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发展 >

西安如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时间:2011-03-11 08:5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单元庄

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 单元庄

 


 

  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除香港外,只有西安与上海、北京被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形成上海、北京、西安的中国国际化大都市的“大三角”,由此凸显出西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大三角”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决策层对中国及西部、西北未来发展的深层次战略思考和对西安寄予的厚望,为西安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空前的机遇。
  因此,在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认识上———
  首先,不能局于一域。
  古人讲,“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建设世界的西安,要视域高远,要从世界的、国际的发展角度,从国际现代化发展的角度,从中国现代化的未来进程,从中国地区间现代化未来的角度来进行科学规划。从国际、中国层面的现代化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层次进行较为系统的战略发展趋势的考察,尤其对不同环境变动因素对西安未来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综合分析。
  我的研究咨询团队通过对21世纪人类发展与国际现代化、中国现代化、中国地区发展差异三个层面构成的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外部环境未来发展的分析,将其对西安未来发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变动因素归纳如下———
  第一层面,世纪发展与国际现代化:本世纪是文明冲突、文明发展、文明均衡化的世纪,进步、发展,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是国际现代化的主流;
  同时,伴随“极化现象”的扩大和文明对立的加剧,新的市场性经济性矛盾与冲突,成为中国、西安进行现代化建设和走向国际化必须考虑的首要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层面,中国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将在世纪中叶基本完成两次现代化,为世界两大强国之一,国际化成为中国目前与未来的大趋势;中国对外关系存在稳定、友好、矛盾与合作交织三种状态。
  同时,中国面临外部贸易自由化、经济市场化对传统地区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巨大冲突,资源与市场的战略性挑战;在国家内部,则面临地区发展不均衡、局部 “文明的冲突”、人口、就业、资源、制度创新、环境等成为巨大压力和挑战。
  第三层面,国内地区间:目前,中国正处于“第四次产业结构布局大调整”,工业重心战略西移的重要时期,产业体系与布局的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增强了西安作为中国东部与西部、东亚与中西亚、亚洲太平洋地区与欧非洲中间的“三大产业桥链”、历史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基地的战略地位,而且将进一步增强西安领先西部地区现代化进而国际化进程的实力基础。
  同时,西安所处地区与东部和国际诸领域之间明显的落差,西部地区逐步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又构成与西安争夺发展空间、资本市场与资源的竞争性因素。
  上述三大类因素,构成了西安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双重环境和进行国际化战略研究与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其二,避免“欧美中心主义”。
  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基础理论和标准体系上,我建议注意避免“欧美中心主义”的影响,主张正视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东方与西方的重大差异。
  西方“国际化大都市”是由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理念所决定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与文明,特别是政治文化与文明上有重大差异,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更不用说,历史上中国共有13王朝历时1100多年在西安建都,西安曾是中国历史最强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开放性的世界大都会,是人类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客观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西安的经久沉积,给予西安独特的国际性的优秀历史文化大都市定位。
  其三,尊重规律。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尊重城市国际化形成和发展的“四阶一脉三轴规律”,以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战略目标,以长远发展、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为原则,树立“跨越式发展”的现代意识,形成以资源科学配置,产业集聚集中,空间结构集约化、城市环境生态化和社会人文和谐化的发展模式,脚踏实地打基础,稳扎稳打求发展,不断积蓄能量,大力实现跨越。
  “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和定义
  综合归纳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其较为被普遍认可的主要观点是:1.“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其主要是指在时代所达到的先进通讯、交通技术和国际性联系的基础上,具有超出一般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实力,对世界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乃至人类文明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的城市。
  2.“国际化大都市”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理论界认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如下特点:
  (1)文化文明要素向外延伸的广泛的时空空间;
  (2)有巨大的文化文明存量;
  (3)具有时代先进水平的公用事业和和谐的社会与生态环境。
  总之,“国际化大都市”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具有超出一般城市的影响力、巨大的人口规模,在文化文明总体或局部领域具有超越地区国界,波及全球的积聚、扩散、辐射、制导能力和联系的特大城市,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都市。这种影响能力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
    综合上述观点,比较中外历史上的国际城市的基本特征,我们给予“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定义是: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某些领域或在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型过程中,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导向力、示范力、控制力、中心集聚和辐射力的现代大都市。
   “国际化大都市”的具体标准和 “欧美中心主义”
  我的研究咨询团队认为,国际化大都市,是人类文化与文明进步的阶段成果,是现代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的产物,也是现代文化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的集聚地。这一基本内涵必然决定了,作为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其基本表现,绝不仅仅是指经济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国际化,而是基于国际文化与文明中的多元存在,同时包含了社会制度与现实体制、社会政治与政务的国际化。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现行国际化大都市研究与指标体系设定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颇,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分析研究对象与结论中存在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忽略了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东方与西方的重大差异;
  第二、对政治文化与文明、社会体制与制度因素和领域的忽视。
  美国原商务部副部长罗伯特·夏皮罗在最新出版的《下一轮全球趋势》一书中,以十分扼要的语言指出:
  “全球化源自以下因素:千千万万工商企业对海外出现的大量底薪熟练劳动力做出响应;发展中国家对国外资本和技术的吸引力不断加大;生产工艺取得突破,各大厂商已在遍布全球的不同工厂生产零部件;信息技术广泛传播,管理、协调全球网络成为可能。”
  这里,必须补充的是,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市场、资本、技术及政治、文化诸种文明资源的需求,对建立相对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世界新秩序的追求,成为来自另一世界走向全球化的强大动力。从夏皮罗的文字中,便可看到“欧美中心主义”的偏颇。
  不可否认,目前的国际化大都市基本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大都市,其在经济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国际化,是以西方形态的现代社会文明、政治文明为前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与标准,仅仅是经济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国际化。
  同时,必须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已经发展了数百年,它倡导的是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这是由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理念所决定的。中国经济深化发展具有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与文明,特别是政治文化与文明的重大差异,不能单纯地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
  所以,在进行理论分析和确定选取指标时,我的研究咨询团队综合考虑了国际与中国、东方与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的重大改革和国际化进程。必须承认,不断深化与扩大的对外开放,使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成功地完成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不断深化的政治文明、政务文明,没有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文明发展的坚强的政治领导体系,就没有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国际化。
  基于上述认识,在“指标体系设置”过程中,我们比较研究了东西方包括新加坡、孟买等城市的特征,初步设置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含及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经济结构、人口、环境等五大类21项指标,其中专列了“公共管理类指标”。
  在“公共管理指标”中设置如下主要指标:政府效率;公共政策执行力;电子政务普及率;非政府组织参与度;廉洁指数等。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思路”、“战略功能定位”、“战略总目标”、“空间布局”
  我以及咨询团队对这几个关键问题形成了如下基本认识———
  1.关于“建设发展思路”。
  “建设发展思路”必然涉及“四阶一脉三轴规律”。中国汉唐长安及近代西方国际都市带形成过程表明,一个城市的 国际化是与周边城市群协同演进的运动。这一过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即孤立分散阶段,区域性城市群形成阶段,产业城市带阶段(产业城市带中心枢纽的城市开始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化产业城市带阶段(产业城市带逐步国际化,构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功能与产业体系的综合基础,国际化大都市基本建立)。这一发展过程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形成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这一“基本路径”中,存在着如下三个“子路径”或“发展轴”———
  其一,“交通—功能发展轴”。  由交通主动脉“穿针引线”,将走向或已完成国际化的核心城市主体功能与卫星城市的个性功能有机组合成“产业城市带功能体系”,由此形成串联产业城市功能的“交通-功能发展轴”。
  其二,“交通—产业发展轴”。  以“交通———功能发展轴”为基础,城市产业沿交通干线配置建设,由此形成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交通———产业发展轴”。
  其三,“产业城市带发展轴”。  以“交通———功能发展轴”和“交通———产业发展轴”为基础,形成走向或已完成国际化的核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协同的“产业城市带发展轴”。
  由此构成“四阶一脉三轴”的演进过程,即“四阶一脉三轴规律”。
  “四阶一脉三轴规律”不仅是走向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城市战略发展的基本趋势或规律,它还包含了走向现代化,或者说建设工业现代化和走向知识经济现代化的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趋势或规律;自然,“四阶一脉三轴规律”也是城市功能、产业、空间结构和交通布局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此,应依据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发展的“路径规律”、战略目标和基本标准体系,科学规划,政策导向,推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信息、政策、创新体制等要素在“交通-功能发展轴”、“交通-产业发展轴”、“产业城市带发展轴”三条轴线上的高效聚积集中,构建与“阶段路径”相吻合的阶段城市功能体系和产业体系,大力提高西安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促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2.关于“战略功能定位”。
  根据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理论、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的“路径规律”,我们认为,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功能定位是:
  (1)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2)中国东西部区域间的“产业桥链”枢纽城市;
  (3)中国与西亚、中亚及亚欧大陆桥“产业桥链”的“枢纽”城市;
  (4)洲际间“产业桥链”枢纽城市;
  (5)地区、国家乃至国际战略新兴技术与新兴服务的研发中心;
  (6)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的人才基地与输出中心。
  同时,战略功能定位具有动态阶段性,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2015年,搞好规划、打好基础。第二阶段,2016-2020年,重点突破、基本达标。第三阶段2021到2030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西安的经济功能达到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水平,科技、教育在亚洲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更加具有世界性,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特征明显。在三个阶段,分别构建不同的城市功能体系,体现为分阶段逐步递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3. 关于“总体目标”。
  遵循“四阶一脉三轴”规律,我们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归纳为“1—6—3—3—3工程”。即———
  “1”:一大总体目标。
  “6”:六大国际化城市功能定位。
  “3”:三大阶段目标与动态、产业体系。
  “3”:三个突破口:战略性新兴技术、历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
  “3”:三大支持保障体系:即坚强的领导力体系,科学的政策,完善的体系与体制、机制。
  据此,我们认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可定为:
  通过实施“1-6-3-3-3工程”,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动态城市功能体系和动态产业体系,使西安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与中西亚间及亚欧大陆桥的“产业桥链”枢纽城市;洲际间“产业桥链”枢纽城市;地区、国家乃至国际战略新兴技术与新兴服务的研发中心;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的人才积聚与输出中心;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关中城市带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衬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通过三个阶段的努力,到2030年,西安的经济综合实力达到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 “产业桥链功能”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在亚洲的积聚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更加具有世界性,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特征明显。届时,西安基本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4. 关于“产业配置”。
  西安市产业总体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三次产业结构从“一、二、三”演变为“二、三、一”,再到现阶段的“三、二、一”。目前,西安市处于第一阶段现代化中期,在大力发展五大主导产业的过程中,要以工业为先导,加速工业化;预计到 2015年争取初步完成第一次工业化,为全面提升西安的经济实力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随着西安市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过渡,在产业结构上工业比重逐渐减弱,向服务业转移;在产业布局上,工业布局城市边沿化,工业与工业物流、工业人口向城市郊区和二三级城市转移,新型服务业、服务物流向西安城市中心地带移动,中心城区功能轻型化,周边功能重型化。
  到2020年,西安基本完成工业化,开始向第二阶段的现代化,即知识经济时代转型。现代化进程由现代工业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此发展过程中,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技术、历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的动态产业体系。
  5.关于“空间布局”。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关中———天水城市群的核心发动机,在国家规划中,西安市还包括咸阳市区(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乾县、礼泉县、泾阳县、三原县共二区一市五县;杨陵区;加上西安市管辖的十三个区县,总共 22 个行政区,总面积14985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200万。
  随着城市骨架逐渐拉大,西安的城市、产业、功能布局已体现出“一脉三轴”的演变趋势,即:(1)显现沿交通大动脉横向带状分布———西安空间结构自北往南逐步呈五条大产业功能带。(2)工业布局逐步向城市边沿区县转移,服务业向西安城市中心地带移动。(3)中心城区功能“轻型化”。
  我们认为,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战略性布局可分为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呈市区内带状建设布局。在“一脉三轴”规律发展中,在综合推力和科学布局下,在“重点建设”战略促进和引领下,即依托中心城区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加强内部资源整合,特别是发挥 “四区一港两基地”的产业基础和带动力,未来几年,西安将呈现五条产业带并存的空间发展格局。五条产业带自北往南依次为:渭北工业带,以现代物流、公共管理、文化会展等为主的服务业带,以老城区为中心延及两翼的商贸带,南郊的科技文化带,沿秦岭一线的旅游带。第二阶段,中心辐射性布局。此阶段大范围中心城区得到实质性发展,递次向外辐射开来,带动周边地区区县、城镇发展,逐步演变为“卫星城”、“新城”,形成“大西安都市圈”。“大西安都市圈”以陕西省公路网关中环线确定的城市化地区为主体,北至铜川,东到渭南,西到杨凌,南至秦岭北麓地区。第三阶段,与周边城市协同“星云”状建设。在经济、文化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情况下,“大西安都市圈”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不断扩大和深入,西安作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和陕西省“一线两带”的心脏作用得到发挥,逐步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体系,进一步形成“大关中城市群”,实现大关中经济区在西部的率先发展。
    对西安建设国际化
    大都市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说,西安虽然具有许多综合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国内得天独厚,在世界大城市中也并不多见,近年来西安综合实力增长较快,但仍然落后于国内一些发达城市,按国际通行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衡量,其差距则更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任务是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5年、10年不可能达到,需要一代一代西安人艰苦奋发、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拼搏。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点值得重视:
  1.规划先行。应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尊重和依据发展规律,对城市规模、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进行战略性规划,为争取国家支持、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  
  2.找准优势特色“突破口”。打造国际化都市应选好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尽快取得亮点。据观察研究,突破点就是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技术、历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业为“产业先锋”,突飞猛进,争取战略性优势。同时,应该看到,要把西安打造成为纽约、香港这样的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难度极大,我们应根据西安的基础和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既然“大西安”建设总体定位是在区域性、专业性和历史文化特色上,我们就应该制定针对性强的重大对策、措施来实现既定目标。一个城市要想融入国际必须依靠优势推动和特色吸引。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在步骤上,应从具有比较优势的历史文化、科教、旅游等方面起步,以其作为战略启动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等产业,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建立结构科学的动态产业体系。
  3.遵循“四阶一脉三轴规律”,立体发展。城市中心区与边缘区乃至关中城市群之间采取立体放射状扩张方式,建立卫星城镇和边缘化集团。通过高效率、网络化、大运量、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建设,将工业人口、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产业与资源有序、低成本地从城市中心迁出;遵循“四阶一脉三轴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关天经济带城市群不同区位在功能分工和资源空间配置上的互补优势,形成具有产业功能连接组合的“国际化产业城市带”,推动西安的国际化。
  最后,抓住机遇。应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西安的特殊地位,抓住国家第四次产业大调整和工业资本战略西移带来的重大机遇,构建“资本洼地”加大对东部和国际资本的吸纳,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争取更强大的动力。中国规划网西安3月11日电 
 

   (单元庄教授获美国“肯塔基克罗最高荣誉奖”、两度国际管理科学“金棕榈奖”,曾任财政部特大国企绩效评估专家、凤凰卫视评论员。本文由大卫根据访谈整理。)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