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6日起,本报连续推出了“破解城市管理顽症”系列报道,11篇“新华调查”立体聚焦城市管理的一个个难题,并积极寻求破解之策。为更好地吸纳社会各界的真知灼见,本报昨天召开了“破解城市管理顽症座谈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以及热心读者纷纷到场献计献策。 大城管,呼唤高位协调机制 “城市管理中缺少协调。”座谈会上,很多人众口一词。 城市管理顽症,由来已久。无论是渣土车、三小车,还是工地扬尘、马路反复开挖,都不是以一个部门之力就能解决的。然而,“九龙治水”、多头管理,有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有一次,南京市升州路建康路道路施工,本来希望供电部门一起排线,减少马路反复开挖。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供电部门称条件不具备,所以没有一起施工,造成后来供电部门排线时再次开挖道路。谈到这个事例时,南京市城管局市政综合养护管理处处长任雪梅呼吁,在建设管理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联动。“一是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养护等方面加强联动,从源头上将各种隐患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在工程完工移交时加强联动,相互配合,将各自责任履行好;特别是重要环节比如强电、弱电等要服从建设的需要,按施工进度要求,合理安排工期,减少反复挖掘,让路于老百姓。” “城市管理离不开部门监管,而部门监管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各部门自扫门前雪,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南京市环保监察支队副支队长葛学勇举例说,比如一个工地的扬尘,有9个部门来管理,谁来考核?谁来监督他们履行职责?9个部门都在管,管的过程中标准又不一样,部门之间的监管缺少一种协调。尤其是十大工程板块的管理,有的委托市里,有的委托区里,只是管理委托,责任委托并没有到位。“如果部门之间协调好,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是事倍功半。” “难点、热点问题,说穿了还是政府部门管理不严、执法不到位、规划滞后、政府行为多。”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公众委员、南京电视台记者邓卫东说,渣土新政要求渣土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30码,人们却经常看到半夜渣土车比赛,其实是执法不严,管理不到位。采访中经常听到“这是政府的重点工程”,因而渣土车想怎么开就怎么开,而媒体的报道也因此不了了之,重点工程也要遵法守纪,按照规章制度来。 “城市管理是个大课题,管理部门感觉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这是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副局长李友庆在座谈中表达的深切感受。他提出,在破解城市管理种种难题的过程中,各部门切不可各自为阵,而应该高位协调,共同管理。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对李友庆所说的“高位协调”表示非常认同。在他看来,城市管理涉及的部门、条块很多,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多是没有系统设计造成的,由于信息屏蔽、部门利益作祟,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南京的城管虽然已经号称“大城管”,但各部门的效率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迫切需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城管"机制,建立高层负责的责任制,破除条块分割局面,便于跨部门的系统协商、决策。” 胡小武希望,南京能够成立类似于“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这样的机构,由一位副市长直接负责,“高位负责、高位协调、高位决策,不但会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优化决策。” 反思以往,重在抓好“源头治理” 源头治理是破解“城市病”的关键。 “不能片面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首先要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阳建强认为,现在,城市决策和管理者偏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超越了城市发展阶段的容量和限度。 “出现了失衡,必然就会有问题,顽症解决不了,就会出现怪圈。”阳建强说,“所以,要反思发展的模式,不能仅仅注重经济,而要"五位一体"。” 阳建强建议,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充分考虑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的支撑能力,如私家车的迅猛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空间,造成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理应控制小汽车的发展规模。“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远低于发展速度,换句话说,就是城市的需求和支撑能力之间失衡,解决这些问题,科学规划理应先行。” 在南京市城管局副局长陈雷看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生活垃圾快速上升超出其处置能力,“垃圾围城”的说法由此而生。“破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进行减量。未来的调整方向就是垃圾收费和垃圾的产生量挂钩。” 遏制夜幕下的“偷倒渣土”行为也应如此。“要培育优秀企业和渣土承运企业。”南京市城管局固管处书记季明奎认为,由于南京城建规模大,一些工地为了赶工期,往往雇用农用车等黑车偷运渣土,进而引发偷倒现象。对此,南京渣土管理部门正与渣土运营企业协调引进小型渣土车,每区配备20辆小渣土车,进一步压缩农用车、黑车的生存空间。“还将引进新的监管手段,如进出工地、土场拍照,加装限速仪等,在渣土运输上做到源头管控、规范承运。” “这几年,南京的城市发展速度多快呀,雨污分流、街巷出新、道路拓宽等工程量超过城市的总容量,而管理却没有跟上,造成扬尘、交通拥堵等,解决了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李友庆说,有一种说法,解决交通问题,50%靠规划。针对城市拥堵,作为交管部门总的原则,应以建筑物配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为补充,实现缓堵保畅,尽量避免“出行难、停车难、秩序乱”。 “拉链路”层出不穷、无盖窨井“咬人咬车”等现象久为市民诟病。根据南京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综合管养处提供的最新信息,今年将有3005项道路工程正式移交使用,为史上之最。但路面质量并不乐观。“一旦整改,道路开挖不可避免。”任雪梅说,“除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破损,道路开挖不可避免。”任雪梅表示,这需要对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管。 “南京城建规划和建设过于集中,应该分散化。”胡小武认为,城市建设速度快,城市的管理与保障的速度也应该跟上,这才能平衡。医疗、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主城区,加重了“城市病”。目前仙林大学城人气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场、医疗等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没有到位,“城市生活的配套规划到位,问题会迎刃而解。” “源头治理要有创新意识,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胡小武举例说,英国伦敦一家图书馆搬迁时,曾为馆藏的大量书籍而发愁,后来工作人员灵机一动,发动市民借光了所有的书籍,结果图书馆很容易实现了搬迁。 公众参与,“合力”方能最优化 在座谈会上,“人生能有多少个几百米?每天都绕几百米,那人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就荒废了!”南京大妈“神回复”再一次引起在场专家的深思。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管理中难题也像并发症似的一一凸显,在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同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市民也是美丽城市管理的螺丝钉。会上专家纷纷呼吁:破解城市难题,需要市民的携手配合,积极参与。 “规划设置公示这一步,就是期待市民表达意见。”南京市规划局机关党委副书记万伟庆如是说。 南京市规划局市政规划处副处长陈斌介绍,规划编制一直都有公示,这是征求大家意见、发出声音的环节。一个审定的规划成果不是规划局一个部门的事情,是全市共同心血的凝结,问题如果能在公示阶段揭露出来,形成更多地关注,规划方案的民主、科学性都会大大提升,这也将是适合大家需求和认可的规划。 市民生活习惯处处与城市面貌相关,停车、垃圾处理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简单行为,就可能为城市管理带来积蓄起来的难题。 南京市正在做垃圾分类,头等大事在源头减量。陈雷说,市民投放垃圾是第一环节,一旦把所有的东西混在一起以后,一方面造成交叉污染,另一方面混完了以后再进行分类,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他建议,第一时间把废弃物分门别类摆放好,为再利用创造一个条件,把可回收的东西整理出来,把有害的东西整理出来,做到垃圾量最小化、最低化,可用资源回收做到最大化。这方面政府有责任引导、宣传,法律法规的约束,更需要全体市民共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没有政府引导不行,光靠政府也不行。”南京市住建委建设处调研员张步宏说,缓解停车难,市区建立停车场的土地资源有限,而政府手段就是要么控制增长,要么控制使用,最终解决问题,要靠改变出行习惯,才能解决停车难。 据了解,南京现在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60万辆,每天上牌量达到六百辆到七百辆,这个增长速度是爆炸式的,而老城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必然造成了各种交通问题。李友庆极力倡导理性购车,买车你要考虑停的问题,特别是家里停、单位停两个方面。“希望更多的车主严格按照交通法规,不能停坚决不要停,一些大的地区资源还是有的,多绕一圈就能为交通缓解压力。” 胡小武认为,一个城市的好与坏,宜居与否,与市民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要真正从优化南京市民生活方式、价值观角度考虑工作。比如,每个礼拜每个市民少用一天、两天车,路就好走多了,人们尽量乘地铁和公交出行,校前堵、院前堵会大大缓解。 人的行为方式改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质”的变化,胡小武说,只靠堵,只靠规则的强化,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规则总是容易打破的,一个好的城市需要从政府到老百姓所有人的参与。文明城市最终是文明的市民的,倡导每个人身体力行,拉长“短板”,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落脚点。 座谈会结束时,一个细节让记者颇有感慨,受邀请的两名专家中,阳建强主任是乘公交车往返参会的,而胡小武副院长从仙林来回坐的是地铁。 本报记者 宋金萍 任松筠 王佩杰 倪方方 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察支队副支队长 葛学勇: 今天开这个会非常好,不仅好,它也及时。新华日报从第一篇稿子出来以后,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抓住了城市管理的最薄弱的环节。今天这个会议就是要想方设法解决现在的新问题,不要让它成为明天的“老顽症”,这是最关键的。 南京市城管局市政综合养护管理处处长 任雪梅: 非常感谢新华日报关注民生的报道。我作为女同志心比较细,看到你们谈“症”的篇幅较少,而“析”、“解”的内容比较多,你们深入采访多部门,分析得比较透,这对于今后工作有很好的借鉴导向作用。 南京市住建委建设处调研员 张步宏: 新华日报破解城市顽症的文章,症状找得很准,剖析得也很透。今天的主题是进一步探讨更深层次、更新的破解办法,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南京市城治委公众委员、南京电视台记者 邓卫东: 11篇报道体现新华日报很关注民生,所提问题也是电视观众特别关心的热点难点。文章做得很细致,特别提到东台县黑车问题,我是东台人,以前要不快跑跟出租车,要不打黑车讨价还价,对此深有体会。这组报道不仅有宏观视野,细节也抓得很到位。 各方回音 >>> 他山之石 >>> 新加坡:工地泥浆水需净化 新加坡是如何治理工地扬尘的呢?在该国某建设工地,南京市扬尘办前去考察的人员看到,他们将工地上打出的泥浆水架高到离地1米多高的水槽内,以方便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这些泥浆水被汇集沉淀起来,再用砂石净化,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排进雨水管,留下的残渣则封闭装好运走。经过这几道工序,大大减少了扬尘污染源。 法国:控人减车治拥堵 除重视公共交通,法国通过控制人减少车的做法亦卓有成效。法国的驾驶员考试通过率低至50%,学员需用半年时间学习交规,包括法条细节和机械知识。这不仅保证驾驶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也避免交通事故频发引起的堵车。 日本:购车者须提供车位证明 在日本,私人购车“必须自备车位”思想深入人心。大城市私人车辆登记,必须提供停车泊位证明,并由警察署确认,方可受理登记并发放牌照。 配图:万程鹏 孙 参 陈晔华摄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