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景定元年(1260年)水军修城砖。越华路出土。
2003年,在一次市政工程建设中,一段宋代城墙惊艳亮相,同时印证了宋城的东城界限在大东门,
而不是史料记载中的芳草街。 本报记者 李向新 摄
《东坡全集》中记载宋代广州人导引白云山水入城饮用的史实。
六榕花塔。梁大同三年(537)建有木塔。宋绍圣四年(1097)重建砖塔。
寻访手记
城墙与人心
中国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类型和技术都令后人感叹,是世界上城墙修筑数量最多,也是古代城市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司马迁《史记》载“夏有万国”,“夏有城郭”。由此可推断,中国修筑城墙的前身可溯源到几万年、几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洞穴居住遗址的洞口防卫设施。
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推进让在冷兵器时代具备防卫功能的城墙到近代完成使命。民国时期,为拓建城市,城墙成了现代文明的牺牲品,广州当时尚存的明清城墙就是在此时被大规模拆除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各种城墙遭到了空前破坏。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幸存下来的古城墙又被当做国家级宝物加以保护。像西安城墙,政府于1983年拨专款进行全面修复。广州也把越秀山上仅存的一段明城墙严加保护。
但可惜的是,代表广州城市建设辉煌时期的宋代城墙在南宋末期被攻入广州城的元军拆毁,仅存的只有部分墙基。并且因位处闹市,考古界对此也不能做主动发掘,即使曾经发掘出的部分宋城墙也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被毁或是再次被埋地下。至今,宋代广州城墙已多次被发掘出,但没有一处像北京路古代路面那样被保护起来供后人瞻仰。走在繁华的越秀路、越华路、豪贤路和中山路上,大多数广州人并不知道脚下是宋代的城墙,是近千年的历史文明!表示怀念和崇敬情感的方式,或许只是站在深埋城墙遗址的马路上,倾听久远的城墙的哀鸣!
纪事本末
广州格局初定,南粤气象一新
子城 战乱频仍不修不宁
北宋初,广州的城墙沿用唐、五代时的版筑土城墙。因多战事和飓风,城墙早已是残垣断壁,毫无防御能力。
城墙失修的原因有多种,史学研究总结得出,一是广州市区大部分地区是在浅海基础上形成的陆地,这种“土杂螺蚌”的地层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很难筑起坚固耐久的城墙;二是筑城需要大笔经费,但当时广州地瘠民贫,广州外贸收入绝大部分归于朝廷,缺少足够的资金;三是筑城要动用大批工役,但这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所以,在宋初几十年间,朝廷对广州修城墙一事的态度是既不热心更不支持。
到仁宗统治时期(1023-1063),岭南战事连绵,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和坚固的城池,宋朝对岭南的统治遇到了严重的威胁。由此,朝廷对修筑城池的看法发生变化。景佑四年(1037),广东地方官员任中师等向朝廷报告广州“城壁催塌,乞差人夫添修”。朝廷虽不许调发民夫,却同意派当地士兵对城墙的重要部位进行修整。
庆历五年(1045),已调离广州的任中师请进一步修筑广州统治机关所在的“子城”,得到朝廷批准,当时知广州(即今天的广州市长)的魏瓘负责执行这个任务。他以五代南汉的旧城为基础修“子城”,也称“中城”,位置约在今天的吉祥路、中山路、小北路、越华路一带,有镇南、冲霄、行春、有年四门。
这座修固一新的子城完工后不久便遭遇了一场战火。皇祐四年,一个叫侬智高的人率众在广西广源起事,并攻入广州57日,子城以西的繁华商业区被洗劫一空,“独广州子城坚定,民逃于中获生者甚众”。此事让朝廷认识到城墙拱卫广州城的重要性,广州也由此进入城域大规模扩建的时期。
□ 位置:今天的吉祥路、中山路、小北路、越华路一带
□ 城门:镇南、冲霄、行春、有年四门
东、西二城 经济繁荣不扩不行
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子城“仅容府署仓库而已”,城市需要扩建。神宗(1068-1085)时期,广州的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扩建新城的物质条件。熙宁元年(1068),曾任知广州的吕简建议在子城东面、南越赵佗城固基上加建城墙。朝廷令广南东路经抚司“疾速计度功料,如法修筑”,并拨500道空名度牒作为筑城经费。该城由广州知州张田负责,称“东城”,吕居简、王靖等人主持烧砖修筑,这是广州见诸史志记载的最早砖城。其“环七里,赋功五十万”,当年12月完工,东到今大东门,西抵今教育路、西湖路一带,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有迎熏、拱辰、震东三门。
熙宁四年(1071),曾遭侬智高事件破坏的城西地区因商业进一步发展也急需修城保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这片由浅海演化而来的土杂螺蚌地方地势低,修城取土不易,不适宜建城。但当时知广州的程师孟胆识过人,他负责在此筑西城。《长编》中记载,程师孟让转运使向宗道、转运判官卢大年、提点刑狱陈倩、周之纯设计城墙图纸,奏报朝廷。神宗即令左藏库副使张节爱带着岭南欠缺的先进技术和建筑材料到广州指挥筑城。西城的面积比子城、东城的总和还大,环十三里,历10月修筑而成,位置约在今北城根、人民路、大德路及子城以西的范围内,有阜财、善利、朝宗、航海、金肃、和丰、朝天、威远、素波九门。
□ 位置:东城:东到今大东门,西抵今教育路、西湖路一带,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西城:今北城根、人民路、大德路及子城以西的范围内
□ 城门:东城:迎熏、拱辰、震东三门;西城:阜财、善利、朝宗、航海、金肃、和丰、朝天、威远、素波九门
建筑特色
土墙改砖墙,气势更雄壮
宋代城墙在广州城市建设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因为它创建了东、中、西三城并存的城墙格局,城域大规模扩张,更有价值的是,宋城是广州城墙改为砖墙之始,工程相当坚固。对其建筑特色,史学研究总结有以下几点:
三城功能清晰:子城为官衙所在,东城为商业区,西城为蕃汉杂居地,珠江沿岸形成沿江商业区,此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
规划设施更为完善:街道布局呈丁字形,面积最大的西城为商业市舶区,呈井字形。修通了城市供水、排水系统“六脉渠”,延至民国时期仍起着重要作用。延入城中的南濠、清水濠和内濠兼有通航、排涝、防火功能,东郊辟鹿步滘,是番舶避风港。
土城改砖城:《宋会要辑稿·方域》“广州府城”记载:熙宁元年七月一日,“广州经略转运使王靖言,广州子城见差官烧砖,候之今秋修砌”。由此可见,宋代修广州城是用砖,后来考古发现的大量宋城墙砖也印证了这一记载。
城墙工程壮观:有史料记载,子城城门双门被称为“规模宏壮,中州未见其比”。
城墙修补频繁:西城建好后6年,朝廷曾下令修城墙;南宋绍兴元年(1131)朝廷又令广南东路转运司拨钱5000贯修城墙。10年后,知广州方滋也受命修城。理宗统治时期(1225-1264),广州城又多次修筑。由目前的考古发掘看,在一些城墙墙基遗址上,发现有南宋的城墙砖包着北宋时期的城墙,说明城墙经过修复和加固。
在广州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宋代是一个辉煌时期。宋代对广州城进行扩建和修筑达20多次,最重要的工程是新筑了子城、东城和西城,史称宋代三城。子城为官衙所在,东城为商业区,西城为蕃汉杂居地,珠江沿岸形成沿江商业区,此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
东、西雁翅城城墙格局基本确定
□ 位置:东翅城长90丈,西翅城长50丈,皆以三城南面为其北部顶点
由于商业贸易发展,萨那城在南宋中期已经包容不下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商民便在三城以南濒临珠江的地带拓展居住及贸易场地。嘉定三年(1210),知广州陈岘创筑东西雁翅城。其中,东翅城长90丈,西翅城长50丈,皆以三城南面为其北部顶点,向江边延伸。由此,宋代城墙格局基本确定。
考古发现
水军、厢兵是建城主力
宋城墙多次露面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宋城的遗迹、遗物屡有发现。早在民国时期的1918-1922年,广州市政府为适应交通和经济发展拆城开马路,就发现了不少南宋年号戳记的城砖。
1972年7月,市政在越华路挖下水道时,在西段正对广仁路的位置发现一段南北走向的北宋城墙墙基,墙砖多为青灰色,少数在扁平一面打印“水军修城砖”、“水军广州修城砖”等戳记。据考证,这段墙基是子城墙基,又是子城与西城之间的界墙。
直到1995年,宋城墙遗址才再次露面。在中山五路的地铁工地地下2米处,又发现了子城城墙。1996年底,在越华路与仓边路交会处的银山大厦工地又发掘出宋城墙遗址,位于宋代文溪以东,为东城北墙。1998年2-5月,越华路又惊喜地发掘出唐、宋两代城墙遗址。其中,宋城墙为东西向,为子城北墙。
2003年,进行东濠涌改造工程时,又在豪贤路到越秀路一段发现宋城墙,这是迄今为止考古挖掘宋城墙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段城墙为东城的东墙,从豪贤路到越秀路,全部叠压在今天的路面下,保存得相当完好。
文溪为古城墙界限
今仓边路一带原有古代溪水——文溪,从白云山由北向南注入珠江,古代的城墙就以文溪为界。史载,汉代——唐代城墙在溪西,北宋在溪东修子城,考古发掘恰好与史料印证。
水军、厢兵参与修建
是谁参与了宋城墙的修筑?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目前能证实的有广州水军和厢兵。 已出土的宋城墙砖发现有“水军修城砖”、“水军广州修城砖”字样,说明为广州水军烧造。另还有城墙砖上有“端平三年催锋军广州修城砖”、“景定元年造预备砖勇敢黎”字样。据史学家分析,“端平”为南宋理宗赵昀年号,催锋军为广州人民所组成的厢兵。“勇敢黎”意为一位姓黎的厢兵。
城墙砖为多地烧造
广州博物馆收藏的宋城墙砖中有“广州修城砖”、“番禺县修城砖”、“南海修城砖”、“肇庆府”、“增城县城砖”等字样,这说明宋代修筑城墙的砖来自各个地方。在增城宁西镇斯庄还发现了印有“水军修城砖”戳记的城砖和宋代烧制城砖的砖窑群。
三城问号尚未完全打开
专家讲古
专家:陈家祠馆长黄淼章、广州考古所丁巍
目前,宋城墙的考古发现还只是揭开了几个区段,大部分遗址依旧深埋地下。已出土部分既与部分史料记载的城墙位置相印证,但也有出入之处。新的发现让考古界对宋代城墙的研究有了更多的猜想。
东城界限在大东门
记者:宋代广州城墙扩建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
黄淼章:宋代不断扩建城墙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并且为保护商民利益。宋代,广州的海上贸易很发达,经济在此时发展很快,人口也大量增加,朝廷只好扩建城墙,目的是让日益增加的百姓能住在市区,包括海外客商。由城墙采用烧制的砖为材料、城墙厚度、规模也不难看出,广州当时的经济比较发达。
记者:就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对东城城墙的走向和框架可以做怎样的判断?
丁巍:目前,东城东墙由豪贤路到越秀路一段的走向和宽度已经比较清楚了,整个城墙就叠压在今天的路面下,这与史料记载也比较吻合。
就东城的框架而言,过去以为是一个长方形,但后来发掘出来的情况发现并不是这样。前几年,在广州市政府门前挖出了一段东城东墙,为南北走向。本以为其将折向西,水平与豪贤路的子城城墙衔接。但这段城墙却是继续向北延伸到东风路,这说明东城与子城并不是水平直线衔接,而可能突出了一部分。
另外,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东城东界不是史料中记载的芳草街,即今天的农讲所一带,而是在今天的大东门。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考古发掘与史料记载不一致的情况?
丁巍:我个人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南宋将近灭亡时,广州是其最后抵抗的地方,战事较多,可能是战争破坏了当时与城墙有关的史料,而后代传抄时又有误。另一种可能是,由于朝代更替,街道名称可能继续沿用,但实际上并不是同一地方,这就可能造成对城墙位置的记载不准确。
城门位置尚未发现
记者:参与宋城墙遗址发掘时,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丁巍:就目前出土的宋城遗址看,东城可以说是三城中质量最好,最坚固的。这段城墙所采用的砖很厚实,地基也做得很牢固。有史料记载,元军进攻南宋广州守军时,因为城池坚固,反复多次未攻破。最后,元军破城后,气愤地拆城墙,宋代广州的大部分城墙因此而毁,但唯有东城城墙存留下来。这可能是由于城墙非常坚固,拆除要耗费大量人力,因此才得以保留。
另外,在越秀路发掘的东城东墙遗址两侧包砖的厚度各有3米,保存完好的有2米多高,这说明城墙高度起码有10米。而且,城墙的建设是边夯土边包砖,并且专门从外地运来粘性较好的山岗土,施工很扎实。由此可见,宋东城的建筑工程量很大。
记者:目前还有哪些问题未被揭开?对宋城墙的考古发掘有哪些困难?
丁巍:因为发掘还有限,目前不清楚的问题还比较多。例如,各城到底是怎样的形状?三城之间如何衔接?城门在哪个位置?两城之间是共用一墙还是各有城墙?这些在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记载,并且历史上留下来的相关记载不准确,也比较少,这些问题都要借助考古发现才能完全明确。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马羽飞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
广州城坊志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
在城垣建设的同时,宋代亦非常注重城市的建设,城濠、水利、交通、排污、生活用水等工程都在当时有很大改进。
城濠:据史料记载,在大中祥符七年,邵晔任广州知州时,由于子城临江无濠,船只备受台风摧残,邵晔凿内濠以通舟楫,作为传播避风之所。广人歌曰:“邵父陈母(陈即陈世卿,废除了食盐管理不合理制度,甚得民心),除我二苦。”可见,开凿城濠在当时来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熙宁三年,王靖建成东城后,又在城外凿濠,形成贯通东西的玉带河。早在北宋景德中期开凿的南濠(又名西澳)成为当时广州最大的内港码头。到南宋开庆元年(1259),经略谢子强在大修城濠后,又从白云山引水至濠城,大搞水利建设,筑地堤灌溉城北一带的农田,做到修濠与农田水利相结合。
六脉渠:宋代的又一大型市政工程。“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古人对广州城的山水格局和空间环境结构的最好描绘。“六脉皆通海”是指广州城内有东西共6个水渠,水流从这里流到东西两个濠涌后再进入玉带河,最后归入大海。明清时又重疏六脉渠,直到民国时期还在使用。现在这些渠已做暗渠,被埋在马路之下,并且仍在发挥作用。中山四路下面还埋有深2米,宽2米的暗渠。
桥梁:宋代广州建桥也比较多。如南濠上除建花桥外,还有果桥、菜桥和春风桥。南宋侍郎李昴英在文溪上修文溪、狮子、状元等桥。
公共设施:西城建有共乐楼,楼高五丈余,“气象雄传,为南州冠”。程师孟曾作诗感慨:千门日照珍珠市,万户烟生碧玉城。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此外,镇南门外还建有海山楼,为市舶司欢宴外商和海员之地。南宋诗人陈去非登此楼后做诗把之与蓬莱宫相比:“海清无蜃气,彼固蓬莱宫”,可见此楼台之雄伟,风景之美。
闲话春秋
广州城墙演变历程
从历史文物回溯,广州建城自秦番禺城起,2200多年的岁月里,城垣由小扩大,逐步拓展,其间多经沧桑变化,但城区中心一直位于今天的越秀区,从未改变,这是广州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城市变迁模式只有三个城市:罗马、亚历山大和广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8幅关于广州的古历史地图也清晰显示:广州建城的原点在越秀。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任嚣统一岭南后设立南海都,当时称番禺,在今广州仓边路旧仓巷一带。
三国至唐末五代时期,广州城曾向南扩大,因临近江边,常为洪水所淹,南海王刘隐凿禹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名为新南城。唐代,广州城从南到北依次为南城、子城和官城。今财政厅所在地为隋唐广州刺史署,后为南汉宫殿区。今天的北京路、中山路即为唐城南北、东西主干道。北到中山路、南达惠福路和大德路、西抵人民路、东达解放路,形成蕃坊区,为外来商人居住和经商的主要场所。
明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明朝的广州城东到大东门(现在的越秀中路),西到大西门(现在的人民路),南到现在的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北到越秀山-小北花园。
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广州城“南拓”到现在的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南城墙虽尚未至珠江北岸,但已崛起为广州“新城区”。
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做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下期预告
宋朝是历史上广州对外贸易的全盛时期,商业经济繁荣,万商云集,对外交往频繁。宋在广州设有市舶司,管理进出口业务。广州的瓷器,也是这个时候畅销南亚及西亚地区。中国规划网广州3月13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