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家眼中,已经浮现出的沪苏浙皖作为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正在争取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经济的新中心。这或许还仅仅是一个蓝图。但“沪苏浙皖” 大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优点与长处,或许正是当下京津冀联动发展中所要汲取的经验与养分。 文|《小康•财智》记者范颖华 在江苏南通滨海园区管委会的官方网站上,近日张贴在该网站首页的一则名为“沪苏浙皖区域优化方案已上报”的新闻十分引人注目。 该条新闻称:一份有关“优化带动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的方案已上报有关决策部门。根据这一方案,在未来的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布局中,坚持“北进南优、西联东拓、中扩提”的布局原则,突出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空间结构。 南通滨海园区管委会官方网站上的这则新闻,特别提到了:该方案提及两项子方案,一是在现有的行政区划之下,提升南通的战略定位与行政级别,建设“江北上海”,并将通州湾新区提升为国家级新区,联动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两岸对称的超级中心,支撑这一超级经济区的发展;二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南通划入上海,形成“两江三岸一岛”的大上海(两江为黄浦江、长江,三岸为浦西、浦东、江北南通,一岛为崇明岛)。 一个地级市下属的新区管委会网站声称的“该方案已经上报有关决策部门”或许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想,但这则新闻所摘引的对象——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研究团队担纲的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白蓝皮书今年的主打观点:“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的确引发了诸多区域经济专家的共鸣与热议。 浮现出的“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 倪鹏飞是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一直担纲中国社科院皮书系列的品牌之一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撰写。相比他往年重点关注房地产等热点领域,今年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报告定位为“有着区域经济色彩的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这一主题。 之所以认为这一主题呼之欲出,在倪鹏飞看来,中国未来要实现可持续的竞争力的提升,要实现中国的崛起甚至实现中国梦,从区域、城市的角度来看需要建立一个超级的世界经济中心。一是应对全球竞争,带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支撑“两个百年”中国梦的目标;二是实现一个区域综合战略的转变。“我们认为中国的总体战略要有一个重大的改变,由大的T型战略改向小的T型战略。这个战略的总体内涵由四个战略组成:一是长江战略,即现在搞的长江经济带;二是沿海战略;三是海洋战略,过去只讲陆上,没有讲海洋;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这几个结合才是从区域和空间角度来说的战略的综合。” 倪鹏飞称,要很好地实现这个战略必须有一个重要的支点或者神经中枢,并必须做强做大这个神经中枢。这个神经中枢就是长三角地区或者说是大长三角地区。“事实上,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最好的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区域。它有自然、历史、文化的原因,特别是有市场自发的原因,不像京津冀地区,它已经有很好的基础。” 倪鹏飞告诉记者,他的团队用了最近半年的时间论证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他们发现沪苏浙皖作为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他表示,这里面有三个含义:一是范围从原来的小长三角和中长三角变成一个大长三角,包括了一市三省。二是人口总量和地域的面积甚至GDP的总量在世界上已经处在第一或者是领先的水平,三省一市人口达到2亿,面积34万平方公里,按照现在的GDP或者是购买力评价的话,GDP的总体规模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一个区域。 倪鹏飞认为,要建设世界超级经济中心,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沪苏浙皖长三角的一体化,提升它的功能定位,争取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经济的新中心。“如果把中国的经济未来比作神经网络系统的话,长三角地区应该是神经的中枢网络系统,从而实现长江、沿海、深海几大战略的互补、互通、互联、互动,从而支撑中国经济的腾飞。” 在放言出一个“世界超级经济中心”的观点后,倪鹏飞也坦承:沪苏浙皖经济区也有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有些缺陷是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共性的,比如:在我国最发达的三大城市群的内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中心与偏远城市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上海、北京、深圳是全国竞争力最强的甚至可持续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但是与它们相隔100公里、200公里甚至是500公里的这些区域的城市竞争力却大部分处于与前者相比极低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在富裕的腰上缠着贫困的圈”。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是:区域间缺乏互联互通。倪鹏飞的团队研究发现,尽管长江流域是我国东西横向发展最发达的区域,它也依然存在水平低、差距大的问题。上海可能是最好的、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但与它不远,安徽的几个城市,像滁州、宣城,甚至浙江的丽水,竞争力都处在一个相当落后的水平上。长江上游的城市更是处在最差、最低的水平,显然区域合作、互联互通做得不是很好。 再一点就是,梯度发展战略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倪鹏飞团队研究认为,东部升级缓慢使得我们梯度发展没有很好地实现。如果不采取区域梯度发展的战略,不仅难以实现重点突破,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区域之间因差距缩小带来的恶性竞争。现在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倪鹏飞认为,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专家所提出的T型发展战略,现在看无论是在执行上还是T型战略本身,都存在一些问题。“T型战略只有沿海,没有考虑到海洋,没有扩充到远海和深海。T型战略自身偏重于沿海的开发,忽视了长江沿岸的开发,沿海和长江只注意了重点的开发。区域之间的联动还不够。” 南通等江北城市“亢奋”的所在 北到陇海线,西到京九线,南到浙南山区,东到大海,倪鹏飞认为,这个一个庞大的空间布局区域已经实现了经济较高程度的一体化。因此,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今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中建议: 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空间结构,建议在江北的南通建成“江北上海”,形成两岸对称的超级中心,形成“两岸一岛”的大上海格局;在北三角的江苏苏中、苏北地区,既沿海又沿上海,构建新型的北三角。 “我们希望未来的南北长三角应该是对称的,当南通成为‘江北的上海’的时候,扬州是不是可以成为‘江北的苏州’,泰州建成‘江北的无锡’,连云港建成‘江北的宁波’,形成多对‘双子城’。”倪鹏飞称。同时,南三角地区也在提升。在西三角,形成以南京为中心的南京城市群和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这两个城市群可以融合,使西三角能够迅速崛起。 事实上,上述研究在大长三角区域的发展中已然有了充分说服力的现实支撑。在交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年以后长三角有了一系列跨江、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比如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这一系列大桥使得长三角能够打破这些江河湖海对于传统长三角“Z”字型结构的制约,使长三角能够向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纵深方向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结构逐步打开。特别是高铁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得长三角交通联系更加紧密。像沪通城际铁路、连盐城际铁路、甬台温城际铁路的建设与互通将一举打通长三角的沿海通道。 与上海隔江相望,但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的南通市,其现实发展中的尴尬或许正是其面对专家提出的“江北上海”规划方案上上下下都感到很“亢奋”的原因之所在。 而即将建成的崇启大桥(崇明岛至南通启东)也进一步使南通彻底改变南不通的格局,使自己真正能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 当然,倪鹏飞同时也认为,建设世界超级中心的基本模式,不是一个政府主导下的造城运动,也不是依靠政府大规模的投入和优惠政策,应该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开放模式。“这个趋势已经出现,政府承担战略决策、统筹规划、环境建设、管理服务职能,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吸引各方要素汇聚。” “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说法的提出,也受到了国内诸多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学者专家的共鸣与热捧。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陆勤毅认为,沪苏浙皖经济区概念也呼应了国家长江发展战略,长江发展战略是十八大以后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战略。在中国的水系当中,东西向的水系能够顺利通航的只有长江,长江甚至可以理解为中国沿海向内地拓展的重要的水运通道,但迄今为止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当长江能够在中国运输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绝不是现在这个状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认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面积有34万平方公里,大概是日本和德国的国土面积,恰恰在我们国家是积累最好、最厚重的地区。如果中国要成功,在这三省一市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个地区衰败,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令人非常担忧的问题。 他透露,从2005年11月到2008年,在建设部的主持下当时做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就是三省一市。中间的2007年5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江苏省座谈时提到了长三角两省一市,当时大家的理解因为安徽当时考虑在中部的概念,所以用了“两省一市”的概念,但是当时建设部领导在三省一市建设系统做城市群规划过程中,坚持认为三省一市是考虑长江三角洲非常的基本构架,如果再广泛扩展的话,包括江西的北部都要纳入进来。 张兵认为,倪鹏飞团队的研究此次能把安徽又拿进来非常有价值。因为安徽在农产品、能源、水资源、劳动力各个方面的资源,对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整体竞争力的促进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京津冀、珠三角、大长三角发展优劣比较 在京津冀、珠三角与大长三角三者协同发展的比较中,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认为,“沪苏浙皖” 大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优点与长处,或许正是当下京津冀联动发展中所要汲取的经验与养分。 京津冀区域中,北京的创新园是国际一流的,也是最可持续的,但是有一个缺陷就是产业化的缺乏,市场机制、市场动力相对不足,缺少产业平台、产业群体。这就是为什么转化慢的原因,很多北京的成果又到南方,到长三角,到广东转化为产品。 再看珠三角,广东的市场化因素是最好的,但它的创新远远不足,甚至在这三个地区是最差的。珠三角还有一个先天的不足就是,它的产业基础是两头在外的订单式经济,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而订单式经济原则上是不需要超前创新的,人家给你提出做什么东西你做就行了,你还要花多少万、多少亿搞创新吗?不太现实,因为你当前的任务就是满足把明年的订单给他。” 张颢瀚指出,为什么广东的创新不足,很重要的是订单经济,产业本身缺少创新的源动力。 而长三角地区,包括安徽,创新能力非常强。第一,创新园仅次于京津冀区域,排在第二位,高校院所比较多,我们看合肥创新园,现在科技大学都在这里。第二,产业基础是全国最好的,民族工业的体系在这里是稳定的、完整的、雄厚的、有活力的体系。第三,市场的动力和活力比广东弱,但是比北京强得多。 “因此,一个创新园如何把创新转化为产业,转化为经济实力,综合优势是最好的,但这种优势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培育,要经过几十年形成,甚至有历史因素,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就在这一带便是这个原因。” 张颢瀚说。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