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热点关注 >

成都用智慧造一座伟大的现代之城

时间:2014-11-24 08:2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曾茜

  “规划工作极其重要,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全局中居于先导地位、起着基础作用、具有特殊影响。”2011年底,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到成都工作后,将首站调研地就定在了成都规划馆。

  成都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对规划工作的期许:要把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服务民利摆在第一位;要效法先贤,坚持科学规划、长远规划,把成都未来的发展蓝图预演在沙盘上,把智慧的力量铸就在这座城市的宏伟事业中。

  以规划先行,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成都这座城市,又在开启一段新的伟大的历史航程。

  流连于这座城市,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都会留下不同的感触。

  也许,你喜欢她的人文。漫步其中,总能处处感到这个城市活的灵魂,从那些源于古蜀文明的历史源头,从锦里、宽窄巷子这样一些穿越时空的人文地标,从无处不在的火锅、变脸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中,渗透蔓延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的骨子里……

  一座城市的文明能流传至今,一定是因为城市从规划之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预留了文化设施的充足空间。保护、维护、更新、重建,都是为了保留下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留下让成都人看得见过去、想得到未来的城市生命脉络,并享受其中。

  一座城市的生态能够千年延续,也一定有城市规划从一开始的民生情怀,设计一个宜业、宜居、宜商的城市,归根结底都是要宜人。让来了的人不想离开,让留下的人世代都能享受生活在这块土地的福泽,并不断努力。

  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曾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

  的确,好的规划,可以让城市更美好,让梦想变可能,让人们更幸福。

  科学规划,大胆创新,以人为本,公平高效……规划所涉及的领域繁多如是,但从任意一篇成都正绘制的蓝图,都不难体会到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被我们无比在乎、也让我们极为关注的这些最根本的内容,这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根本,是民生之本,是幸福之本。

  A

  生态保护 全新理念贯穿规划始终

  当全国多数城市还处于思考和摸索期时,成都规划已经明确划定“三线”,即城镇开发边界、产业用地边界、生态保护边界。

  毫不夸张,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成都市目前各项工作的新常态。规划,更是不能例外。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关系国家、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地位,以生态保护为先导的全面转型升级,便成了摆在中国所有城市所有领域的历史性使命。这是中国在社会发展陷入桎梏后总结的历史教训,更是本着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作出的郑重承诺。

  以宜人享誉天下的成都,一直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也因此对生态保护向来重视。十八大后,成都更是秉承中央精神,将一直以来的工作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将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贯彻融入到成都所有规划工作的始终。

  当全国多数城市还处于思考和摸索期时,成都规划已经明确划定“三线”,即城镇开发边界、产业用地边界、生态保护边界,受到各界及其他城市的高度关注。

  这是一次勇敢的创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可以避免城市的无序膨胀;划定工业边界,既能保护工业生产的空间,保护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也能限制工业生产对其他用地的无序侵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两环(外环和在修的第二绕城)两侧各留500米生态保护区,可以避免中心城区、二圈层、三圈层城市呈摊大饼式地发展,以两山(龙泉山和龙门山)两网(水网和绿道网),把成都市区和乡村的生态系统有机串连,并在走廊之间形成以农业区为生态本底的六大片区作为自然隔断,可以用生态格局的建设,来巩固成都多中心、组团式、城镇化发展大格局。

  这些规划有的已经变成现实,锦城湖边跑步,白鹭湾湿地里游走……都已经成了成都人习惯也引以为傲的生活。科学规划,成都不止于设计,还推进规划立法,在省市两级人大全票通过的支持下,为保护生态区的顺利建设作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也不仅止于此,成都还以设立界标的有形载体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宣示生态用地的法律地位,并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告知,引入社会监督机制,把对生态的刚性保护,落实到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这些,无一不是创新,而创新,使图纸上的梦想更快更好地成为成都人津津乐道的现实。

  B

  全域规划标准 制度建设的成都创新

  为了使规划所必然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规范妥帖的考量,减少人为的失误,成都市率全国之先,出台了一个覆盖全域的规划标准。

  城市规划,涉及众多。大到一个特大中心城市的整体布局,小到一个村一个乡的五脏俱全,远要顾及数千年历史的文脉传承或数千年后的子孙基业,近至一个低洼棚户区众多市民最现实迫切的居住出行……

  为了使规划所必然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规范妥帖的考量,减少人为的失误,成都市率全国之先,出台了一个覆盖全域的规划标准。

  2014年,成都制定了覆盖全域的规划标准,即“成都市城市暨村庄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将成都市探索多年的规划管理方式,推向了更广领域。这对提高全域的规划统筹,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水平,都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也正是有了规范的标准指导,使得成都市各领域的转型升级,都从规划之始,便得到了顺利有序的统一推进。

  产业转型,是中国所有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应民意需求被成都市委市政府提上日程的“北改”,便是产业转型的代表之作。近年来,“北改”相关规划全面完成,优化铁路局、五块石等片区的规划方案,加快凤凰山高架、天龙大道、金凤凰大道的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有力推动“北改”片区业态的提档升级,积极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完成旧城区的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这些变化,每一个成都人都亲历其中。

  城市发展与人居的关系,也是很多城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失度的难题。成都在规划中的“标准化”,也为这个度提供了准确和严格的界定。为有效控制中心城区的规模,成都规定了两增一减的原则,即“公共设施只增不减,开敞空间只增不减,开发强度只减不增”,这对规划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继续保持、控制建设容量,提高和改善人居环境,意义重大。

  涵盖了“一个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八个卫星城,六个区域中心城,十个小城市,68个特色镇”的全市域规划标准,是符合成都实际、极具成都特色的规划标准,而标准的大部分指标,尤其是民生、绿地、配套,交通等指标,通通采取国家标准的上限或高于国家标准,力争向世界比较发达城市标准看齐。

  更重要的是,在跨度这么大的一个建设发展现实里尝试去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种类、多标准的规范化的规划技术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敢想敢做的勇气。

  依成都这几年的经验来看,从规划到项目推进的速度和效果来看,这种着眼全域的规划标准,确实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有明显提升,对标准统一及效率实现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对提升全市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C

  “双快”工程 交通先行战略的成都创新

  成都规划之于交通的理想,是要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公交城市,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全面构建多网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

  自成都确定五大兴市战略以来,2012年当年,成都便将“交通先行”战略贯穿于科学规划中,完成了全域快速路、二环路快速路、天府新区“三纵一横”的规划工作,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无缝衔接、高度通达、多网合一的全域交通体系规划。

  如今每天穿行于二环路高架桥之上的成都市民,一定都熟悉并深刻体会到了“双快”的概念。而这个民生最直接受益的概念,便是成都规划的创新之举。

  作为城市快速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二环路高架桥方案在反复充分论证中,特别提出“双快”概念。规划设计师们,不仅要借此解决困扰城市的机动车快速交通问题,还要依托快速路系统建立快速公交系统,解决更多市民公交出行的迫切需求。今天,越来越多的成都市民开始受益于“双快”的创新规划理念,更吸引了不少外来城市来成都取经学习。

  这样的创新是基于对促进民生的规划宗旨,不仅于此,元华路,红星路、光华大道等主要道路在建设时都提前预留了公交快速道,甚至三环路、成渝高速,在不久的将来都将秉承“双快”的理念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成都规划之于交通的理想,是要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公交城市,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全面构建多网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据介绍,正在不断建设中的大运量的地铁市域轨道交通,中运量的有轨电车、BRT快速交通系统,以及不断完善的基础常规公交系统,一个从规划始便搭建起的互通有机公交网络,正在将公交服务全域满覆盖的规划变成现实。

  目前,成都市公交分担率占机动交通的30%,但成都规划对此的要求,是力争在2020年达到50%,最终目标要达到60%以上,在实现市民舒适快捷出行的同时,更减少机动车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负担。实现这个目标很难,但敢于迎难而上,正是一个城市的规划工作者,对国家梦想和市民愿景的执着努力。

  D

  城市中轴线 功能齐全的成都风景

  成都城市中轴线,曾经只是围绕皇城展开。如今的中轴线建设,不仅连接中心城区、天府新区,更伸展向外,成为一个非常有成都特色的城市地标。

  2014年底,作为天府新区“三纵一横”骨干路网中最为重要的一条道路,投资110亿元打造的“城市中轴线”天府大道,将建成并直通眉山仁寿。从成都中心城区的天府广场,沿着双向八车道,宽阔笔直,视野开阔,最高限速80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将直通天府新区、直达眉山。

  有着2300年历史的成都城市中轴线,曾经只是围绕皇城展开,从天府广场到红照壁的小小一段;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时,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实现南北贯通。可如今的中轴线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不仅连接中心城区、天府新区,更伸展向外,成为一个非常有成都特色的城市地标。

  和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中轴线都不太一样,它们的城市中轴线及建筑物,都是以皇权为核心构成延伸。而成都的中轴线,不仅是城市的结构性要素,是交通的重要干线,更成为城市发展的轴线,承载了城市转型升级、丰富城市形象等诸多功能。

  目前,中轴线正在形成,而围绕中轴线铺展开去的产业规划、生态规划、人居规划……正沿着这一全新的地标,茁壮生长。

  E

  仿真排险 解决城市病的成都经验

  成都规划创新地提出排疏结合的方式,在完善管网系统排放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环城生态区的建设,达到蓄洪和治洪的作用,以综合治理城市内涝。

  近几年一遇极端天气,到很多城市中心“看海”“看湖”便广受诟病,严重的已经给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历史遗留下来的普遍城市病在各地爆发,地下管网建设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不受重视,正在酿成恶果。

  为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成都从2013年起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建成区排涝能力规划,并利用现代技术全面创新。

  理念上的改变是最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只重视排放,可几十年来逐步建成的城市管网系统,标准较低、技术手段简单,应对极端暴雨能力有限。在城市发展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仅靠提升管网的排放能力来应对当前的极端气候是不可能也不科学的。为此,成都规划创新地提出排疏结合的方式,在完善管网系统排放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环城生态区的建设,通过建筑项目里增设蓄水池等措施,达到蓄洪和治洪的作用,以综合治理城市内涝。

  理念创新,自然会带来方法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都市全面引进建立了中心城河道管网的模拟仿真系统,即不管在什么样的雨量下出现什么情况,都可以提前进行科学定量分析。依据这一仿真系统,成都市首次绘制了中心城建成区洪涝风险图,准确定位了53个易淹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方案,去年10个,今年10个,成都市正在逐步有序地推进所有易淹区治理规划的完成,以交付实施。

  今年,住建部主管的《中国给水排水》杂志就专章介绍了成都的相关经验。此后不久,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三个关于治理城市内涝的文件。成都,再次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成都商报记者 曾茜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