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发展 >

6+1省会城市群 千年古城济南大城在崛起

时间:2012-05-25 16:5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王端鹏 王 彬

    编者按

  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姜异康同志所作的报告多次提及济南:“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要加快构建以济南都市圈、胶东半岛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报告同时提出,“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侧重的是经济联系,济南都市圈侧重的则是城市间的融合,而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既是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崭新期望,更是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的题中应有之义。
  省会城市群:济南的大城崛起之路
  屈指算来,从2007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促进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发展”已逾5年,《济南都市圈规划》实施如今已进入第二个阶段,延续既定政策、继承已有方针自是情理之中。《济南都市圈规划》之后,省内黄河三角洲周边城市及半岛城市相继找准未来定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十二五”规划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省第十次党代会再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南都市圈”,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济南加速提升辐射力、竞争力和吸引力,与“蓝”“黄”相呼应、共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帆的迫切期望。
  过去5年,构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南全力以赴且卓有成效。未来5年,从都市圈中昂首崛起,济南信心十足且责无旁贷。
  济南都市圈:
  千年古城的大城之梦
  济南,这座千年古城一直都有一个大城梦。无论是近现代史还是当代史,她都是山东当仁不让的中心城市。然而,在当今外向型经济风头正劲的时代,沿海地区因其更便捷的交通、更开放的思维而受益,经济社会突飞猛进。济南,如何发挥其省会优势奋而崛起、领一方之先,成为决策者须长谋远虑的一大命题。
  规划,在近十年的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半岛城市群规划还是鲁南经济带,抑或是最近几年的焦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无不是规划引领区域发展,无不反映出省委、省政府志在用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指引未来、谋划将来的良苦用心。
  早在2004年,山东省就开始研究策划济南都市圈规划。以济南为中心的“6+1”都市圈,集中了全省1/3的土地面积、1/3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在全省区域发展中肩负着实现中部崛起、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使命。
  历经三年的调研、起草、评审,2007年12月27日,《济南都市圈规划》正式出台。从这一天起,省会济南的改革与发展便和德州、泰安、聊城、莱芜、淄博、滨州等6个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济南都市圈辖区总面积为5.23万平方公里,共包括7个设区城市、6个县级市、28个县城、428个建制镇,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该都市圈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为“双核、多心、网状支撑”。其中,“双核”指济南和淄博;“多心”即5个次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期间,将重点推进济南中央商务区建设,建设济南科学城,打造鲁西北门户城市带,实施“引岱入济”,培植五大产业基地,构筑出海通道,打通济西走廊,建设城际交通网,开发齐鲁文化产品等十大项目。
  在这片区域中,我省将济南都市圈定位为“蕴育齐鲁、开放创新的文化型都市圈,山水形胜、生态宜居的环境友好型都市圈,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基地,环渤海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一张排满的时间表更让人感受到济南都市圈规划建设的紧迫性:
  2006年—2010年,将都市圈建设成为核心城市金融及区域管理服务功能强大、核心区制造业发达并一体化发展、都市圈各级城镇规模及竞争力明显增强、区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完善、都市圈协调机制基本建立、健康化发展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镇密集区域。
  2011年—2020年,将都市圈建成功能一体化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财富相对均衡、地区生态与资源环境互为协调、人文氛围浓郁、经济实力强大的网络化城镇密集区域和环渤海地区基础产业与制造业基地。
  2021年—2050年为成熟阶段,通过强化与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等区域的社会经济协作,将都市圈建成高度和谐一体化发展、具有强大区域竞争力的城镇密集区域,未来环渤海大都市连绵带中重要的区域单元。
  得知济南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全省战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吕斌教授曾这样认为:济南都市圈承担着强化济青轴线,加强鲁西地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扩大山东省经济腹地的重任。这块区域地缘优势十分突出———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紧密相连,西与中原城市群遥相呼应,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国中西部广袤腹地的衔接地区,济南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对弥补半岛板块经济腹地偏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过经年:
  都市圈行进在阳光大道上
  都市圈的确是让人着迷的城市空间拓展概念,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群的成功更让人期待济南都市圈的比邻崛起。
  早在济南都市圈规划酝酿起草的初期,2005年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济南要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着力构建区域性金融、科技、物流和人才中心,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充满现代化气息、代表山东形象的省会城市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而在2006年省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济南城市圈”的概念:积极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半岛城市群、济南城市圈和鲁南城市带,促进中小城镇集约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历史的车轮走到2007年,省“两会”出现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提法,更加突出了济南都市圈的经济发展价值。“支持济南提升产业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成为当时工作的着力方向。也是在2007年,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三次提及济南,提出“促进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中西部崛起;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决策初显成效;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这一年,“9·29”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推进济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济南也踏上了大建设大发展征程。
  在2008年之后的历次省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济南”为重点的经济圈、都市圈概念不断翻新、逐步丰满———
  2008年:以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为主的“一体”是我省的优化开发区,以黄河三角洲、鲁南经济带构成的“两翼”是我省的重点开发区;
  2009年:要加快济南省会建设,增强现代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省会经济的辐射作用,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发展;
  2010年:大力发展省会经济,提高省会综合服务功能。启动济南与周边各市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促进区域交通通信一体化;
  2011年:加快省会济南建设,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今年6月要建成使用,编制实施济南与周边各市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提高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这几年,济南及周边城市循着这条科学发展之路,将济南都市圈的框架勾勒得越来越清晰。
  6+1”融合:
  一篇耐人寻味的城际发展文章
  在“6+1”融合的路上,有太多里程碑式的节点为历史所铭记。
  2007年6月5日,济南、德州两市签署“德州市融入济南服务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确定了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当时德州市主要领导同志直言:“德州要赶超全省平均水平,急需融入济南。”
  2007年7月4日,济南、莱芜举行进一步发展两市交流合作关系框架协议签字仪式。莱芜市领导在签字仪式上坦言:接轨济南,就是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如今,莱芜的莱城区、钢城区、高新区分别与济南的章丘市、历城区、高新区结为友好区,经贸、旅游等50多个部门单位与济南对口签订了合作协议;60%左右的规模以上企业与济南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莱芜的外来游客中,来自济南都市圈的占到70%,济南的游客占到近一半。
  2007年11月26日,淄博市召开全市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暨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会议,就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达成共识,认为淄博必须采取措施加快与济南融合。
  聊城市则围绕建设山东“东引”“西拓”桥头堡,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谋划聊城至济南城际铁路建设各项前期工作,力争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的角色定位能够更加突出。
  6市的主动融入在经过多年的发酵后,引领着济南都市圈区域内城市向省会加速靠拢。作为都市圈的中心,济南亟须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实力和服务带动承载力。
  2007年12月22日,济南至青岛第二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南线正式通车。配合已有的济青高速公路以及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以济南为核心,辐射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莱芜6市的“一小时都市圈”交通网络正式形成。2011年,京沪高铁的通车更是拉近了济南与周边城市甚至与京沪两大都市圈的联系,各种生产要素在京沪高铁沿线高度聚集。济南与周边城市城际轻轨铁路的规划建设提上日程。交通网络的紧密对接直接加速了济南与各市的经济关系往来。
  这些年,泉城着力加快金融、信息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建设,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1%,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6.9%,分别比2007年提高4.3个和5.5个百分点。济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担负起服务都市圈城市的职能。
  济南对周边区域的金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275.8亿元和6893.7亿元,比2007年增长103.7%和87.4%。
  济南还成为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不断加大对工业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引进,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66%。
  济南牵头周边城市签订旅游合作发展协议。按照协议,济南、淄博、济宁、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将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打造区域旅游联合体。
  今天的济南,无论是区域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还是经济带动能力、高新技术转化能力都明显增强,辐射力、吸引力、竞争力日益凸显。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积极酝酿、快速成型。
  都市圈跑步前进:
  “6+1”挑战与机遇并存
  七座城市地缘相连、人文互融、产业对接早已存在。重汽的活塞来自滨州,车桥近1/3来自莱芜,济南维尔康肉制品原料在聊城,聊城的游客三分之一来自济南,莱芜房干九龙大峡谷的游客一半来自济南,泰安接待的游客有近40%来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这一切都建立在有方便快捷的交通上。
  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力度意义重大。山东财经大学张志元教授认为,京沪高铁的贯通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全面构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京沪高铁同时连接了环渤海、长三角两大经济区,济南与京沪的时空距离纳入了3小时经济圈之内。同时,建设“蓝”“黄”两区战略、重点支持沂蒙老区等几大战略和政策的实施,全省大部分市都迎来国家或省级层面重大战略实施的发展机遇。有关人士表示,这种形势下,尽快启动城际铁路的建设,实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半小时通达,可以把周边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济南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步伐要提速。济南是中心,其他城市也各有优势:淄博有石化、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制造业;滨州有纺织等过百亿元企业数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聊城机械制造、医药等有多家行业龙头;德州的造纸、化工、农产品加工业已成特色;莱芜有钢铁、服装、食品加工、旅游和特色农业……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步伐有待加快,以继续提高辐射带动和吸纳功能。
  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未来,圈内城市踌躇满志,将有更大作为。
  聊城市在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等方面,迈出加快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坚实步伐。这座“江北水城”坐拥既有天赋,继续发挥独特的区位交通、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立志成为中西部资源东引进入山东、山东产品和服务西拓占领中西部市场的“桥头堡”,同时定位于建设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致力于打造济南的“西花园”。
  德州市提出,以“产业互补、市场互动、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通”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不久前,德州为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还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定位自身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产业升级的“接替站”、现代物流的“转运站”、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站”、制造业劳动力的“输送站”。“构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媒体要先行。”就在“6+1”的城市群酝酿崛起之际,2011年作为省会城市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奏响了这样的时代强音。
  2011年6月22日,济南都市圈七城市媒体在济南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举办一次联席会议,研究推进新闻合作事项,讨论联合采访活动方案;各报社所属党报开辟宣传济南都市圈版面或栏目,建立稿件交流平台。同时,七城市媒体联合开展对七城市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成就及合作成果等内容的报道;支持七城市及所属县(市)区政府在各城市报社所在地的招商及推介活动。在都市圈媒体合作中,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发起者和推动者,用实际行动拉近省会与周边6市的关系。自2011年3月,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先后派出新闻采访团,分赴德州、泰安、莱芜等市采访。各市争相发展、敢于超越的经验和胆识,都化作鲜活的文字,映入省会市民的眼帘。
  都市圈之济南发力:
  新力量 新期待
  2012年,“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济南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启省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奋斗目标而奋斗。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首位度,加快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打造区域绿色发展新高地,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主动融入“一黄一蓝”国家战略,在更高层次上拓展发展空间。“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推进大会,建设美丽泉城动员大会相继召开。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美丽泉城、优化发展环境、创新社会管理四大领导小组“领军作战”,各项推进措施“万箭齐发”。迎“十艺节”重点工程类、城市基础设施类、民生保障类、泉城特色提升类、环境综合整治类、地产开发和产业平台类等六大类279项城市建设管理重点项目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689亿元的项目估算总投资,再加上今年新开工的152个大项目,再次将济南推向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为了努力提升济南在都市圈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我市高举服务业和工业双轮驱动大旗,大力推进金融、信息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建设,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汽车、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批过百亿企业,增创发展新优势。
  五年前,承载着美好的期许,济南都市圈规划横空出世,给世人画下一幅繁荣发达的城市群图景。
  五年来,济南和周边6市用踏实矫健的步伐互相靠拢、一起腾飞,共同开创一个个历史节点,载入各自史册。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豪情万丈、壮志满怀。在这个圈域内,济南必将成为那颗最闪亮的星。
  时代的发展有时千回百转,有时一泻千里,这其中有历史节点的闪回,也有重大机遇的青睐。
  回首历史,20世纪初第一家外资银行登陆济南,到1925年在商埠区就聚集了20家银行。时隔百年,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对济南倍加关注:从2002年初次提出“区域性金融中心”概念,到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发展,无不体现了全省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济南则是这块蓝图上最需要标注的一点。当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之路走过10年,拥有百年深厚金融底蕴的千年古城,该怎样重塑往日的辉煌?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泉城济南,又该如何按照“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部署实现怀揣已久的金融梦想,更好地服务于济南实体经济发展和新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百年金融梦,今朝新征程。十年磨一剑,而今从头越。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轮廓已越来越明晰———
  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健全:已有银行31家、保险公司71家、证券公司(营业部)51家,上市公司29家、股票31只,累计融资总额615.7亿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济南全部聚齐。
  载体基础已经打牢:以中部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为核心,东部金融新区和西部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两翼展开、辐射周边的省会金融发展新格局已初具规模。
  辐射范围越来越大:已成为全省乃至沪宁以北、京津以南、西安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业务规模最大、机构数量最多、业务种类最全、服务功能最强的城市,济南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济南,这座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日益表现出强大的金融凝聚力、金融发展力和金融崛起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既是对历史的有力回应,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域性金融中心传承百年梦想
  将历史的指针,回转上百年。时间在这一刻重新开始。
  1901年,一家总部设在德意志帝国首都柏林的金融机构,悄然将触角伸向中国大陆。沿着对东方大国经济掠夺、文化侵略、政治渗透的东进路线,这家名为“德华”的银行,在济南市经二纬二路开始了其营业大典,成为当时泉城济南的首家外国银行。
  如果说德华银行的率先登陆,引爆了大清银行、交通银行、朝鲜银行、横滨正金银行以及法国与比利时合办的义品放款银行的纷纷抢滩,让当时的济南人初识金融的疯狂,那么济南自开商埠的勇气,又给现代人一个自立自强、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金融梦想。
  此后的济南,老商埠区依然人气十足,但在全国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显得有些平静。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从珠三角开始,催生了深圳这个令人瞩目的金融中心。随着上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上海崛起成为又一个金融中心。进入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聚焦环渤海,北京、天津作为区域龙头,一跃成为北方金融中心。
  作为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济南的金融梦想始终铭记于心,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蓄势待发———
  济南总部经济优势不断扩大。省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政策、区位、环境等资源因素,汇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对金融业、商业有极强的吸引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一批大型证券、保险公司在济均设有区域性总部,其他商业银行包括一些国外银行也有分支机构。山钢、鲁能、重汽、浪潮等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设在济南,服务范围广,资金流量大,金融需求各异,极大地促进了多层次金融市场结构的形成。
  济南人才和智力优势亦越来越明显。驻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之多、各类人才密集度之高,使济南发展金融业的人才智力优势木秀于林。
  济南还拥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处在国家四大经济区交汇处,南连长三角城市群,北接京津冀经济区,东融环渤海经济圈,西邻中原崛起之地,形成了四大经济区环绕的优越态势,节点优势、平台优势,使济南在南上北下、东联西进的巨大财富流转中把持核心、沉稳从容。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2年,省委、省政府果断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宏伟目标,囊括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济南成为这一战略的幸运儿。
  金融商务中心区初具规模
  有时,一座城市的重大变化,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水平面下酝酿、涌动。
  2004年,中信银行济南分行升级为省级管理权限分行,对全省分行的管理从青岛分行移至济南。
  2005年,交通银行大调整,在山东省的业务管理权限也从青岛分行转至交通银行济南分行。 2006年,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中英人寿山东区域总部落户济南,随后又有5家外资保险公司进驻济南市,拉开了外资保险公司跟本土保险公司同台竞技的格局。这一年,金融业成为全市第一纳税行业。这一年,济南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被评为“2006年中国金融十佳生态城市”。还是在这一年,《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将济南建设成为“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域金融中心”。
  2007年,我市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扶持银行业发展的具体政策。这些创新的、力度颇大的新政策,在全国城市颇为鲜见。
  经过几年的静水流深后,2008年,一个大胆的设想再次提出——— 打造以“一圈(魏家庄片区)两线(经四路、经七路)”为主体的金融商务中心区。
  作为金融商务中心区的主阵地,来到2008年的市中区金融业增加值已经占到了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41.5%,在几十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多达244家。天津银行、日照银行、中德安联保险公司、中意人寿、中国人寿财险、长安责任保险、海尔纽约人寿、幸福人寿、青岛银行、鲁证期货、江苏弘业期货……一时间,大批金融机构纷至沓来;德国安顾保险集团中国区总部设立济南代表处,美国、德国、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地的金融工商界争相前来考察。当拥有145年历史的汇丰银行在其“分行”前面写下“济南”的名字、使济南迎来新世纪第一家外资银行时,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这个世界规模最大的跨国金融机构的明智选择。
  百年金融梦想的传承,让这一片区迸发出惊人的凝聚效应。去年以来,渣打银行、广发银行等近20家金融机构相继在这里设立区域总部,两家外资银行在这里落户。时至今日,济南金融中心商务区拥有银行区域总部18家、保险公司区域总部30家。
  如今,济南金融中心商务区正按照“总投资1700多亿元、规划建筑面积2800多万平方米的33个重点项目”的设想大步向前推进。
  “两核三区”发展框架拉开
  如果说金融商务中心区是对济南百年金融梦想的传承,那么如何将梦想放大则是济南面临的新课题。
  2011年,省政府再次为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指明方向——— 全面提升济南市金融业发展水平,把金融业发展成为济南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把济南市建成机构汇聚、人才集中、功能健全、交易发达、总量较大、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强的金融强市,使济南市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机构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金融交易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金融城、日本的新宿,以及上海的“陆家嘴”、北京的“金融街”等等,国内外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表明,每个知名的金融中心,都拥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金融功能区,或者是金融商务区、金融集聚区。现代化的金融功能区是金融中心的“名片”乃至整个城市的“形象”,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所在。
  济南金融中心商务区位于老城区,发展空间受限成为其更好更快、更强更大发展的一大瓶颈。
  “尽快形成以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和济南东部金融新区为核心,以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济南高新区资本市场发展示范区、章丘市农村现代金融制度改革示范区为补充的‘两核三区’金融业空间发展格局。”济南的决策者依托城市发展空间的战略拓展,开始运筹发展大框架、期盼决胜新征程。
  济南的决策者们在地图上开始寻找自己的“华尔街”——— 2011年4月,我市提出,在经十路两侧汉峪燕山片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济南东部金融新区,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
  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鼓励新设立或迁入金融机构”:对新设或迁入我市的重点法人金融机构,按其注册资本金情况给予500万元至120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助。对于特别重大法人金融机构入驻,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研究具体支持政策。新入驻金融机构一次性补助资金:外资银行一级分行300万元,注册地在省外的银行一级分行200万元,注册地在省内其他城市的银行一级分行100万元等等。自2011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拨付200万元奖励资金,由市金融办牵头组织考核评价,对综合考评前10名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重金奖励必有斩获,高额扶持定有回报。“两核三区”金融格局框架逐步显现。
  东部金融新区承载新希望
  经历了紧张的筹备,东部金融新区建设终于写下了实质性一笔。
  2012年4月18日,高新区成立汉峪金融商务中心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资金保障、招商引资、品牌宣传等多个方面,保障项目快速推进,全面吹响了东部金融新区建设的冲锋号角。
  未来的汉峪金融商务中心,将勾勒出怎样的蓝图?济南给出了答案———
  这里承担着济南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金融商务、总部办公、商业服务、科研办公等重要功能,将规模化聚集发展总部经济、大型商贸和金融、保险、证券业,力争3至5年内实现5个“1”,即占地上1000亩、建筑面积上1000万平方米、总投资上1000亿元、聚集10万人以上、税收过100亿元,将其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首屈一指的大规模、高档次城市CBD。
  这里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即IT知识经济总部基地北区)占地面积约536亩,总建筑面积约14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其中一期占地281亩,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投资32亿元。南区为汉峪片区的核心区,沿经十路南侧分布,将形成以商务办公、科研设计、商业服务等功能为主的金融商务中心。规划可建设用地面积667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2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90亿元。
  围绕着汉峪金融商务中心,济南东部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工作也已展开。未来,这里将要建设总建筑体量近400万平方米的8个建设项目,成为带动经十路两侧西至燕山立交桥、东至奥体中心近10平方公里起飞的引擎。
  画卷初一绘制,便吸引了众多大企业集团总部的眼球。济南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已签约或即将签约的总部有三十多家,有一些是全国的总部,有一些是区域的总部,还有一些国内外一流的大公司集团。”
  金融梦想托起济南发展之路
  金融梦想,从来都不只是“金融”两个字,她更承载着济南勇于超越自我、谱写发展新篇的执著与追求。
  百年金融梦想,带来的是济南金融中心商务区的“百花齐放”———
  曾经的魏家庄有4178户居民,2650户住房面积仅有二三十平方米,地处黄金地段,被众多开发商视为“烫手山芋”。2008年7月启动拆迁工作后,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实现效益产出,建筑面积比改造前增加了2.4倍。强力度、大手笔,让“只选择城市中心投资”的“万达”决策层,毫不吝啬地将巨资投向这个曾经的“村庄”——— 仅在建设期就成了市中区的纳税大户,一年贡献税收1亿元以上,建成后提供1.3万至1.5万个就业岗位。
  被誉为济南第一高楼的普利中心项目,北邻普利街,南邻共青团路,西邻顺河高架路,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集甲级写字办公楼、酒店、公寓、商业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功能和城市绿化坡地公园参差结合,为济南打造一座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地标性的综合体。
  历史的契机,在于百年造就的独特区位,破旧立新的空间再造,承载着济南发展的勇气和魄力———
  今后五年,是济南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占服务业增加值高达14.1%的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对于提高全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意义非凡。
  今后五年,我们要大力推进金融、信息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建设,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必将推动其他几大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带动济南发展的重要载体。
  围绕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工作部署,济南确定了总投资约934亿元的116个实体经济项目以及投资约1400亿元的279个迎“十艺节”城建重点项目,资金需求量极大。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有更多的金融产品和专业化服务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是济南“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金融之梦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面前,我们更应该看到面临的挑战,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征程中,济南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还很多。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认为,目前济南的金融聚集度还不够高,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结构类型偏重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发展相对缓慢;金融功能区的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挖掘,尤其缺少与之相配套的共生产业和伴生产业,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各类投资公司等;金融外向度有待提升,作为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2003年底就具备了资格,至今只有两家银行落户济南;济南的新型金融业态较少,高端金融人才不足,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较慢。
  种种因素,让我们的吸引力仍显不足。2010年6月,英大信托注册地由济南迁至北京,这成了济南人心中的痛。
  李铁岗表示,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济南应该增强自己的经济总量,补齐在工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短板;增强经济外向度,制定与周边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围绕汽车、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探索新型金融业态。“高铁的开通和周围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济南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是很大的机遇,只有用好这些资源,才能让济南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更有吸引力。”
  实现百年金融梦并非坦途,新的愿景催促着再次踏上征程———
  在“两核三区”的发展格局下,我们要整合、改造、提升金融商务中心区现有金融资源,突出百年商埠历史人文特色,着力打造集金融、商务、商业于一体,金融机构集中、现代服务业密集、商贸服务业繁荣的泉城“金街”;
  我们要重点集聚金融机构总部、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业态,形成与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互为补充、错位发展的东部金融新区;
  我们要积极吸引金融机构数据处理、资金结算、产品研发、业务运营及银行卡等各类后台服务中心入驻,在西客站金融服务区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区和特色金融功能区……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蓝图绘制得更加美好——— 到2015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占生产总值12%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20%,实现税收110亿元;到2020年,把济南建设成为立足山东、辐射周边省份、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中心。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里,多少曾经的传奇与辉煌,在时势变化中渐渐化为历史。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号角再次吹响,明天的召唤是如此紧迫又令人振奋,梦想的距离是如此艰辛而又如此接近。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赵晓平———“城市美了,更多外面的生产要素也会被吸引到济南来。从大明湖扩建、小清河通航到西部新城的绿化建设,济南正在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为打造济南都市圈、提升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积聚着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济南“发展更好、城市更靓、管理更优、生活更美”的名声在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踏访,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落地,这将给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撑。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周亚男———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不仅需要实力强、发展好的工业企业作经济支撑,还需要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作服务支撑。未来的城市群需要强有力的电力、供热、交通、供水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这给圈域内的市政公用企业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必定能吸引更多的财团、总部落户,这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落户省城。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孟庆斌———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与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密不可分。金融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它强大的经济支撑作用可以为都市圈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为灵活宽松的金融环境。市中区作为金融商务中心可以为更多的外地企业、人才服务。
  济南60%的金融机构落户市中区,这也让市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商务中心。从1904年开埠至今,市中区一直保持着金融商务业发展的强大活力,这得益于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传统的金融商务服务优势。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市中区必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张新文———高新区是高新技术聚集区,有很多技术、成果需要孵化,需要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将为高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高新区的人才、智力和技术等方面优势也将得到充分发挥,与其他地区优势互补,达到共赢效果。我们在与经济圈内的其他高新区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这些高新技术平台将形成竞争发展的良性格局。
  加快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汉峪金融商务中心将站在全省角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以更快速度、更高标准加快建设步伐,形成与中部金融商务中心优势互补,服务于济南和全省经济发展、辐射范围更大的现代金融平台。中国规划网济南5月25日电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