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机更新”中的文化蝶变
时间:2012-06-19 15:04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危兆盖
|
|
宽窄巷子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 处理好文化“魂”与“体”的关系,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中。
主持人语
细数那些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时发现,它们的定位无不受其城市文化影响:既尊重其城市文化的历史作用,更强化这种文化资源,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优势。从这点看成都,这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之城,文化底蕴深厚,“最快的城市、最慢的生活”成为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创业理想选择……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走进四川省成都市。
传千年文脉,塑城市文态
“希望能有更多新的‘文化名片’,可以让我在这繁忙的工作之余,心灵得以栖息。”这是一位成都市民对天府新区的畅想。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天府新区规划建设被纳入其中。
“在未来天府新区的版图中,文化是‘底色’,而不是点缀;是灵魂,而不是表象。”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告诉记者,在天府新区,不仅将矗立起现代的公共文化标志建筑,那些能凸显成都文化特色和底蕴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和人文古迹,也将得到保护。
“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既需要良好的生态,也需要特色的文态。”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认为,成都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文化“魂”与“体”的关系,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中。
2011年,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大量出现了成都场景:大熊猫、变脸、宽窄巷子、望江楼公园……该片总导演高小龙认为,成都除了休闲的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外,还有“时尚”、“节奏”、“动感”这些关键词,而这恰恰又是当代中国在发展进程中的典型状态。
“宽窄巷子,最成都”,这是外地游客的评价。成都中心城区以西,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和四合院落,构成了宽窄巷子,这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在成都,以宽窄巷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激活模式,以天府古镇为代表的文化古镇复兴模式,丰富了成都的文态,共同之处在于:把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看作是体验城市的活的灵魂,是公众进入城市文化深处的鲜活渠道。
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73岁的陈道洋是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的老职工。去年9月底“老红光”变身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后,他再次走进“老厂区”,却有了新体验:老办公大楼成了东区音乐文化主题酒店,原加工玻璃的车间成了国家小剧场的文化基地,原亚洲最大的密封加工厂房被分割成音乐大市集、东区演艺中心、成都舞台等几个功能区,原玻璃燃气炉一带被改造成为东区酒吧集中地带……
总投资超过35亿元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市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由成都传媒集团全额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它是成都市唯一的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旧址保护项目、中国西部唯一的音乐互动体验和数字音乐产业聚集园区、全球唯一的音乐艺术为主题的娱乐目的地。继锦里、宽窄巷子之后,为成都再添城市新名片。
近年来,成都市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2011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330亿元,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8%,成为成都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
几年来,成都调整和改革文艺院团,组建了成都艺术剧院、成都博物院、成都演艺集团。同时,做强做大国有文化集团,组建了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文旅集团。成都演艺集团公司是成都市首批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成立后每年举办的各类商业演出活动超过200场。2007年公司倾力打造的原创音乐剧《金沙》,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优秀文化服务项目”,演出已有两千多场。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布局。”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透露,下一步,成都将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让文化产业形成科学的体系,形成集中发展区、发展的中心区以及极点等,并将“一极七区多园”等文化产业规划深化、落实到城乡规划里。
成都东村,是成都重点培育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重点发展传媒、影音娱乐、动漫游戏、文博艺术四大领域,充分展示“城市中的城市”。英国知名设计师查理·萨泽兰高度评价成都东村,称其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高效利用能源的示范样本。
成都“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被誉为“天空上的创意村庄”。自2008年底正式开始营运以来,已聚集了众多从事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视觉设计等行业的公司。
《酷巴熊》、《打,打个大西瓜》、《星系宝贝》……坐落在成都天府新区的国家级数字动漫成都产业基地,以成都传媒集团、云计算中心、金山、腾讯、盛大和斯普等企业为龙头,已形成游戏动漫及服务支撑产业集群。成都提出,到今年底,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游戏动漫内容原创基地,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2011年9月,成都双年展正式对外开放。开幕第一周,就吸引观众16万人次;到11月6日闭展时,前来观展者达28万人次。如何让艺术走出小圈子?艺术如何变身为“城市名片”?成都双年展交出了答卷。
“成都要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强文化的精神价值之‘魂’,健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体’,加快建设国内一流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认为,要突出城乡文化一体发展、文化事业共创共享,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
目前,成都已基本建立起“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入全国先进行列。近五年来,成都“两馆一站”举办了5000余期各类讲座,8000余次培训,5000余次活动,送文化下乡超过3000场。
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提出:“我们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成都市以“人人有一项文化爱好”为目标,实施“幸福成都·美好家园”文化成都行动,到2015年,实现90%的城市居民、80%的农村群众有一项健康向上、经常参与的文化爱好,“家庭人人有爱好,社区天天有活动,街道周周有集会,区县月月有赛事,城市季季有晚会,全市年年有节庆”,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快乐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危兆盖)
专家点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李后强
成都既能萃取本土文化的特质,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注重在城市建筑中浸润和体现多样性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和城市建筑风格。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