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为何需要一种“文化传承”的视野?在本土文化传承的视野下,广东各地新型城镇化特色之路,应该如何走?
2014年,全新的中国城镇故事开始书写。今年正式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今后中国将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特色路径。
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的西樵山,因其近年来“文化引领城市”的诸多探索,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5月16日,由南方日报社与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岭南文化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研讨会活动在西樵山举行。“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等4位海内外知名专家,以佛山市和南海区为样本,深度探讨了岭南文化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特色之路。 专家们认为,以岭南文化为主题引领,建设特色城镇;并迎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潮流,聚集形成新经济动力,可由此探索出“产城人融合,留得住岭南乡愁”的广东特色路径。 文化引领 在城市升级中传承岭南文化 目前,佛山以“产城人融合”为核心,吹响了探路新型城镇化的号角。而西樵山所在的南海西部片区,更是明确提出以“文化引领城市”为思路,期待走出一条以“文化主题引领、产业驱动、产城人融合”为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以南海“官山人家”项目的规划建设为例,介绍了地域文化对于城镇化路径探索的重要意义。 按照规划,建成后的官山人家将以水为脉,以路为网,形成岭南传统街巷“梳式布局”的肌理,总体重现岭南水乡村落“桥—树—市—埠”的风格。 相比于珠三角上一轮城镇化中的“工业造城”开发模式,这是一次新的探索。 自2010年南海实行“文化引领”战略以来,包括官山人家在内,听音湖、樵山文化中心、岭南文化苑、三湖书院、岭南水乡水上旅游观光试验段、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国艺影视城、南海博物馆等许多重点文旅项目在西樵山脚布局,形成了一条“佛山文旅街”。 这条街一砖一瓦都是典型的岭南风,水乡、古村、书院等各种岭南文化元素集聚。实际上,“佛山文旅街”在岭南文化建筑语言上的追求,只是南海在城市建设中期待“复兴”岭南文化缩影。 尤其在南海西部片区,城建规划已经“升级”到第三个层面:从最初只考虑环境、绿化,到亮化、净化,再到如今追求文化、艺术品位。同时,该区自规划编制开始,就引入文化因子。南海的具体做法是,出台一整套文化介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机制,所有公共服务项目都要进行文化评估。 在王世福看来,理解新型城镇化一词中的“新”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基于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自主发展,打造能凝聚市民的认同感、自豪感与归宿感的家园城市。 “这是一次岭南文化的‘回归’,整个西樵山脚下愈发彰显了‘最岭南’的气质。”他说,“南海以文化为主题引领城市功能集聚,代表了对新型城镇化的一次新思考和新探索。” 动力思辨 转型新经济,塑造产业新动力 岭南文化可为珠三角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特色与个性,但其核心驱动力始终是现代产业。 中山大学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袁奇峰认为,人口红利和极低的地价,造就了改革开放前30年低成本的工业化。在如今高成本的城镇化面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形成的新经济,包括科技产业和创新工业,则是新一轮城镇化的驱动力。 实际上,目前南海西部片区中的三镇,即西樵、丹灶、九江,在以新技术优化五金、陶瓷、纺织、物流等传统产业同时,还接连引进了新能源汽车、培育电子商务及引入联动U谷产业园区等新经济元素。 本月14日,丹灶联东U谷在佛山南海国际企业港项目启动,预计招商完成后,丹灶将新增约500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能源环保、新材料等高优质科技型企业。 在联东U谷签约的前半个月,全球最大无纺布生产企业PGI落子九江,它将与本土的无纺布生产企业必得福一起,打造中国镇级医用无纺布第一大生产基地。与此同时,依托九江强大的家具及相关行业制造能力,“林氏木业”、“凯仕乐”等一批电商“隐形冠军”崛起。 而在西樵,传统纺织产业正在“嫁接”电商,寻找新的产业业态;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住友商会、香港太古糖业和韩国大韩制糖合作投资的精制糖项目签约落户。 梳理西樵山脚下的产业发展路径发现,从原先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2000年后综合性工业园兴起,至2008年前后转型为专业性工业园区,再到以联东U谷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园的引入,不断升级的现代产业园区,正在南海西部形成新的集群经济竞争力。 在迎合新经济潮流的过程中,文旅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借文旅产业为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带来人流增量、聚集优质市场要素,是南海西部的目标所在。 对此,袁奇峰也建议,南海西部基于本身现有的生态农业基础,可探索“一三联动”,即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发展新型的乡村休闲度假产业。 留住乡愁 以文化认同为基点,走向更大市场 与会专家也认为,佛山和南海在产业发展和城市运营中传承和绽放岭南文化,这种城镇化新模式对省内其他城市有借鉴意义。 作为“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十分推崇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现代城市规划运营中。在他看来,岭南文化早已辐射到东南亚等更大的区域,这种认同感就是基于传承岭南文化带来的“乡愁”。 “乡愁这个理念提得很好。每次一到广东、福建,我就感觉特别亲切。”在刘太格看来,城镇化不仅要重视城市的实体建设,更要注重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记忆的存留和文化历史的延续。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了新型城镇化的愿景。今年正式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文化传承”则被列为构成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的一个战略性要素。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说,“文化引领城市”的南海做法,与此相互呼应。早在2010年,南海就推出了“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产业行动计划并提出,探索以文化引领产业、城市、环境、社会共生共融的新路。接着,“文化引领”思路升级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步打造东部“潮涌灯湖”都市文化高地、西部“文翰樵山”岭南文化高地和中部“动感狮城”产业文化高地等三张区域文化名片,进行同城异质差异化发展。 其中,岭南文化要素最为集中的南海西部片区提出打造“岭南文旅第一极”,并获颁“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而在今年开年,南海西部深化其规划定位为“佛山文旅绿芯”。 在南海区委常委、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俞进看来,南海三年来在尊重、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和岭南文化特色过程中,留住了乡愁。未来三年,则要精雕细刻,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探索新型田园式的城镇化。 如今,南海西部正在以“一芯两脉”逐步融入周边大区域。对内,整合西樵、丹灶、九江三镇资源;对外,联动禅城、高明乃至广州,积极融入佛山“强中心”和广佛大格局。 此外,西樵山和南海还将目光延伸至广阔的市场:以武广、厦深高铁为轴线,向湖南、湖北等更为广阔的腹地进发;同时南下香港、东南亚,以岭南文化认同感为基点,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 新型城镇化如何“新”? 珠三角“城镇化曲线” 与“新型”之道 焦点?? 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到底如何“新”?如何通过传承本土文化,让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融为一体,建设真正的家园城市?依赖房地产开发的“资本的二次循环”之路,如何及早转向指向创新的“资本的三次循环”? 在5月16日“岭南文化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主题研讨会上,“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等专家坐而论道,共同为珠三角地区、为佛山、南海的城镇化发展出谋划策。 探索“独型”,扬弃“旧型”“错型” “究竟何谓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之‘新’,又体现在何处?”当天研讨会一开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就抛出这一核心问题,并表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走“独型”城镇化的路子,以及对“旧型+错型”城镇化的扬弃。 其中,“独型”城镇化以独特的自主发展为特征,是最有价值的思考路径,譬如京、沪、穗、渝等地区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即城镇化的1.0版,以生产为导向,是硬件的增量;而“新型”城镇化应是升级版,以内涵提升为导向,既要保持相当速度的增长,但又须加大克服问题的力度;“错型”城镇化,则是次有价值的城镇化路径,需要对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的错误做出精确认识,但这并不容易。 “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发育仍然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珠江三角洲地区尤为明显。”王世福说,譬如珠三角本地农村社会的血缘关系与集体土地制度强化了血缘城市化的结果,然而外来人口却主要依赖于“乡缘”和“业缘”关系,没有形成对城市这个“家园”的普遍认可。 在王世福看来,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是建设家园城市,以此凝聚市民的共同认同感、自豪感与归宿感。 及早转向“资本第三次循环” 曾多次参与南海城市规划的中山大学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袁奇峰在研讨会上指出,根据美国著名学者戴维·哈维的资本三次循环理论,在当代发达国家资本转移和空间修复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资本循环:资本的初级循环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第二级循环用于建成环境,包括房地产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而第三次循环则用于投资科学技术以及教育、卫生福利等社会公共事业。 袁奇峰认为,中国原先低成本的城市化主要依赖两个模式,即农民工制度和极低的工业地价,这也是中国制造横行全球的基础,是资本的初级循环。然而,低成本工业化带来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等多重矛盾,使得其已无法支撑新型城镇化。 至于资本的第二次循环,根据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城市化曲线”理论,世界范围来看,当一个国家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超过30%,城市化进程出于加速阶段;超过60%时,城市化进程处于稳定阶段。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接近55%,这意味着,以房地产投资等为特征的资本第二级循环,也将出现拐点。 “对于珠三角这样的制造业基地,必须摆脱转入依赖房地产开发的‘资本的二次循环’之路,及早布局指向创新的‘资本的三次循环’战略。”袁奇峰说。 从传统到现代是“连续的演化” 本次研讨活动,是“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两年内第二次正式到访南海。 此次的研讨会上,刘太格演讲的主题便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岭南文化价值”。在他看来,传统文化随时代延续传承,连续演化,并无古今之分,传统和现代应是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也就是传统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历史演化的新进程。 “广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得考虑岭南特色。”刘太格认为,诸如地理气候特色、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各时代规划与建筑需要和条件等,都可进入新型城镇化的视野。 在刘太格看来,老城市人少地多、建筑密度小,城市慢性有机发展,只需尊重“老天爷”的指示。而现代城市人多地少、建筑密度高,城市快速地机械式膨胀,新城市的发展既需要尊重“老天爷”的指示和前任的智慧,又需要新技术新理念,而这恰恰是现代城镇发展的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新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又有哪些?对此,刘太格分析说,要先保护山水湿地、历史文化、城市记忆,在保护区外建新城市,道路纹理、开发强度、地理特色匹配度等都应纳入考量中,而另一个关键则是,应保护民族自尊心,打造世界级名城。 城镇化转型“南海探索”—— 从单一工业经济 到多元素融合集群 ■纵深 产业是城镇化的驱动力。城镇形态转型的背后,往往是一次深刻的集群经济转型。 以制造业及专业镇起家,是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区域的共同历史。这其中,因专业镇经济闻名天下的佛山,尤为典型。 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专业镇经济如何转型?适应新一轮城镇化进程的集群经济,应该呈现出怎样的形态?近年来,西樵山下的南海区从单一工业经济走向文化、生态、科技、环保多元素融合集群的探索,期待贡献其中一种答案。 从工业生产到创新驱动 工业起家并衍生出“专业镇”模式,是过去数十年,包括佛山在内的整个珠三角区域共同的历史。以南海丹灶镇为例,上世纪80年代,“洗脚上田”的农民,将时间与资本全部投入小五金行业的生产中,攫取了第一桶金。此后的20多年间,五金产业在这个西部小镇的各个角落茁壮成长,成就了丹灶“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的荣誉。 大致相同的时间段内,同为南海西部三镇之一的九江,沿着乐从、龙江一路延伸过来的家具制造产业,开始在各个村落“生根发芽”;西樵范围内,以化纤织造为主的民营纺织厂迅猛发展,据资料记载,仅在民乐就有400多家个体纺织厂,60%-70%的家庭都从事纺织行业,成就了西樵“中国纺织名镇”的产业地位。 然而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数量后,商品过剩开始出现,资本用于工业生产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为了不让资本闲置,企业家们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不动产投资,成为新趋势。 中山大学教授袁奇峰认为,依据“三次资本循环”理论,资本的初级循环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第二级循环用于建成环境,包括房地产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而第三次循环则用于投资科学技术以及教育、卫生福利等社会公共事业。 “虽然南海西部三镇通过文旅产业和环境保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但与中心城区相比,房地产开发的竞争力还是相对较弱。”他认为,南海西部更为核心的产业驱动力,在于现有二产的科技创新,与一三联动的新产业培育,以此及早转向“第三次循环”。 文化、生态、环保、科技多元素融合 “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人力成本(农民工)和极低的工业地价。当这两个优势逐渐减弱,制造业必然要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即设计导向和品牌导向。”与会专家说,在这方面,南海西部三镇的沿西江产业带很有潜力。 事实上,早在2008年前后,以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业态就已陆续在西部三镇萌芽。2007年,如今淘宝全网家具类目NO.1的林氏木业、京东商城按摩器具类销量冠军凯仕乐两大电商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成立;2008年,丹灶开始将目光瞄准科技力量专精的日本中小企业,成立专门的园区进行招商。 进入2010年后,伴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呈现出的个性化与分散化特征,西部三镇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科技元素加速聚集: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基地落户丹灶;全球最大无纺布生产企业PGI落子九江。相差无几的时间内,全国园区开发运营企业“老大”联东U谷落户丹灶,西樵传统纺织产业“嫁接”电商,等等。另一方面,近两年来,南海西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兴建一批包括官山人家、听音湖、国艺影视城在内的文旅项目,试图复兴当地悠久的岭南文化。
一次文化、生态与科技、环保等多元素融合的深刻转型,正在西樵山下进行。在多个与会专家看来,这种多元聚合的新集群模式,或能更好地驱动佛山和南海的新型城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