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发展 >

上海新城改造 重在绿色基础

时间:2010-08-04 08:51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王军

 

改造后的上海外滩观景平台。王军摄

 

上海的新城改造

 

    中国城市能否搭建起绿色基础设施骨架,还取决于本国城市规划学科能在多大程度上走出《雅典宪章》的阴影。在这方面,上海的“新城改造”走在了前面。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军

 

    1990年初,辞去中央军委主席不久的邓小平到上海过春节,他对当年搞经济特区没有加上上海感到自责,认为是自己的“一个大失误”。回到北京,这位85岁的离休老人对中共中央几位负责人说,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此后,浦东成为中国城市化浪潮的风向标。在那里,陆家嘴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摩天大楼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呈现出曼哈顿式的城市景观。但与曼哈顿不同的是,以宽大的马路支撑起来的陆家嘴,尽管位于上海的市中心区,其街道生活却如郊区般荒凉。“那里的高楼盖得稀稀拉拉,”世界银行的一位规划专家对本刊记者说,“我在那儿住宾馆,想去买张报纸,都得叫出租车去找。”

    “陆家嘴本应该致力于创造一个24小时不间歇的商业区,配有地下停车场,并与换乘公交一体化。”美国规划协会全国政策主任苏解放(Jeffrey L. Soule)撰文称,“然而,我们看到的非但不是一个由居住区、零售中心和游客服务设施构成的混合地带,而是孤立的办公塔楼、不知会把人引向何方的大而不当的人行道,和主宰一切的机动车,结果更像是德克萨斯的郊区而不是上海。”

   如今,正在陆家嘴展开的“新城改造”试图对上述评论作出回应。2010年4月,历时两年建设的小陆家嘴二层步行连廊一期工程竣工,它以“空中走廊”的方式将那一带的写字楼联系起来,形成架空步行环境。这项工程借鉴了日本和中国香港的立体交通经验,却面对一个鲜有它山之石可供借用的巨大挑战:如何在一个已经被汽车拉散的城市空间里,让人走得起来?

 

让陆家嘴能够行走

 

    小陆家嘴二层步行连廊一期工程是一个集商业配套、景观休闲多功能于一体的立体交通设施,由“明珠环”、“东方浮庭”、“世纪天桥”、“世纪连廊”四部分组成,目前竣工开放的是“明珠环”和“东方浮庭”。

    其中,“明珠环”是跨越世纪大道、陆家嘴环路、陆家嘴西路的环形天桥,位处陆家嘴中心区交通繁忙的交叉路口,周长370米,高7.9米,桥面宽度8.5米,最大通行宽度7.5米。天桥分设4个落地点,配有步行楼梯、自动扶梯和残疾人无障碍垂直电梯。

    “东方浮庭”是与“明珠环”相连,与架空步行系统融为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主体建筑插建于地铁站上盖,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其中,超过2200平方米作为小型公共服务设施,为行人提供便捷的服务配套。

    以上工程将新鸿基大厦、东方明珠、正大广场等建筑物与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之间的巨量人流,输入通行无阻的步行连廊,实现人车分流,并为第三产业开辟空间。

    在陆家嘴由大高楼、大绿地、大马路拼凑的松散环境里,步行是泛味的,甚至是危险的——宽大的马路吸引着车辆飞弛而过,乏善可陈的步行系统时常将行人置于危险的境地。步行连廊工程有望改变这种状况,特别是“东方浮庭”这类设施将大大提升其可逛性,后者看上去像个违章建筑,插建在既有楼宇边上,但这后加上去的建筑,使松散的空间变得紧凑起来,若能在陆家嘴一带大量插建,并与步行连廊紧密配合,必将刺激这一地区城市多样性的发育,扩充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就业空间,并给步行者带来更多的乐趣。

    在目前松散的城市结构里,陆家嘴这一最具全球商业价值的地段,土地利用效率出现缩减,这也反映了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棘手问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斯佳撰文介绍,“至2008年年底,上海全市建设用地约2860平方公里,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已经超过总体规划2020年的规划规模。但是,发展效率的提升速度滞后于开发用地的增长速度,地均产出增幅低于建设用地增幅”,作为第三产业主要载体的全市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始终低于10%,“这样的用地结构也凸显了上海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型之难”。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为“陆家嘴目前已趋于饱和”。但“东方浮庭”的实践证明,陆家嘴还有大量可被开采的服务业空间,也只有发掘这些被虚掷了的空间,人们才愿意在那里走路。

 

“明珠环”步行天桥成为陆家嘴内部的观景平台。王军摄

 


插建于地铁站上盖的“东方浮庭”。王军摄
 

世纪大道之弊

 

    陆家嘴步行连廊计划论证之初,曾有反对者认为它会破坏景观——这是从世纪大道上乘车人的视角出发的。今天,如果你把双脚放到已建成的步行连廊上,就会发现它不但没有破坏,反而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步行连廊本身就是近距离欣赏陆家嘴建筑的观景平台,与浦西外滩的滨江平台异曲同工。

    宽100米、全长约5.5公里的世纪大道,贯穿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新上海商业城、竹园商贸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被称为浦东新区的最重要景观大道、“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

    在商业价值最高的核心区域修建如此宽大的“景观大道”,在发达国家的CBD建设史上并无先例。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迷人之处,不在于车行道的宽度,而在于人行道的宽度。香榭丽舍大街宽阔的人行道上摆满了咖啡座,附近是紧凑的吸引人们脚步的临街商业建筑——这些,在世纪大道均不存在。

    世纪大道更像是一条郊区的大马路,为了让汽车风驰电掣,它努力减少与两侧建筑物的联系,而这正是1994年建设部颁布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要求的,后者将城市道路按等级规定了相应的宽度,要求快速路和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物出入口。事实上,这样的快速路或主干路一旦插入城市中心区,就会迅速导致功能障碍:一方面,它阻断了道路两侧社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将洪水般的车流导入市中心,立刻引发严重的交通拥堵和污染问题。

    开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森大厦株式会社对世纪大道存在的问题颇为敏感。2006年,这家企业在对外发布的新闻稿中称:“环球金融中心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中心区,该地区由大规模街区及路宽达百米的道路(如世纪大道)组成。对于行人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游览分布其中的东方明珠、滨江大道等著名观光设施及其他大型商业设施显得非常不方便。为了加强和提高陆家嘴中心区的便捷性、功能性,营造一个集工作、居住、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的都市生活社区,森大厦提出了以二层步行连廊连接该地区的构想方案。”

    这个建议获得了官方采纳,今天已部分地成为了现实。据当地媒体披露,步行连廊的剩余部分将在世博会闭幕后尽快上马。建成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更多楼宇将贯穿其中,飞架于楼宇间的“空中长廊”,“将成为陆家嘴金融城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市中心的郊区型道路——世纪大道。王军摄
 

世博观察之三:上海的新城改造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是产生浪漫故事的场所。王军摄
 

《雅典宪章》投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说,今后从这里向南望去,希望看到的都是烟囱。彼时,烟囱所代表的工业化,成为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想像。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摩天大楼与高速路取代了烟囱的位置,成为新一轮现代化“图腾”,陆家嘴的空间形态便是这一风潮的产物。

    在毛泽东致力于把中国的“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之时,工业进入城市所引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已让西方发达国家头疼不已。自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时起,如何解决工业化导致的“大城市病”就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倾力破解的难题。

    1933年,由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主导的《雅典宪章》开出药方,将城市功能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确定为:“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的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这样的城市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它被分解为不同的功能区,彼此的传动通过疾弛的车辆完成,温暖人心的街道生活不复存在。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宪章》作出修订,称后者制造的城市“没有考虑到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城市生活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将《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宪章》的批评,套用在陆家嘴身上是合适的。后者及其所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正是《雅典宪章》的真实投影,尽管1933年之后,这个世界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换乘公交为导向的开发概念已在世界范围内流行,高档次的商业开发和高密度的住宅区与公交站点密切联系已是今天城市发展的准则,可在创造浦东的过程中却被忽略了。”苏解放认为,“让人担心的是,陆家嘴这样的模式不但对整个浦东,甚至对中国的其他城市都造成了影响。”

 

呼唤绿色基础设施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全球峰会上,中国政府作出2020年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45%的承诺。2010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提交的与低碳有关的议案提案占总量的10%左右,其中,九三学社“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被列为政协第一号提案。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已普遍意识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应天时(积极减排温室气体和应对气候变化)、顺地利(在中国推行低碳生态城恰逢城市化机遇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生态观)、促人和(促进‘生态文明’,解决城市发展与能源、资源消耗、生态失衡、交通拥堵、住房分配不公等诸多社会矛盾)的明智之举。”日前发布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9~2010)》载文称。

    “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上,基础设施模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国的市长们往往忽视这个方面,”一位在中国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美国规划师对本刊记者说,“他们倾情于打造像世纪大道那样的景观,殊不知这样基础设施是建立在对土地的低效利用和对能源的过度消耗上的。由机动车主宰的基础设施是高碳的,它们一旦建成就难以改变。支撑低碳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应尽快进入中国决策层的视野。”

    高密度路网、紧凑的城市肌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鼓励自行车和步行、限制小汽车的使用,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核心理念。它们与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针锋相对,后者要求“城市道路网规划应适应城市用地扩展,并有利于向机动化和快速交通的方向发展”,由是主导了中国城市的两个郊区化,一个是“适应城市用地扩展”的外部郊区化,一个是“有利于向机动化和快速交通的方向发展”的内部郊区化,陆家嘴便是后一类型的代表。

    中国城市能否搭建起绿色基础设施骨架,还取决于本国城市规划学科能在多大程度上走出《雅典宪章》的阴影。在这方面,上海的“新城改造”走在了前面。

    世博会召开前夕,与小陆家嘴二层步行连廊一期工程同时告竣的上海“新城改造”项目,还包括外滩工程,后者拆除了建成仅十年的延安路高架下匝道和服役18年的吴淞路闸桥,将中山东一路的十车道缩窄为四车道,并顺着老城的肌理重构步行空间,通过建设地下两层隧道,分流到达交通与过境交通,同时改造外滩滨江休闲旅游区,提升观光休闲功能。现在,人们可以踩在地面上,自然地从老上海的“十里洋场”行至扩建后的外滩滨江平台,倚坐在那里新铺的木制地面,眺望陆家嘴景观。

    “我也去看了世博会,已经能看到后世博的城市规划轮廓。个人觉得比陆家嘴有了很大的进步。”当地一位城市观察家向本刊记者展望,“主要体现在步行空间已经被规划为道路系统的主角,广场淡化了典礼性,增强了休闲和娱乐性,公园也更加生态了。今后商业空间可以很容易地展开,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便利。江岸的景色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永久建筑的文化中心特别好,有亲和力和商业氛围。期望今后这里能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成功范例。”(中国规划网上海8月4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