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热点关注 >

杭州这座城,这些年是怎么变化的

时间:2014-06-15 08:1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余雯雯 梁津铭

  ●1958年:从“休疗养城市”到“北工南居”

  解放后,杭州首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是在1953年,那时候特地请来了以苏联专家穆欣为首的专家组为杭州编制总规,当时他们给杭州的定位是一座“休疗养城市”。

  经过几年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休疗养业不能支撑城市发展,那么多城市人口要生活,需要工业。于是,1957-1958年左右,杭州对之前的总体规划进行了一次修改调整,规划了不少产业发展用地,如半山钢铁工业区、石桥重型机械工业区、小河轻化工业区、望江门食品工业区等。汤海孺说,这一次调整,让杭州形成了“北工南居”的城市格局,让城市规模往外延伸。这个格局对杭州此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延续至今。

  ●1978年:重归风景旅游城市定位

  1978年,杭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新一轮的修编,“这次的规划修编,将城市性质重新修改为风景旅游城市,将风景区里的工厂外迁,环湖单位机构外迁,还湖于民,规划了朝晖等新居住区。”汤海孺说。

  这次总规修编后,杭州才正式拉开城市格局。比如,往东,四季青一带的蔬菜基地开始外迁发展居住;往北,有了朝晖、德胜、大关一带的居住区。上世纪80年代,市中心的中东河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两岸的房子拆迁后,很多市民都搬迁到了城西的翠苑和古荡一带,原来那一片农田也都演变成了居住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规划高速公路、铁路、空港时,都选在了东面,让钱江二桥同时承担公路、铁路功能,形成“东动西静”的交通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比如,直至今日杭城东部仍然保持着交通优势,而且由于火车东站枢纽的加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1年:市区猛增3068平方千米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杭州成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要开放、招商引资,需要设立开发区,于是想到了跨江、沿江发展。

  后来设立了两个开发区,一个是从早期的江南科学城转变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是从下沙轻化工业区的概念转化来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两个区块从一个理念,日益丰满变成了现今的模样。

  “跨江发展,说到底是杭州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及省会城市的地位决定的,但杭州城市发展过于迅速,导致城市发展空间不够大。”汤海孺说,为解决这个问题,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杭州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萧山、余杭撤市建区,形成3068平方千米的新市区。“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大背景下,杭州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修编。”汤海孺说,这次规划,标志着杭州城市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转变,形成了以钱塘江为轴心、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格局。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