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牛思远 实习生 肖垚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日前在“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本世纪以来国内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城镇化发展存在低密度和分散化的倾向。对此,发改委将会研究制定一个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 “目前中国国家级和省级的开发区超过1500个,每个开发区的平均面积是6平方公里,大的是15平方公里以上。”杨伟民表示,这种分散化的开发格局,不但耕地承受不了,能源也承受不了。
杨伟民称,城市的粗放型发展,造成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大中型城市集中的人口规模、人口比例在全部城市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不合理,人口集中程度不够。“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并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改善城市的低密度分散化倾向,提升城市的密集度,提升城市土地使用效率。 发改委官员的这一表态,可以看作是拉开了城市密集度提升的新一轮城市化进程,这将会带来什么问题,带来什么机会机遇,本期我们邀请了5位学者做客南方经济圆桌,对为什么要提升城市密集度?提升城市密集度有什么意义?以及提升城市密集度将带来什么机会?改变怎样的城市生活生态……等诸多问题一一作答。 话题1 为什么首提提高城市密集度? 朱铁臻:中国各级城市都存在盲目扩张倾向 现在城市扩张太盲目,小城市很快想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很快想变成大城市,大城市想很快变成世界级城市,这个倾向不对。现在很多地方脑子一热就大搞开发,拼命求大求全,比如北京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既要做经济中心,又要做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铺开得太大。所以要明确城市定位,不要随意扩张。 丁力:中国城市化当中粗放情况比较明显 我国现在城市化当中粗放型的部分比较明显。城市密集度涉及到城市发展理念的问题,目标到底是要建一个资源节约式的城市还是一个奢侈的城市。国内有50多个城市宣布要建国际化大都市,那么就得建国际化机场等一系列国际化城市的配套设施。 另外有些城市倡导田园式,建广场、花园等也会提高人均面积占有量。要根据我国的情况更新城市发展理念,每个城市要有合理的定位,要对城市功能有规划,不能盲目的攀比和使用土地资源。 党国英:提升密集度是破解农民工命题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是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发达地区获得工作岗位后,工资水平低,买不起或租不起城市的规划区住宅;或者即使能买得起、租得起规划区住宅,也因为户籍门槛的存在,使农民难在少数大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住下来而成为当地居民。深入推进城镇化,保障进城农民工利益,已经成为破解农民工命题的重要途径。 袁志刚:中国人口客观决定城市不能走欧美模式 中国有13亿人口,客观决定不能拥有美国人和欧洲人居住方式。中国的人口已经13亿了,怎么样居住,怎么样城市选择,怎么样让生活更好,怎么样相互之间还提供服务,一分散以后就业都很困难,找不到工作。 我们现在讲“十二五”要提升服务业,前提就是你给我服务,我给你服务,相互之间提供服务,所有的活动都要社会化,都要交换的,这个只有香港能做的到。做一个很小的事情只要有规模就做上去了,但是一分散就没法做了。 毛丹平:城市密度反映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在什么情况下城市会密集?首先是制造业密集,比如香港过去新市镇运动,荃湾、屯门、上水、元朗,其实是将制造业移到这些地方才形成了密集的新市镇。其次应当是商业非常密集,因为消费者需要居住在商业发达的地方。第三是文化密集,提高密度是很重要的,能解决资源浪费,提高商业效率,但是能否提高人的幸福,关键在于文化氛围。 话题2 如何提高城市密集度? 党国英:耕地应该增加,城市长高有利于节约耕地 耕地方面来讲我的看法是比较极端的,我认为现在耕地不但不能少,反而应该增加。城市现在的利用率低,要腾出来是很容易的。城里人买几套房的很普遍,应该进行限制,尤其要限制建别墅,要不然就盖到山上去,把平原的好地用作耕地。
无论是从普工到技工,还是由小城市到大城市,农民工的城市梦已经在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下成为现实,而通过适当改革解决城镇化遗留的问题,给农民工称心的保障还需要各方的继续努力。 朱铁臻:不能搞“一刀切” 城市扩展其实并非占用的都是耕地,将农民集中后也可以省出一部分耕地来。但是要注意逐步转移,要根据地区是否有这个条件,不可能一下把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城市去。关键是地区的实际情况,短期内能容纳多少人。要立足各地实际,不能搞“一刀切”。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城镇化就应因地制宜。当前,一线大城市人口负荷不断加大,其本身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问题,因此,推进城镇化不能仅靠大城市,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 丁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动员农民上楼,让他们腾出宅基地,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同,如果不能解决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的话,农民进城后就会沦为弱势群体。不能只顾拿走农民的土地,应该给他们出路,比如鼓励其自主创业,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 袁志刚:比较担心扁平化发展 我比较担心扁平化发展,就怕非常小的县级城市甚至前一阵有人说中国的问题要解决,小城镇发展模式,那是本人绝对反对的,小城镇是没有效率的,而且因为土地指标紧张,通过农民宅基地的置换,现在的县城以及更小的城镇都在大规模搞基本建设,搞完了没有企业没有工厂没有人愿意去,只是把农民开始集中居住起来了,这样将来对中国国土的浪费都会造成巨大的后果。 毛丹平:未来城镇化和过去天壤之别 过去城市化进程很快,十多年间,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房地产和汽车等具有高拉动作用的产业,尤其是房地产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以房地产开发为基础的结果使农民被城镇化,带来了痛苦。 “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和新科技发展要成为新的引擎。但未来城镇化的概念和过去城市化是不一样的。有的城市要加快发展,有的要限制,有的要进行结构化调整,大、中、小城市的策略不能一样。 话题3 未来人口城镇化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党国英:土地容积率一定不能降低 政府的规划里,土地容积率一定不能降低。需要有机制,让住房需求不能太奢侈。城市效率低,城市买房的太多,房产税没有推开,需求过旺。有不少入对城市吸纳人口的潜力表示怀疑,以为中国城市就业机会不足,能源短缺,土地短缺,住房供应不足,都不允许城市化速度太快。我以为这种疑虑的依据并不充分。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土地,而是体制和规划方面的问题导致土地的巨大浪费。
朱铁臻: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不能完全要求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和城镇人口增幅相同,要考虑人是否有工作可做。因此首要是要发展产业,为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如果一味的提高密度,但是产业跟不上,那么这些人口也不能真正留下来。 比如说北京,按理说北京是首都,应该大家都能来,但是北京不可能放开,放开了根本承受不了。城市化关键是要多元化,每个地区情况不一样,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但是不能说直接规划出一个尺度,要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可能来做。 丁力:加强城市区域规划,建“花瓣型”城市 提高城市密集度其实主要是提高城市经济密集度,首先是要加强城市规划,从规划入手,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结合起来;然后就是要改变城市发展的模式,以前的模式主要是经济模式,各地都在搞开发,实际上是为了政绩,跟老百姓是脱离的,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没有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的发展和老百姓是没有关系的;第三,切忌“摊大饼”,不能搞粗放型开发,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搞好城市的空间规划,建“花瓣型”城市,花瓣型城市是指中间城区是花蕊,其他部分是花瓣,整个城市要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组团。 袁志刚:应该发展大都市圈 中国的发展应该是大都市圈发展战略,只有大都市圈蕴藏着巨大的增长动力和空间,因为中国是13亿人口的国家,必须在中国这块国土上,尽可能合理的安排人口布局和城市布局。因为亚洲人在城市的密度上是创造奇迹的,最典型的就是边上的香港。香港700多万人口,它的土地按照中国的扁平化分布可以分布到飞机场那个地方,大屿山那个地方,其实它的空间还是很多的。 香港的土地利用很有意思,不去其他地方,老是在维多利亚海港这个地方,金钟、中环、尖沙咀那个地方做文章,实在没有地方就填海。填海成本很高的,但它愿意做。从香港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缩影,其实广州、深圳、上海、天津、青岛就是整个中国版图的尖沙咀、中环和金钟,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高楼大厦林立,50层甚至更高的。 毛丹平: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城镇化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 小城市的城镇化是基础的工业化过程,工业化本身就是人们要聚集城市的原因。中等城市一开始就要明确规划文化定位,比如成都就有像锦里、宽窄巷子等很有文化味的商业休闲场所。而大城市重点在使产业结构向文化转型,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城市里会有沙龙,会有正规教育体系以外的教育培训产业等等。 话题4 提高密集度到底有什么好处? 党国英“城市病”被夸大化了 有人总是担心我们的城市不能接纳那么多农民进城定居,说什么基础设施缺乏,社会保障资源不足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假问题。“城市病”被夸大化了,城市有点病算什么,不就是堵么?基础设施方面,城市集中解决比农村分散解决容易多了。 我们的城市政府不愿意接纳农民工,使之成为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权利平等的居民,主要是担心他们成为城市的负担。有的城市领导人还说,若对农民工开放了城市,城市财政就会破产。我以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错误的。最近几个月,国内几座大城市在这方面有重大举措,会给改革的后进者形成压力。
但话说回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仅仅靠地方政府,的确有很大局限性。必须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 朱铁臻:造成城市病的因素很多 造成城市病因素有城市盲目扩张,土地的占用越来越多,使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功能定位不清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等原因,主要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的问题,人口密集度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罢了。 丁力:政府应该加大投入 城市病是一个遗留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规划的不合理。现在的城市化欠债太高,公共服务紧张。提高城市密集度,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高基础服务,提高城市居住舒适度。城市的容纳量是有弹性的,只要提升了城市的服务能力,那人口密集度的空间也会得到提高。 袁志刚:应该学习香港智慧 如果高楼大厦林立,人们的交通、消防、餐饮,应该学学香港,香港集中智慧解决了这个问题,香港金钟地区、中环地区的交通疏散能力很强,这么多人集中在这个地方,高楼大厦上班,吃饭也没什么问题。 在香港,维多利亚海港两边可以从隧道过,也可以坐地铁过江,也可以坐船。安排非常好,过隧道是最贵的方式,因为汽车本身就很贵,隧道收费也很贵,地铁是第二贵,坐船最便宜,2元港币价格很长时间都没有变。这个隐含着智慧 有钱人没时间,最快的速度让他过,没钱的人有的是时间,慢慢过,成功进行了分流。 毛丹平:将是不可多得的致富良机 我们大致可以把城市居民分为三类:有资产的人、有货币的人、有劳动力的人。 对于有资产的人,其实是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获得了好处。未来,他们可以向二三线转移资产以获得财富增值,但这一波城镇化并不是房地产发动,而是文化,所以更应该重视文化产业所带来的机会。2002年在美国曾有调查,提出不应该按照财富数量、职业等来划分财富人群,而应该按照“如何花费时间”来划分。有钱人更重视花钱来消磨时光,这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持有货币的人,过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赶上持有资产的这一波城镇化,同时高通胀又使其资产贬值。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以中产阶层的壮大为基础的。从微观的角度来讲,中产阶级还是应该更敏感城镇化过程中的机会,抛弃传统价值观念,留意新的创富机会 当然,购置资产也是必须的。 持有劳动力的人,则应当进入有累积技术含量的行业,而不是只盯着短期的收入。我在大连曾经见过一位20多岁的烧烤店主厨,将意大利菜和烧烤结合,很有前途。但是除了寻找这类随着年龄和资历增值的工作外,他们也还是要做“有产阶级”。应当尽快持有资产,而不是货币。 本期嘉宾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 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主要专长是农村制度变迁问题研究,对应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有偏好。国家建设部专家组成员;国家民政部村务公开专家组成员;国家商务部专家组成员。 朱铁臻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州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全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城市经济、城市发展与生态经济理论研究,主要学术专长是城市发展与生态经济。 丁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研究员、城市竞争力研究所所长,区域经济学专家,长期从事珠三角区域经济研究工作,是广东省每年一度的《广东21个地市区域综合竞争报告》主要撰稿人。 袁志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劳动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非均衡经济理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和失业理论,养老保险理论等。 毛丹平 个人理财专家 国际FPA协会会员,中山大学“财务与投资”博士,金融学硕士,中大君融投资顾问公司总裁,中大君融个人理财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理财规划课程首席讲师、国家理财规划师职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理财规划职业鉴定专家组组长。 中国规划网广州4月8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