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烟袋斜街
时间:2012-03-27 09:3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张宝贵
|
|
烟袋斜街东口在鼓楼前大街路西,西口到银锭桥的北边。其西口和鸦儿胡同的东口相接,全长232米。银锭桥是什刹海的一座著名的桥,“银锭观山”是北京著名的景观,为“燕京小八景”之一。鸦儿胡同内有著名的古刹广化寺。烟袋斜街的得名,一说是其胡同的形状像一只大烟袋,其东口是烟袋嘴,西口为烟袋锅。另一说是胡同里卖烟袋的店铺多,都在店门口挂有大烟袋的幌子。其中在东口路北有一家山西人开的大烟袋店,门前挂着一只大烟袋的幌子,是贵重的乌木作的大烟袋,长1.5米,烟袋嘴是白漆绿纹,好像玉石翡翠。烟袋锅是金漆,好似铜锅。在烟袋杆上还拴着大红绸子,十分的显眼。过去老北京曾有“鼓楼前的大烟袋一窍不通”的歇后语。看来烟袋斜街的得名,应是和卖烟袋的店铺多有关。
烟袋斜街兴起在元代,成街于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最繁华。在元代时,元朝利用什刹海的水系建都,并以什刹海的东边为大都城的中轴线。所以说什刹海是北京城的发祥地。元朝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又疏通了从大都城到通州的通惠河,使什刹海成了我国著名的大运河的最终码头。这码头就设在什刹海的东北岸。也就是现在烟袋斜街的南边。当时烟袋斜街还没有形成街道,只有北侧有很多店铺,南侧则为码头和水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地安门商场施工时发现了元代的石驳岸的遗迹。在元代时,什刹海的东北岸,也就是烟袋斜街前的一带,是大都城最繁华的地区。岸上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湖中是货船排列,舳舻蔽水。而且什刹海的风景幽丽。特别是在盛夏,岸上是绿柳低垂,湖中是荷花粉腻。当时什刹海还不叫什刹海,叫积水潭或海子,其前海因自金代起就盛产荷花,又叫莲花泡子。烟袋斜街一带在元代至明朝中叶叫“打鱼厅”,因有收货船税和渔民捕鱼税的官衙而名。据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日中坊二十二铺,北安门西……银锭桥,打鱼厅斜街。”到明代,什刹海虽已不是大运河的最终码头,其码头又改回到通州的张家湾,但什刹海还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所以历代高僧、仙道也纷纷在什刹海畔选址修寺建观。就烟袋斜街一带,在街上有广福观,街东口南边的万宁桥北侧有为唐建的火神庙,街西的鸦儿胡同有元建的广化寺等。而且随着南侧也先后建筑店铺,烟袋斜街已逐渐成为街道。但还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叫鼓楼斜街。在清乾隆十五年的《京师全图》上,已表明为“鼓楼斜街”。
烟袋斜街最繁华的时期是在清代。因在清军入关后,很多满、汉、蒙族官员和兵民们有吸烟的嗜好,这样在鼓楼斜街上就出现了很多卖烟袋和烟叶的店铺。所以人们就称这条街为“烟袋斜街”。官方正式命名烟袋斜街可能是在清嘉庆或道光年间。在清代这里还出现了“鬼市”。因在南城的南药王庙的庙会时,整夜都有香客进香,故庙门两旁的各种服务性摊贩也通宵不断,这样逐渐形成了“鬼市”,连大街也叫为东、西晓市大街。烟袋斜街也随着形成了北城的“鬼市”。
烟袋斜街的店铺,各时代的变化很大。特别是在清代和民国时烟袋铺很多。这些烟袋铺经营各种大小烟袋及水烟袋、鼻烟壶等,也卖烟叶,如关东烟、旱烟叶、兰花烟等。有卖古玩字画的、裱画店、笔店纸铺,有钟表店、当铺、杂货铺,有糕点铺、豆腐房、各种服务性行业及风味小吃店等。在烟袋斜街现主要有三处值得一提。位于街中路北侧的道观广福观,临街山门三间。道观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是朝廷管理全国道观的地方。明李东阳的《西涯杂咏十二首》中《咏广福观》有诗句:“飞楼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时有步虚声,随风渡湖水。”当时广福观前还没有建筑物,为湖面。现广福观正在复修。斜街东头路北的鑫园澡堂是北京最古老的澡堂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现在百年老店还在营业。门前的对联很有趣,是一幅颠倒联。上联是“居然天上客”,下联是“客上天然居”。在斜街的西口路南,是老字号烤肉季的后店,现已修建门脸出售其店的特色食品。在门前还有立牌说明,说烤肉季自古就有“三绝”、即:看“银锭观山”、赏荷花、吃特色烤肉。
烟袋斜街上还有很多四合院和三合院,不但是北京一条古老的商业街,同时也是古老的文化街。经整修后的烟袋斜街更具有古香古色的浓厚的古都商业街气息,也是什刹海畔胡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斜街上还出现了几处酒吧。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中外游人前来游览购物。(张宝贵)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