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发展 >

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首都计划》

时间:2010-04-06 13:4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时代从此开启。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描绘的“现代化”、“工业化”蓝图令人憧憬。虽然孙中山没有给出建设南京的具体步骤,但先行者的思想往往在后人身上延续。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9年,由孙中山之子孙科牵头制订的《首都计划》公布。从1927到1937年,十年期间,南京大兴土木,进行城市建设。这部80年前,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书,以其现代化的城市设计理念,为今天的南京城打下了“大都市”的框架。

    80年前的城市规划书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这样评价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南京出版社编审卢海鸣说,《首都计划》虽然与孙中山没有直接联系,但他对南京的看法,影响着这部城市规划。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规划南京的发展,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首都建设委员会,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为顾问,清华留美归国学生吕彦直为墨菲助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29年12月,《首都计划》公布。规划的内容共有28项,主要包括人口预测、首都界线、建筑形式、道路系统规划、浦口计划等。
    现在来,这部《首都计划》的局限性是明显的,较之今时城市规划必先将产业扩展置于要义,它之于产业的构想以及城市变迁的预见还微薄而局促,但有关城市之史地概略、空间布局、道路系统、公园安置诸方面的用心深微还是令人感叹的,可说是一部有情有心的规划。
有些地方的设计别有一番思想的情趣与创意。譬如要在旧城墙上修城垣大道,“若在城垣上驾车游玩,则全城景物及附近乡落之风景,与夫紫金山、扬子江之山色波光,均将一一涌现于目前。”作家叶兆言认为,这份80年前的城市规划书,改变了当时南京破烂不堪的外貌,“不仅立刻让南京受惠,而且吃足了老本。”

    紫金山南麓拟建“中央政治区”
    南京市规划局编研室的墙壁上挂着两张地图,一张是南京主城区地图,一张是南京市地图。“《首都计划》作为南京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开创性意义巨大。从实施看,《首都计划》还是以明代老城墙做底子,在其范围内做文章。解放以后,南京进行过3次整体规划,分别是1984年、1992年、2001年,最近正在修编第四版。我们现在的规划是‘保老城,建新城’,主旨还是想拉开框架,向外发展。”南京市规划局编研室刘正平总工程师介绍说,向外拓展也曾是《首都计划》的“设想”。
    《首都计划》曾设想将紫金山南麓选作“中央政治区”,将明故宫一带规划为商业区。选择新址,有鼎新革故之意,但这个设想最后没能实现。刘正平分析,1928年,中央大道开始动工,到1929年6月1日前初步完工,这条当时南京最宽的马路将南京城的格局基本拉开了。有了路就好盖房子,很多政府机关就沿着路两旁盖房子。国民政府外交部、司法院与司法行政部、中央通讯社、财政部、励志社等等就依次排开。“当时的紫金山南麓,基本是一片荒地,需要花大笔资金去整治,在那选新址建‘中央政治区的想法就放弃了。”

    大兴土木的“黄金十年”
    《首都计划》正式公布以来,南京兴起了持续十年的建设高潮。当时的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处长林逸民在呈文中写道:“此次设计不仅关系首都一地,且为国内各市进行设计之倡”,“全部计划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
    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在南京被广泛采用,传统的木架建筑退出舞台。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聚集南京,并在这里大显身手。
    “中山大道两旁的建筑是民国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南京出版社编审卢海鸣说,南京重要的民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折中主义建筑,如墨菲设计的金陵女子大学教学楼;第二类是西方古典式建筑,如中央大学的大礼堂;第三类是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首都计划》中明确规定“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当时,大批政府办公大楼都遵循着这种风格,如励志社、行政院、考试院、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等。卢海鸣介绍说:“这些大屋顶的传统宫殿式建筑,费时费钱,民间有种形象的说法叫‘穿西装戴瓜皮帽’。”
    随后的民国建筑风格作了一些调整,比如出现在1932年前后的新民族形式建筑,兼顾现代功能和技术,又带有民族风格,其代表为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到了4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席卷全球,典型出现在一些使馆建筑中。

    建设延续着孙中山现代化思想
    “首都建设委员会1928年成立,负责人是孙中山之子孙科。孙科早年留学过美国。他牵头完成的《首都计划》,是一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民国史专家郭必强,是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他认为,《首都计划》的现代化建设理念,就是对孙中山先生思想的一种延续。
    孙中山评价南京“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孙科对南京的看法也延续着父亲的观点。在《首都计划》的序中,孙科指出:“首都于一国,故不唯发号施令之中枢,实亦文化精华之所荟萃”。
    “这些观点,都渗透在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之中。比如,它对一个城市进行了现代化的功能分区。”郭必强介绍,《首都计划》指点出一片总面积达855平方公里的首都模样,预测百年人口将达到200万。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建设为规模宏伟的“中央政治区”;鼓楼傅厚岗一带,是呈放射状分布的行政区建筑;下关码头地区,遍布连绵的货仓及工业区;首都的文化区,则选址在如今的五台山体育馆一带。
    刘正平介绍,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该规划的不少内容未能全部实施。但现代南京的城市格局、功能分区、一批公共建筑等都是由这一规划奠定的,今天南京中山路的林荫大道,鼓楼、新街口的环岛式街心广场,都是在那时形成的。
    “南京城市的主要道路格局,大致是在那个时期确立的。作为城市主干道的中山路,仍是今天南京道路的骨架。”在刘正平的算法里,《首都计划》实施了30%—40%。这些实施的部分,奠定了今天南京城的民国特色。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