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发展 >

沉睡在地下的山西晋阳古都

时间:2010-12-09 15:3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林丹

 

 

 

 

 

 

 

 

 

 

晋阳古城

晋阳古城创建于公元前497年,晋国世卿赵简之的家臣董安于选择了西依龙山、东临汾水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晋阳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为战国时越国的都城、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享有“龙城之誉”。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

晋阳古城在从建到毁的1500多年当中,一直是我国北方军事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民族交融的大舞台。特别是隋唐五代时期,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城内规模宏大,军防体系健全,商业文化发达,与长安、洛阳、开封等地并列为国内著名的大都市。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晋阳古城虽已在中国的版图上不复存在,但1500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古城营村周围,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是一处春秋至五代的遗址。晋源镇、古城营村、南城角村、东关村坐落在古城城址之上。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营村附近发现了30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地区发现了数段古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一是罗城村附近的罗城遗址,相传为北汉所建;二是晋源镇西北古城墙出土唐代遗物;三是南城角村和古城营村一带的古城址,相传为大明城。

现存“南城角”村为L形,依古城西南角之势建成。遗存城南墙东西残长626.4米,西墙长约2700米,从资料和“东城角”的方位来看,古城长约4500米,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是东周时期的城墙遗址。

据文献记载,唐北都,太原城在结构上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唐北都,包括东城、西城、中城三个城。第二层次,西城、东城、中城。西城包括太原府城和晋阳县城,合称并州城,东城包括太原县城。第三层次,太原府城、晋阳县城、太原县城,太原府城又包括三个城,即大明城、新城、仓城。第四层次,大明城、新城、仓城,这三个城紧相连接,为城中之城,为唐北都太原城的核心部分。晋阳古城遗址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建设原貌,这种特殊的遗址埋藏现象,在全国同一时期遗址中十分少见。明景泰元年(公元1460年)在晋阳南关筑周围3.5公里的太原县城,古城的重要部分未遭大的破坏,城垣至今有部分保留。同时,在古城营村内保存有隋唐时期创建、明代重建的惠明寺塔;金代创建,明、清时期重建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地下埋藏,赋予它重大的考古研究价值。多年来,国家、省、市以及社会各界对晋阳古城遗址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勘探、调查和研究工作。2001年6月25日,晋阳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确保晋阳古城遗址的长期有效保护和永续合理利用,省人大常委会已于2006年11月30日批准公布了《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更为可喜的是,今日的晋源人民,正在积极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晋阳文化内涵,恢复青山绿水,全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强区。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晋阳古城将再现昔日风采!

晋阳古城的延续——古太原县城

晋源古城即明清时期古太原县城。古城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0.75公里,城垣周长3.5公里。现存北、西两座城门保存完好,有“凤凰城”之誉。雄伟的古晋阳城毁后在其地下深藏。城内有太原文庙、珍贵的古建筑院落和龙天庙、玉皇庙等众多庙宇,文化底蕴深厚。晋源古城的保护、开发和建设极具价值。

精美绝伦的“三世佛”彩塑及壁画艺术——明秀寺

明秀寺位于晋祠南、王郭村西,距晋源新城3公里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明秀寺碑记》有:“明秀寺始建于汉,历代有重修”之载。现存寺院为二进院落,寺内供奉掌控着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背衬金龙盘绕五彩佛光。其雕塑及壁画精美绝伦,具有极高价值。

全国保存完整的道教石窟之一——龙山

位于悬瓮山北侧,主峰1057米,有“道南佛北”对峙一山的独特景观,“龙山红叶”为太原八大景之一。“道南”即南峰现存元代道教石窟,共有大小雕像60余尊和珍贵龙凤图案,庄重朴实,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北”即北峰佛教名刹童子寺,现有燃灯石塔及昊天观留存。天然氧吧——天龙山南山

又名香炉峰,其状如香炉,因面对佛祖、天然合一得名。位于天龙山之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苍松翠柏满山覆盖,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登山健身的最佳选择,有“寿比南山”和天然氧吧之誉。其山顶有春秋末期奴隶起义首领柳下跖率领义军作为指挥中心的插旗石,山后“柳跖沟”由此得名,并留有“磨刀石”、柳跖下马登山处、跖军哨所“塞圪峁”、“跖宅”等遗迹。

祈风调雨顺,愿五谷丰登——太山

位于晋源古城西风峪沟内,海拔1178米。松柏苍翠欲滴,漫山灌木丛生,风景优美壮观。龙泉寺又名太山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六年(710年),初为道教昊天洞,毁于金元时期战火,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改建为佛寺,寺内有汩汩而流的泉水,时有百姓拜佛祈雨,香火日益旺盛。现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下有五代时期后唐唐庄宗李存勖之墓。

北方神武大帝所在——北极宫

距省城5.5公里,位于新晋祠路东侧西寨村内,西距晋阳湖0.5公里。北极宫亦称真武庙,是供奉道教北方大神真武大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朝初期,占地9000平方米,气势庄重雄宏。20世纪90年代,有全真教龙山派传人落脚北极宫,将北极宫修葺一新,成为省城旅游观光和了解道教历史的景点之一。

晋阳湖

距省城15公里的新晋祠路西侧,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湖泊。水面面积5.1平方公里,堪与西湖媲美。湖内碧波荡漾,鱼跃船行,环湖周长9公里,堤外林荫遍布、环境优美,是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中国19座舍利塔之一——阿育王塔

古晋阳惠明寺舍利塔(阿育王塔)是与西安法门寺塔齐名的中国19真身舍利塔之一。

阿育王塔,即惠明寺(一名净明寺)舍利塔,创建于隋文帝二年(602年),号称“古塔凌苍”,为明清太原县八景之一,位于古晋阳城西城中央,今晋源区古城营村,太原市重点保护文物。

相传,古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68-前232年在位)发动过一次大规模战争,使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事后感到战争杀戮太重,受沙门感化,皈依佛教,发愿在大千世界建84000座舍利塔(一名阿育王塔)。“舍利”是梵语,意为“身骨”,相传释迦牟尼死后火化,骨灰成为各色晶莹的珠子,佛家称为“舍利子”。信佛之人将此奉为灵物,当时有八国国王分取释迦牟尼舍利子建塔供奉。其后,凡供佛之处都建塔,于是塔的数量逐渐增多。据清初傅山先生《重修惠明寺舍利塔碑记》载,惠明寺舍利塔(阿育王塔)系中国19大舍利塔之一,与北京北海琼华岛白塔,阜成门内妙应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代县果园寺阿育王塔等在建造结构大体相同。另据现代作家王进所著《三晋之旅随笔》一书介绍,惠明寺舍利塔与西安法华寺塔齐名,与代县阿育王塔、洪洞广胜寺塔、永济莺莺塔、榆社县塔并称“山西佛祖真身五塔”。

阿育王塔(惠明寺舍利塔)高25米,为宝瓶形状,下有塔基二层,塔基上为砖砌须弥座,座上为圆开塔肚,再上为13层相轮组成的塔脖,象征十三天,再上为木质大华盖,周悬铁铃,华盖上为琉璃瓦塔顶。

现存之阿育王塔,为明初重建之塔。据《元一统志》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年晋阳城毁,惠明寺及佛塔亦同时倾圮。其后该处显现灵光,宋真宗命重建惠明寺及高90米之木塔。咸平二年(999年),塔遭地震雷电毁。咸平六年(1003年),朝迁遗内侍王守真等率诸州兵1300余人重建,塔改为砖砌,三年成,塔身累瓮九级,高约52米,皇帝降诏以汾州僧启为住持,并钦赐金书。此次重修可以从元丰八年(1085年)资政殿学士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吕惠卿《惠明寺舍利塔碑》(现存晋祠博物馆)“沼广堂庐五十有四间”得到证实。元末,惠明寺及塔再遭战火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僧德阂化缘募资重修惠明寺,此后明正德、清康熙时都曾修葺,傅山先生撰《重修惠明寺舍利塔碑记》都有记载。民国以后,惠明寺逐渐没落,寺庙尽毁,只有塔存。

曾经辉煌的惠明寺及塔在晋阳古文化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古太原县五峰聚秀、八洞环晴、清潭写翠、古塔凌苍、蒙山晓月、汾水秋波、白龙时雨、卧虎晴岗八景之古塔凌苍,指的就是惠明寺及舍利塔。明嘉靖年间浙江按察使副使太原晋祠东庄人高汝行曾作诗《古城怀旧》,吟惠明寺舍利塔:

晋阳城郭忌商参,古迹依然尚可寻。

保障瓜分韩魏赵,弹凡虎噬宋金元。

空壕落日牛羊下,故垒秋风草木深。

前代繁华何处是,惟余古塔倚云岑。

阿育王塔作为中国19座舍利塔之一,山西省仅存五座,已列为晋源文化旅游生态区十六景之一受到保护,将与其他景点一起接受世人瞻仰。中国规划网太原12月9日电 记者林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