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建筑为配合世博整体平移
1月11日拍摄的正在实施整体平移的上海浦东百年老洋房。
1月11日,工人在对上海浦东百年老洋房实施整体平移。
1月11日,一名工人在监控平移工程中千斤顶的工作状态。
1月11日,一名技术人员在监控楼房平移过程中各个部分的位移情况。
近日,为配合世博配套工程浦东滨江大道建设,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东方路的一栋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洋房开始实施整体平移。这栋老洋房为四层砖木结构建筑,建于1906年,原为江海北关验货场办公楼。在平移工程中,千斤顶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使整栋大楼“行走”30多米,整个工程将于2010年4月完工。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上海升级,以世博的名义
■编者按:继“无与伦比”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上海世博会在开幕前即创造了诸如“参展国家及国际组织最多,园区面积最大”等多项世博历史之最。如今,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已经触手可及。
本报将从本期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解读世博”,观察世博之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细微变化,深度解读世博会赋予中国的意义等,敬请期待。
2000年,美国没有参加德国汉诺威世博会;2010年,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却“下决心不让美国成为唯一缺席上海世博会的国家”。美国馆负责人说:“因为这是在中国。”
同样,上海世博会,对中国与上海也具有独特意义。特别是承办者上海,视之为城市升级、经济转型、观念革新的契机。因此,在上海的一些核心研究者看来,世博会能够创造多少经济效益已经不是首要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提升软实力”。
对上海来说,世博会是借国家的力量实现城市升级的难得契机。 (IC/图)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 (IC/图)
上海世博会的芬兰馆 (IC/图)
“因为这是在中国”
参加上海世博会,对美国而言,也许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量,而对其它许多国家,则是基于和中国的经贸考量。
一年前,美国是否最终会参加上海世博会,曾一度成为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彼时,金融危机的影响,让美国政府的筹款一度受阻。但当被问及美国是否会出现在上海时,美国馆的负责人Alen女士哈哈一笑,“一定会来,因为这是在中国,而不是什么其他的国家。”她反复强调“中国,哇哦,是中国”。
美国的法律禁止政府用公共财政参加世博会,所以该国没有参加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其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的表现也很不起眼。
一年后,尽管6100万美元的预算费用中仍有800万赞助“尚未得到保障”,但占地6000平米的美国馆已经顺利进入布展阶段,并将于今年5月1日按时开馆。近几个月来,中美关系受到对台军售、谷歌和达赖喇嘛等一连串事件的冲击而渐趋紧张,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希望美国馆“成为中美关系上的一个亮点”。
美联社最新的评论说:世博会提供了一个开展文化外交的机会,美国希望通过世博会减少中方对它的不信任。
与美国更多打的是政治算盘相比,许多国家决定参加上海世博会更多的则是基于和中国的经贸考量。
上海世博会芬兰参展组委会副总代表傅明睿先生坦言,如果换作其他国家的城市举办世博会,芬兰政府或许会重新评估参展的必要性,“但这是在中国,我们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芬兰的经贸版图中,欧美等其他市场已趋饱和,而中芬之间的双边经贸额已连续两年超过了100亿美元,“我们要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芬兰和芬兰企业”。芬兰总理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了解到上海世博园区的总体规划时,甚至一度担心,芬兰馆1400万欧元的投入是不是太过小气了。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世博会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说。2001年申博时,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参展过程中不掉队,中方承诺提供1亿美元的参展援助计划。中国申博成功后的7年多时间内,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数量从89个增加至156个,新成员中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元素为世博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周汉民说。
3月2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继全国两会后再次重申,上海世博会将是今年中国外交的重点之一。展会期间,将有近百位外国政要莅临上海,这亦是中国继奥运之后的又一次“外交盛会”。
借世博升级
“上海把十年甚至二十年内的基础设施投资,一下子用完了”
在上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骏教授看来,与那些宏大的寓意相比,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出发点或许更为务实,“借世博的机会,把卢湾和浦东的南部沿江这两个发展薄弱区域改造升级,因为这是上海市区内的两块短板。”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将园区建在市中心。占地面积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横跨南黄浦江东西两岸,这里曾坐落着包括江南造船厂、上海钢铁三厂在内的一大批历史悠久的工业企业。但多年后,这里却逐渐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软肋。
2009年4月29日,中央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定调。而被传统工业盘踞的黄浦江南面的滨江沿线正是这一产业升级的关键。
与奥运会由城市主办不同,世博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上海市承办,“对上海来说,世博会是借国家的力量实现这一升级的难得契机。”2008年,仅仅浦东新区就实施了总长96公里的25项与世博配套的道路建设,总投资超过347亿元。
上海这10年来,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高歌猛进。叉车、吊车、推土机、压路机在城市的各处运转。上海,这座中国人口最多、城区人口最稠密的特大城市,仿佛成了展示工程机械的T型台。
作为上海世博会主要场馆的所在地,浦东新区在2009年年度,实现了由一季度经济增长3.3%到全年经济增长10.5%的“V”形增长曲线,世博工程显然是其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据统计,自2004年至今,世博会平均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
“上海把十年甚至二十年内的基础设施投资,一下子用完了。”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上海市政府商业决策咨询专家陈信康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世博会前上海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可达到767公里;中心城区快速路达到145公里;中心城与黄浦江形成4座大桥和12条隧道的越江道路体系,世博园区周边38条配套道路全部建成、路网容量较两年前增长30%。
上海的13条地铁,总长度已超过420公里。上海因此成为继纽约、伦敦后世界上第三个地铁里程超过400公里的城市,“世博会使上海提前20年完成了交通现代化”。
2010年3月16日,耗资超过115亿元的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正式启用。至此,虹桥、浦东两个机场总计超过70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使得上海机场一跃成为世界级枢纽机场。
公路、轨道、航空三大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上海的“世博效应”显而易见。
“经济太不重要了”
“上海需要一次世博会来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主要是软实力”
与两年前的奥运会一样,上海世博会的投入与产出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那些配套于世博,而又将长久发挥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注定是一笔基于“世博效应”的城市财富。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宣布,上海世博园区的总投入为286亿元,其中包括180亿园区建设和106亿园区运营费用。他还承诺,这两本账会请最有公信力的审计单位审计后,向社会公布。
上海世博经济研究院依据北京奥运会的“产出影响”计算模型,估算出上海世博会的“产出影响”将达到近800亿元。
而这个数字,在此项研究的负责人陈信康看来,一点都不重要,“经济账见仁见智,甚至拍脑袋就算上去了。”在这个专门研究世博经济的专家眼里,经济并不是世博意义中的主旨概念,“经济太不重要了”。
“世博会对上海和中国来说,都是一次形象广告。”陈信康说,“上海需要一次世博会来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主要是软实力。”2008年,陈信康在受上海市政府委托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上海的软实力只相当于纽约的60%不到。“上海在政府效率、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陈信康所提及的软实力其实与周汉民所表述的“精神财富”异曲同工,后者认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能够提高中国的国际观,使国民在言行举止中意识到“中国在世界上负有特殊责任”。
世博会之后,陈信康教授还将沿用之前的模型,再次比较上海和其他国际大都市之间的软实力指标,以判断经历了“世博效应”洗礼后的上海在软实力方面的提升幅度。
世博会需要启蒙
“部分公众把世博会看成了放大的广交会,或是迪士尼”
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曾说:“广交会”是战术性的,管1年;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
然而,很多人迄今对世博会知之甚少。很多企业则将其视为攫取财富的机会。“部分公众把世博会看成了放大的广交会,或是迪士尼。”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
他曾在全国各地做过多次关于世博会的巡讲,他发现,即便是一些地方官员,“也只是把世博会当成了招商引资的平台”。这位身兼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的知名学者呼吁:当务之急,世博会需要启蒙。
尽管世博会是国家主办,奥运会是城市主办,但直到200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9常委分别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在此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展览,筹办上海世博会的政治氛围才显得空前浓烈。总书记胡锦涛“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办好世博之语,遂提振了上海官方及民间的士气。
胡锦涛在2010年初考察上海世博局期间,更是罕见地在沪驻足了4天,“六个确保”的讲话,随后成为世博冲刺阶段的总动员指引。
上海的“世博时间”逐渐加速过渡到中国的“世博之年”。
顾骏说:“德国有一次世博会(汉诺威)的地方馆,每个州出一个对世界有影响的宗教思想家,边上是他们的语录,让普通人去看,能欣赏吗?它需要眼界、品位,要有文化储备。”
对曾经参与过汉诺威世博会的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先生而言,展会上对他最具吸引力的是清洁能源技术,“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最新技术成果的平台,上海应该虚心学习,推动城市的技术进步及产业转型。”
各个国家在世博会上展现的都是该国最先进的创意和智慧,“而这恰恰是上海世博会之于东道主中国而言的尴尬所在。”顾骏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和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还有一定差距,从对世博会主题的理解就可以看到这种端倪。”
此次世博会的主题为“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中文的翻译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在很多国家,则将其直译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这种将城市和美好生活直接联系起来的逻辑,在中国是说得通的,因为中国的资源,包括医疗、教育、就业等等,都集中于城市,在中国,确实是城市里的生活比较美好。但对于很多发达国家,人们更多地是在反思城市化带来的弊端。”
“后世博”
“世博会是上海难得的机会,不能说过了就过了,必须要将效益最大化”
世博会之于上海究竟意味着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给出了中肯的解读:这是学习其他城市先进经验的契机。对绝大多数没有走出过国门的国人来说,世博会无疑是一次和全世界最高最新成果的人类艺术、科技的近距离接触。
而令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担忧的是,“上海世博会后,世博建筑会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城市中。如果是这样,人们就是误读了世博。”作为上海世博园区景观项目的主要设计师,他认为,上海世博会既不是向世界炫耀中国国力的强盛,也不是要张扬建筑的华丽,而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对待环保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改善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并告诉人们应以何种方式对待环境,对待生活。
在世博会还没开幕的时候,讨论“世博遗产”的话题,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这已经成为上海主政者所思考的问题。
2010年3月23日,作为上海市政府商业决策咨询专家的陈信康教授收到了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将参加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出席的讨论会,其主题就是“后世博”。
“世博会是上海难得的机会,不能说过了就过了,必须要将效益最大化,不仅是经济效益,而是整个社会的各方面的效益。”
而这就是陈接下来所要研究的课题,“能不能借世博的机会,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把世博会运营过程中的一些临时性做法变成经验,在今后推广?否则,一切的意义都只是临时的。”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