼、男女有别的居家场所。上海的石库门是典型的四合院到了上海之后的变种。这种合院式的建筑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京的胡同、上海的街巷和弄堂,体现了上海的特色风情。这些弄堂也好,胡同也好,都是合家团聚式的、家族联谊式的,和我们现在的新式房屋完全不一样,它除了能保护人的安全以外,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基础。堂楼、两厢、侧座体现了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合家团聚的生活准则,天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上有天,下通地。

  这些民居还形成了邻里间亲密无间的社会形态。住过老房子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房子拆迁,邻居分别的时候会抱头痛哭,为什么?因为这种多年形成的亲切的邻里关系,在新公寓、别墅里再也不会存在了。所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请注意我不用“城市改建”,我说的是“城市改造”,城市改造就是拆了旧房建新房,但是你看欧洲人不用这样的词汇,他们叫“旧城更新”,就是把好的建筑留下,把坏的建筑剔除,新陈代谢,而我们大都是拆了旧的建新的,城市一片新气象,结果却把我们传统的家族结构及和谐相处的特色抹掉了。

  我们现在的建筑讲科学性、讲间距、讲密度、讲停车位等等,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邻里亲情少了很多,家庭、社会的网络散失了。有人说这是社会的进步,我觉得这造成了城市的千篇一律,导致城市缺乏美感,也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平遥古城是老房子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我们保护了平遥古城,当时真是“刀下留城”,我们去救平遥的时候,发现在它周围的忻县、太谷、应县、祁县等,有十几座和它一样的古城都在拆,而且拆得非常快,可惜最后我们只留住了一个平遥。据统计,我国有近千个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城,可惜在这三十年间,都逐步消失了,而且都是在“正当的”理由下消失的。

  我们在平遥采用了合理的规划方式,就是欧洲老城采用的方法留住老城,另建新区。老城留着用以生活、居住,发展商业、文化、旅游,新城发展工业和新的产业,新旧分开。但是我们中国的理念往往是旧城换新貌。所有的城市都变了,变得千篇一律。大家请看现在的平遥(指向大屏幕),基本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不过很可惜,我们偌大的中国,那么多的历史名城,留存下来的太少。

  唐山大地震后,城里的房子全部塌了,农村的房子没有塌。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对历史建筑持什么态度

  中国的建筑自古以来就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在余姚的河姆渡村,六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发明了木结构建筑,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梁、柱、房都是用卯榫连接,不用一根钉子。这种房子能够防震,我们的古人很早就知道要防地震灾害。中国最古老的应县木塔,1056年建成,高61.32米,经历8次八级以上的地震,都岿然不动。同样的,天津的观音阁57米高,经历唐山大地震,岿然不动。这些都是中国建筑(601668,股吧)的精华。我们对木构建筑的认识还不足,我以前念书的时候还要学习木结构,现在的学生都不学了。

  1996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丽江发生了里氏7.4级的大地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问,丽江怎么样了?我打了个电话去丽江,丽江的领导告诉我,后盖的四五层楼的房子塌了,街上老百姓的房子都没有塌,大家看(指向大屏幕)墙倒柱不倒,房塌屋不塌。就在那一年,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同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这两座古城有一条很重要的评价,那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木构建筑体系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只有旅游、参观,对这条最珍贵的内容却视而不见。

  同样的例子,2005年的时候,我接到一个任务到四川昭化做古镇保护规划。昭化完好地留存了许多明清格局的房子。我们拆了很多违章搭建和与古建筑风格不符的房子,并帮他们恢复成原来的形态,并且对城楼也进行了修复。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来了,凡是修复过的木结构房子都很完整,瓦掉下来了,但房子没有塌,凡是当地建的普通房子全都塌垮了。

  我并不是说现在都应该建木结构的房子。结构体系是西方来的,是钢结构或者框架结构的,而中国的木结构体系要聪明得多,也仿生得多,对科学的理解也比现代建筑要深刻得多。这是中国建筑的精华,应该要继承。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地震一来见分晓》,说地震过后明代的建筑有一部分一动也没有动,清代建的塌了一半,解放后建的全部塌垮。唐山大地震后,城里的房子全部塌了,农村的房子没有塌。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对历史建筑持什么态度。

  它们的历史哪里去了?都留在了书本上,城市的历史证据都已经没有了,非常可惜

  上海的提篮桥地区留存了人类重要的历史记忆。1934年,德国希特勒上台后,要把所有的犹太人都杀尽,当时有一批犹太人逃了出来,但沿路所有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等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收留他们。他们最终在中国上海住了下来,一共三万两千多人有姓名可查。这是当时提篮桥地区犹太人生活过的房子(屏幕播放照片),现在这些房子的“骨头”虽然还在,但外貌已经变了。这是当时的咖啡馆、犹太人的摩西会堂。

  这些房子要不要留,曾经一度争论得很厉害。但是我们上海市政府做得很好,2003年的1月1日,公布了“上海提篮桥犹太人避难地保护区”。2006年,一批犹太人回家“探亲”,其中有一位老人93岁,他是美国联邦政府商业部部长、世界银行总顾问,他带着女儿来到提篮桥保护区之后非常兴奋,连轮椅都不坐了,站起来说:“我看到了我原来住的街,我找到了我原来的房子,我又回到了我13岁的时候。”他老泪纵横地跟他女儿讲,“你一辈子要记住,没有上海人,就没有我,也没有你,这座房子就是我们活下来的见证。”

  所以,用什么态度对待历史建筑是非常重要的。我去波兰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曾经几十万犹太人死在那里。现在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给人们看的是什么?比如几千双犹太孩子留下的鞋子,比如老人被关进煤气房之前留下的眼镜,各位看了之后心里肯定都会闷闷的。这个建筑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死亡,是杀戮和人类的残暴。而提篮桥犹太人的房子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是人类的光明,是中国人的善良,是中国人和犹太人伟大的友谊,是和平,是阳光。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世界遗产,我们的这些房子不可以是世界遗产吗?我写了一本书,本来叫做《提篮桥的过去》,以色列的总领事建议我们把名字改改,叫《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所以说保护房子,不要只看到保护建筑本身。我们保护了这些江南水乡(播放幻灯片),这是南浔,高低起伏的码头墙,极其漂亮。这是周庄的水巷。这是乌镇水阁房,看到水阁房会让你马上想起唐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这些建筑当然需要整修,整修之后能提高居住者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发展旅游,从而把这些房子都保存下来。

  就在前几天,报纸上公布了江苏省和浙江省联合申报十个水乡成为世界遗产预备名录。除了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外,还有江苏省的千灯、锦溪、沙溪和浙江省的新市等地。我们觉得上海浦东的新场古镇、青浦的朱家角古镇,还有金山的枫泾古镇等等也很漂亮,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也应加入到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中去。

  对于历史城市保护的问题,我们往往注重经济效益,出现了很多“假古董”。你们看这些(播放幻灯片),很漂亮吗?很漂亮。很难看吗?很难看,千城一面。它们的历史哪里去了?都留在了书本上,城市的历史证据都已经没有了,非常可惜。还有很多地方最近兴起建假古董,(指向幻灯片)比如这个地方在建辽代古城,说是要重新恢复辽代的风貌,谁见过辽代?但是原来的明清建筑都被拆掉了。(指向幻灯片)这里造了一座巴米扬大佛,为了发展旅游,竟然不顾文化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痛苦之处。

  留下这些古镇来干什么?有人说就是为了发展旅游,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留下历史的典范,为我们现代的城市创作留存楷模。为什么现在有些城市建设得这么难看?就是因为对古代的东西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和学习,也没有很好地去提升,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自己的城市。

  我们现在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还缺少资金和人员,民间力量还很薄弱,英国在这方面的民间力量是超过国家的,法国也是。为此,我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间建筑遗产保护团体“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除了民间力量外,我们现在还缺乏完备的保护历史遗产方面的政策法规,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应该提高全民保护历史遗产的意识。

  如果我们不保护历史遗产,我们的后代就没有历史遗产了。我们保护好真实的历史遗产,是为了面向未来,为了让我们的青年人还能留存中国真正的东西,然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有地方特色的新城市。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