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长江经济带的观察与思考
从长江溯江而上,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黔中、滇中等5个“块头”不一的城市群,次第分布于长江流域,成为全国经济版图上独特的风景。 长江流域城市群,尽管融合发展有早有迟,合作层次有深有浅,协同效应有大有小,但都在循序渐进地向着要素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主体共赢的目标迈进。 初夏,湖南日报“奔向长江”采访组,辗转数千公里,走进长三角、拥抱中三角,深入成渝经济区,且行且思,触摸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脉动。 中国已进入城市群 引领城市化的时代 “没有城市群,就没有综合国力。”5月27日,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郁鸿胜,在接受湖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其判断,基于对当今全球城市群活力的深刻洞察。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域,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放眼美洲,以芝加哥、多伦多为核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托起一个登顶世界经济巅峰的区域。 环顾欧洲,依托从伦敦至利物浦为轴线的城市群,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之一;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使西欧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亚洲东海岸,靠着以东京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复苏和兴起,日本从战争废墟中崛起……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认为,城市群取代巨型城市,是城镇化的主要发展趋势。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逾50%,出现了“摊大饼”式的特大城市,不可避免会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管理成本升高等“城市病”。而发达国家以城市群来化解“城市病”的做法,值得借鉴。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更是断言,“中国已进入城市群引领城市化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跨区域城市群集体发力,经济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 事实上,分布于我国各地的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城市群,无一不活力充沛。长三角、长江中游以及成渝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引擎,相继进入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其发展前景尤为可期。 郁鸿胜介绍,城市群发展大致可分为布局合作、要素合作与制度合作3个递进阶段,“长三角是我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区域,已进入制度合作阶段;成渝城市群主要处于要素合作阶段;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尚处于布局合作的起步阶段。当然,城市群发展阶段也不完全呈线型,也有交叉的情况。” 一群城市“长”成一个城市群,不能一蹴而就 在长三角采访,出行快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一行5月31日下午5时还在上海采访,晚餐就坐到了南京的餐桌旁。“在长三角坐高铁最好不要打盹,一不留神就过去了。如南京到镇江就只一刻钟。”江苏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周晓平笑呵呵地提醒记者。 “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间的交通联通。”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区域合作处处长程建新介绍,长三角融合从交通联通起步,目前江浙沪之间已被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高铁联为一体。30个城市之间,仅高铁就有44条,占全国的17.5%。 “交通带动人流、物流,人流、物流带活产业,产业兴旺城市。”程建新介绍,一些企业总部在上海、南京、杭州,生产制造环节放在周边城镇;一些员工工作在中心城市,生活在周边城镇。没有发达的交通,可说寸步难行。 快捷便利的交通,拉近了城市距离。成渝之间,同样如此。记者从重庆北到成都东,乘坐动车只花了1小时56分。据悉,成渝客专今年10月通车后,两地间只需1小时。 长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也比较明显地体现在城市功能定位、产业互补上。据江苏省社科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柳介绍,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是长三角公认的“龙头”;南京、杭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长三角的“两翼”;其他中小城镇星罗棋布于其中。在市场力量支配与政府引导下,城市间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如上海,目标是打造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经济中心,而金融、航运同样是南京重点发展的产业。但南京的发展目标与内涵,完全不同于上海。金融,南京提出,加快发展金融枢纽经济,以差异化发展促进上海金融业不断向南京延伸和拓展,加快承接国际金融产业转移;如航运,南京提出,要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当好上海港的喂给港,打造长江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由于定位明确,长三角产业协同效应显著。上海与周边“小伙伴”共建了漕河泾盐城工业园、张江南通数字产业园、外高桥启东滨海产业园、嘉定工业区建湖工业园等30多家产业园。“‘飞地经济’的确是一种多赢发展模式,既突破了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又拉动了周边区域的产业提升。”陈柳评价。 产业间的融合在成渝间也是风生水起。“四川好玩,重庆好耍,贵州好爽”,今年川渝黔3省市旅游部门联合开展跨区域旅游系列营销活动,仅重庆市就针对四川市场投放了75条特色旅游线路产品。 成渝间产业合作不局限于旅游,相互投资也是如火如荼。近3年,川企入渝投资达3000多亿元,渝企入川投资近5000亿元,分别占两省市内资总额的16%和19%。 与要素合作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推动不同,长三角依靠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制度层面的合作,也渐入佳境。 据了解,长三角城市间已有3个层面的合作机制:沪苏浙3地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3地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制度。规划一体、环境同治、福利共享等深层次合作,稳步推进。 令人欣喜的是,不但城市群内部,长江流域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也迈向了更高层面。上海主动发起,将于今年9月23日在张江高科园举办首届长江沿岸园区产业对接会。目前已有60多座城市响应。程建新介绍,由上海方面负责邀请国际500强企业、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融资企业与之对接,现场‘配对’,“上海作为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自身也需要长江流域广大的腹地作支撑!” 共建中三角,湘鄂赣齐唱中部“好声音” 湖北黄梅小池镇与九江,一江之隔,经济发展却是天差地别。 九江空间受限,看中小池的腹地纵深;小池实力不够,艳羡九江的经济活力。于是,鄂赣两省瞄准共建中三角契机,跨江合作。 规划对接,基建配套,产业错位,市场一体……如今,跨省公交车——17路车穿梭两岸,小池提供九江70%以上的蔬菜,小池人去九江看病可享受当地的医保。 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尽管为时不长,但湘鄂赣3省间的企业合作、要素流动,其实已存在多年。武汉的半数地铁车辆产自南车株机公司;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湖南工程机械企业配套的800多家中小企业,1/3来自湖北、江西。在湖北投资经商办企业的湖南人已有20余万人。 近年,政府间“走动频繁”,谋划合作发展。 2012年2月,湘鄂赣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3年2月,3省省会城市在汉会商达成《武汉共识》;2014年2月,在长沙发布《长沙宣言》。 2014年6月、2015年4月,湖南党政代表团分赴鄂、赣考察,商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2015年4月、2014年9月,湖北、江西党政代表团分别来湘考察,共谋中部崛起。 湖南岳阳、湖北咸宁、江西九江联手打造“小三角”;湖南龙山与湖北来凤携手共建“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 近年,“中三角”也频频传出3省部门合作、产业对接的消息。 交通,打通3省高速公路断头路,建设跨省铁路,打通长江航道“中梗阻”。 旅游,湘鄂赣旅行社结盟。在刚刚闭幕的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上,长沙、武汉、南昌、合肥4市旅游部门,联合推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年卡。游客凭此卡可全年免费畅游4城市41个风景区。这41个景点门票如单独购买,要近2000元。 “中三角”教育资源共享,医保、社保互通,公积金购房互认等方面合作,也已进入议题之中。 “仅从规模上说,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世界第七大城市群毫不为过。”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环长株潭“3+5”城市群,还是武汉的“1+8”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都是人才富集、科技实力雄厚、经济发达、人文鼎盛的区域。只要各自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铆足劲加快发展;同时加强区域互补合作,中三角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成长为中国第四极,可梦想成真。 记者手记 从“竞争”走向“竞合” 长江中游城市群从“竞争”走向“竞合”,内涵深刻,远不只是一字之差。 思维得“新”。全球化时代,相互掣肘,谁也跑不快;相互协作,才能走得远。在发展中多提倡“好政策多推广、好思路多分享”的“桥牌”思维,避免互相拆台“看着上家、防着下家”的“麻将”思维。这一点,对湘鄂赣3省来说,不是一项选择,而是一种必须。 产业得“变”。京津冀中,有人把北京与河北的产业协调,形象地比喻为“潘长江攀着姚明跳舞”。中三角情况则不同,大家“高度”相当。湘鄂赣均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都需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如汽车产业,长沙是北汽福田、广汽、上海大众等在中部的重要生产基地,武汉拥有东风、神龙、通用等汽车生产企业,两地产业规模均已过千亿。南昌的江铃汽车产值也逼近千亿。如何形成产业梯度、产业差异,从而更好地实现产业互补,这是“竞合”的题中之义。 市场得“活”。半个月的走访,从政府官员到社科专家,从企业高管到市场摊主,大家强调得最多的是,城市群融合发展还得依靠市场的力量。目前中三角合作还不是市场主导型,实质上是学界倡导、政府推动。下一步,如何让资源、要素在市场间自由、充分地流动,这恰恰是中三角需要向长三角学习的。
城市群不是一块一块拼接出来的区域,从“竞争”走向“竞合”,才能一起“长大变强”成为生命共同体。(作者:欧阳金雨 孙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