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为例
英国社会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 1986年按照“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标准对全球一些主要城市进行了划分,他把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作为第一等级的核心城市,新加坡、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作为第一等级外围的主要城市;波土顿、迈阿密、悉尼、约翰内斯堡、米兰、维也纳等作为第二级的核心城市,墨西哥、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国台北、汉城、香港等作为第二等级的外围城市。作为世界级城市,他们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综合竞争力上。因此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也已将文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塑造国际形象的主要途径。我们特此选择了四个城市: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作为我们考察不同发达程度的世界一流城市的代表,揭示其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一、城市文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定位明晰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愈来愈高,一些世界城市的政府也愈来愈重视文化的发展,从自身城市角度对文化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最为典型的就是伦敦。伦敦作为现今发达程度最高的世界城市的代表之一,进入新世纪后,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伦敦市长2003年2月公布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文化战略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reativity and culture)”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 a world-class city of culture ) 。它的文化目标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卓越性(excellence),增强伦敦作为世界一流文化城市的地位;二是创建性(creativity),把创建作为推动伦敦成功的核心;三是途径(access),确保所有的伦敦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城市文化中;四是效益(value),确保伦敦从它的文化资源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很明显,在伦敦市政府的目标中,世界城市不仅在经济上是世界的中心之一,有极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样在文化方面也应该是世界的中心之一,而实施的文化战略应当是要能够维护和增强这个“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及世界级文化城市”。 美国作为市场经济发展最发达和自由主义典型代表,政府崇尚无为而治,因此像纽约市政府并没有专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但作为主管文化的政府部门——纽约文化事务部提出的目标是“促进和保持纽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政府并不提出文化发展要达到何种高度,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保持目前繁荣的景象,让普通市民享受到这种景气的成果。 相比之下,发达程度稍低的新加坡,政府对文化发展有非常大的决心。新加坡2000年制定的新世纪文化发展战略——《文艺复兴城市》中提出新加坡将发展“成为一个充满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艺术城市”,目标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即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近期目标是5~10年内赶上香港、格拉斯哥、墨尔本,远期目标是与伦敦、纽约“平起平坐”。新加坡这个文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就是期望弥补原先新加坡文化的影响力和繁荣程度不足。相比新加坡的经济已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新加坡不仅本地文化的繁荣程度不及经济,而且文化的辐射能力也远远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之能和经济一起在全球大家庭中双璧争辉,新加坡政府采取了追赶型的文化战略,长远目标直指纽约和伦敦。 按照弗里德曼1984年的划分,香港只处于世界城市第二等级的外围,但是经过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的快速发展,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往等方面,香港应该已和新加坡处于同一等级,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尤为过之,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在亚洲已首屈一指。香港的文化主要根源于中国文化传统,又因其作为中国和国际交往的桥梁,以及国际交流中心之一的角色,在文化方面也接纳了很多其它地区的元素。因此,香港文化委员会在2002年提出的文化咨询报告“一本多元,创新求变”中,指出香港文化的特色就是“一本多元”,长远的文化目标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将香港发展成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 纽约的文化发展强调经济的促进功能和文化繁荣双重要求;而伦敦更注重文化对城市的形象塑造;新加坡强调的是赶超;而香港关注的是文化的承接和融合。伦敦、新加坡、香港等都提出了要成为世界或国际的文化中心、文化都会,除了纽约外——也许纽约认为自己已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未来也不可能改变。如果将四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目标按照进取程度划分,基本可分为维持型、赶超型、自我发展型等几种,纽约、伦敦属于维持型城市;新加坡是赶超型的代表;香港属自我发展型,但都和整个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或者说,城市定位决定城市文化发展目标取向。
二、城市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突现
文化一直被认为主要起到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等作用。但是近年来,文化的经济功能正在逐步被认同、发现和推动。199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报告,提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在一些地区,文化经济化的新形式和新概念正在不断出现和推出,如文化产业、新媒体产业、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等。文化产业这个概念虽然在70年代甚至更早已经被提出,但是对于文化的经济功能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90年代才被广泛关注,如90年代美国很多州或城市的文化机构都进行过“文化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的调查:美国艺术联盟1996年进行过“纽约州和纽约市(文化)艺术的经济影响力(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Arts on New York City and New York State)”的研究、佛罗里达州文化事务和历史资源部2000年推出的“佛罗里达州艺术和文化产业的经济影响力(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Florida Arts and Cultural Industry)”等等;纽约硅巷的新媒体产业已经成为90年代当地经济领域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伦敦、新加坡、香港的创意产业都已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广;数字内容产业在韩国、爱尔兰、我国台湾等地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美国版权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例已经突破5%,这些都预示着文化经济化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中的亮点和焦点,而其中文化的经济功能向城市汇聚是主要的趋势。 纽约是美国除好莱坞外文化最为繁荣和发达的地区,除了有很多世界著名的文化设施,如百老汇、林肯艺术表演中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外,纽约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更为受人注目:纽约有2000家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出版发行4种日报、2000多种周报和月报,拥有几百种国家级杂志出版社,如Time、Newsweek、Fortune、Forbes和Businessweek等,美国排名前10位的消费类杂志中有6家总部设在纽约市,美国18%的出版产业从业人员工作居住在纽约市;拥有80多种有线新闻服务、4个国家级电视网总部、至少25家有线电视公司,7%的美国电视收视家庭集中在纽约市;结聚了35家以纽约市为基地的广播电台和100多家地区性广播电台,听众达1400多万;排名前5名的音乐录音制作公司中有三家总部设在纽约市;全球大多数著名的媒体集团大都在纽约有分公司,其中不少是以纽约为公司总部,如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维亚康姆、国家广播公司、纽约时报集团等。纽约市政府的文化事务部提出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文化对于经济活力的贡献度”,而且纽约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电影戏剧和广播市长办公室”来推动纽约市电影、电视产业的发展。影视产业对纽约市的经济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纽约市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1966年纽约市电影电视生产的直接开支仅为几百万美元,70年代中期上升到5亿美元/年,80年代中期则增加到10亿美元/年,而在1998年至2000年的三年中保持在每年25.6亿美元左右,而且每年25亿美元的开支还给纽约当地市场消费带来了乘数效应。现在美国1/3的影片出自纽约市,其影视片产量仅次于洛杉矶。2000年纽约市制作的故事片201部、电视节目547部,拍摄的天数分别达到4096天和4958天。影视业的发展为纽约市提供了可观的地方税收,纽约市影视业的地方税收从1993年的1.43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45亿美元,增长了71.33%。新兴的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媒体产业在纽约发展也尤为迅速,纽约新媒体产业协会的报告显示,1997~1999年的三年间,大纽约地区新媒体产业员工人数一直以40%的速度增长,达到25万人,其中纽约市内的新媒体从业人员超过10万,其年增长率远远高于印刷、广告、影视制作、电视广播等行业的增长,新媒体产业的年收入增长率高达53%,1999年达到170亿美元。
其实作为世界城市的伦敦同样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伦敦主要的经济支柱,所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服务产业,同时也是第三大就业经济领域,是英国增长最快的产业。据2003年2月公布的《伦敦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披露,伦敦的创意和文化产业估计年产值为250~290亿英镑,从业人员达到52.5万。其中伦敦电影工业年产值为7.36亿英镑左右;出版业约为33.53亿英镑。而且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也远远超过全国的水平,2000年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为2500英镑左右,几乎是全国创意产业人均产值1300英镑的一倍(见下图)。此外,全世界每年有一亿人前来伦敦参观各类博物馆和画廊,伦敦艺术品拍卖销售额仅次于纽约,位于世界第二。全英1600多个表演艺术公司中超过1/3的公司位于伦敦,伦敦还拥有全国70%的录音室、全国90%的音乐商业活动、全国电影和电视广播产业收入总额的75%、全国艺术及古董代理商人数的33%、全国广告从业人员总数的46%、全国时装设计师人数的80-85%等。伦敦电影委员会登记的电影拍摄景地有12000个,伦敦还拥有1850个出版企业和7000个学术杂志社。伦敦城的舰队街,曾是英国报业的集中地,有《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观察家报》、《周刊》等等,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也设于此。下图表示的是伦敦和英国1995~2000年的创意产业人均产值。 其实作为世界城市的伦敦同样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伦敦主要的经济支柱,所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服务产业,同时也是第三大就业经济领域,是英国增长最快的产业。据2003年2月公布的《伦敦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披露,伦敦的创意和文化产业估计年产值为250~290亿英镑,从业人员达到52.5万。其中伦敦电影工业年产值为7.36亿英镑左右;出版业约为33.53亿英镑。而且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也远远超过全国的水平,2000年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为2500英镑左右,几乎是全国创意产业人均产值1300英镑的一倍(见下图)。此外,全世界每年有一亿人前来伦敦参观各类博物馆和画廊,伦敦艺术品拍卖销售额仅次于纽约,位于世界第二。全英1600多个表演艺术公司中超过1/3的公司位于伦敦,伦敦还拥有全国70%的录音室、全国90%的音乐商业活动、全国电影和电视广播产业收入总额的75%、全国艺术及古董代理商人数的33%、全国广告从业人员总数的46%、全国时装设计师人数的80-85%等。伦敦电影委员会登记的电影拍摄景地有12000个,伦敦还拥有1850个出版企业和7000个学术杂志社。伦敦城的舰队街,曾是英国报业的集中地,有《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报》、《卫报》、《观察家报》、《周刊》等等,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也设于此。下图表示的是伦敦和英国1995~2000年的创意产业人均产值。
新加坡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相比而言新加坡的文化却远远不能与之相称。因此新加坡政府除了在2000年推出了它的跨世纪文化发展战略并开始加大文化领域的投入,2002年又公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发展。据2002年的统计,新加坡创意产业创造的年增加值占GDP的2.8-3.2%,约为48亿新元,1986年至2000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3.4%,高于同期GDP10.6%的增长率。从事创意产业的公司有8000多家,从业人员7.2万人,就业人数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6.3%,而同期全国就业人数增长率只为3.8%。新加坡政府希望到2012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能提高到全国GDP的6%,并且树立起“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 香港商业文化在亚洲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尤其是香港的电影业和唱片业。香港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是亚洲主要的电影制作中心,据统计2000年香港就制作影片150部。此外,截至2003年2月统计,香港有53份报纸、788份刊物,不少国际和地区杂志、报纸、通讯社都以香港为东南亚业务基地,部分还在香港刊印,如《亚洲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新闻周刊》等等。香港有2家本地免费电视台,5家本地收费电视台,12家非本地电视台。总体而言,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香港贸发局首席助理经济师曾锡尧表示“创意工业不单直接推动香港经济发展,亦为其它行业及经济活动注入创意元素,有助提升香港各行各业的增值能力,巩固香港的国际贸易及金融中心地位。”香港贸易发展局2002年推出的《香港的创意工业》研究报告中称,2001年香港创意产业增加值大约占GDP的2%。但2003年9月香港大学受政府委托所作的调查《香港创意产业基础研究》指出,2001年香港创意产业增加值已占香港GDP的3.8%,为461.01亿港元,其中32.1%为内容生产业,26.8%为生产输入业,41%为再生产及分销业。虽然相比1996年的476.65亿港元已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香港遭受亚洲金融风暴后,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创意产业中也有一些产业一直在增长,如1996年至2001年间,媒体业年增长为10.7%,娱乐业年增长4.2%,报纸印刷与出版的年增长率为2.4%;而且在创意产业总体经济规模有所下降的情形下,从业人员数同期却有所增加,1996年至2001年间创意产业的就业人数年增长1.8%,高于总就业人数0.8%的年增长率,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由1996年的5%上升为5.3%。
三、城市文化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明显
文化无论作为一个经济产业部门,还是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都有责任维护和促进它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产业,政府有责任营造一个适宜产业发展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作为公益事业,政府有责任投入社会资源促进它的发展,保证每个国民享有文化发展的成果。因此无论在市场经济国家或非市场经济国家,都有相应的文化管理机构,其中多数以公益事业管理为基本架构。 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代表的纽约市,除了有作为公益事业中文化艺术主管机构的文化事务部和社区发展主管机构公园与娱乐休闲部,还有作为经济产业政府扶持部门的电影戏剧与广播市长办公室。这三个机构分别隶属于三个副市长分管,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事务部既是文化艺术的创导者、资金提供者,又是高质量文化计划的支持者。它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非营利文化机构、公益性科学与人文机构,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和遗迹保护以及居住在纽约市五大行政区的各层次创作艺术家和硕士研究生。纽约市的电影戏剧与广播市长办公室主要功能是帮助从事影视戏剧领域的公共、私人组织和个人,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提供影响该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管理事物方面的协调;提高纽约市作为国际产业中心的声誉。纽约市依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行的文化机构共有34家,主要是各种博物馆、图书馆、世界著名的剧院和文化中心,以及动植物园等。纽约市政府的文化投入,据政府公布的财政预算,2003年大约为6.1亿美元,其中文化事务部1.22亿美元、公园和休闲部2.59亿美元,此外列入纽约市政府财政预算中的图书馆(包括研究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和皇后区公共图书馆四家)2003年的财政预算共有2.29亿美元,这三部分总计占纽约市政府2003年财政预算436亿美元的1.40%。政府的文化投入往往可以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据有关统计,1995年纽约市文化艺术方面的投入为9100万美元,产生的年税收为投入的2.43倍,达2.21亿美元。但由于近十几年美国政府一直采取消除赤字的财政政策,对于文化的投入有下降趋势,据有资料显示,1982年纽约市文化领域总收入中,政府拨款占28.9%,到1998年仅为11.1%,减少了62%。虽然如此,纽约市政府还不断推出各种政策促进文化发展,如对通过资格论证的艺术家给予工作场所和住房的资助、实施社区艺术开发计划、对从事新媒体产业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直接基金资助等等。 伦敦1999年经历过一次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和政府机构调整的变化,目前主管文化的文化战略委员会就是依据当时“大伦敦市政管理机构法令(the GLA Act 1999)”设立,主要负责规划、协调和发展各类文化机构,以及文化战略的制定、补充、执行和发展伦敦的文化合作组织和地区文化联盟等等。文化战略委员会成立后就开始着手制定了各类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政策,如参与了2003年2月《伦敦市长文化战略草案》的制定等等。通过统一政府部门,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和加强文化的支持力度。政府的文化投入是伦敦文化资金中的主要来源,其他的来源还有私营企业和基金会,以及彩票基金等等。通过发行文化特种彩票筹集资金是英国首创,显示了政府对促进文化发展的支持。伦敦文化机构大约每年收到来自公共和私人部门11.33亿英镑的资金支持,其中财政拨款46.1%,地方政府31.1%,彩票15.2%,赞助商5.3%,信托基金1.5%,欧盟0.2%,其它0.6%。为了能维护伦敦作为世界级文化城市的声誉,在保护现有世界著名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遗迹的同时,伦敦政府还大力兴建的新的文化设施,近几年的投资规模已达6亿英镑。此外,为了能更好的促进文化发展,伦敦政府在《市长文化战略草案》中提出了今后10年中将要采取的13条文化政策,如政府将更多的投资世界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吸引和创办更多的世界级文化盛会、建立文化的特色品牌、推动创意产业的投资和发展、通过文化加强社会的联系、发展文化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公共场所的文化潜力等等。 新加坡政府一直以管制严格、全面而著称,是东亚政府管制模式的典型代表,但是近年来新加坡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随着全球新经济的出现和放松管制潮流的兴起,新加坡政府的管制模式正在发生变革。在文化方面也开始由严格控制向放松管制方向发展。如2000年以前,新加坡报业和广播电视业分别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和新传媒集团控制,为了迎接全球媒体集团化、规模化和多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挑战,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6月通过政策允许两大媒体集团互相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同时进军互联网业务,新加坡媒体开始进入全面竞争的阶段。但是同时,政府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并没有放弃,2000年制定的新世纪文化发展战略《文艺复兴城市》就是一个政府在文化方面有所作为的心态表达。该战略提出政府将在五年内增拨五千万新元投资文化艺术的发展,构建文化“软件”的六大策略,推动新加坡迈向“文艺复兴”城市。从近三年实际运作分析,新加坡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支出远远超过了它原先的设想。2001年新加坡政府总支出280.5亿新元, 其中涉及文化方面的支出有:国家艺术委员会3200万新元、国家遗产局2900万新元、国家图书馆局9500万新元,共1.56亿新元,占政府总支出的0.556%。2002年文化方面的支出急剧增加到2.97亿新元,占当年政府支出的1.05%,增长了近91%。2003年政府在文化艺术方面投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将达到4.14亿新元,占总支出的1.38%。在《文化复兴城市》中提出的发展文化六大策略,如培养欣赏与从事文化艺术的庞大群体、培养主干艺术公司、肯定与培育本地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进军国际舞台、发展文化艺术的“文艺复兴”经济等,对新加坡文化的发展将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香港政府对文化的管理、扶持机制接近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主要管理和资助文化的公益事业部门,文化的经济产业方面由市场决定,政府只负责外部环境。其管理体制深受“分权”理念的影响,体现在文化方面表现为文化行政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是分别设置的,由香港文化委员会、艺术发展局、民政事务局下属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各行其职。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家决策咨询机构或委员会,从而使得决策更加民主、科学。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文化投资机制,推行“分类”管理、“收支分离”、“间接资助”的原则。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施双轨制文化发展投资战略,即政府与民间共同开拓,鼓励社会各界及外来资金投资文化建设。香港政府严格区分公益与非公益性文化,对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的支持额度十分可观,如2001年至2002年度,香港的文化艺术获政府拨款52.873亿元港币,约占政府总开支的百分之一强。据有关统计,香港人均艺术经费每年为125.4港元,这在国际开支统计中,排名第九。而对于香港文化设施的建设,政府采用公共与私人机构合作的方式,通过私人资金方案、合资企业、合伙公司、投资及特许经营等。此外,政府还积极倡导将文化设施的管理和服务外包给私人和私有企业。 四个世界级城市在文化发展目标、文化的经济促进功能、文化发展中的政府角色等方面各有特色,也各有千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城市必定也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之一。而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依赖于政府的大规模投入,尤其要发展那些经济效益较少但有着较大的社会效益和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质的文化艺术,但同时也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发挥文化经济化的作用。作为文化中心的城市,不仅承载着本土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必定要吸纳和融合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成为文化汇聚的中心。
作者:陈融斌、陈超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