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京”规划怎么走?
时间:2012-02-28 08:3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苏文洋
|
|
2月14日,90高龄的吴良镛先生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随之而来的祝贺和敬意,是《21世纪经济报道》再次报道一直为京津冀地区的合作发展多年奔走呼告的两位老先生:吴良镛和穆学明。尤其是吴良镛先生,他带领团队首先提出“大北京”规划。
据吴良镛先生介绍,“大北京”规划提出后,时任建设部长俞正声建议名字要改一改“大北京”是一般的学术叫法,是要从大的范围里来考虑北京的发展、布局问题,天津也不同意这个方案就叫“京津冀”吧。
“大北京”也好,“京津冀”也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北京城市首先是变得越来越大。过去,出了二环就是出城了。现在,到了五环也难说出城了。传统意义上的“城”这个概念,在北京早已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都市”概念。顺应“都市”概念,除了延庆、密云保留“县”制,其他“县”一律改为“区”了。也就是说,除了延庆、密云,其他地方都属于北京都市区。延庆、密云要改为都市区,大概也不用太长的时间。东城与崇文合为东城区,西城与宣武合为西城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规划、布局问题。未来会不会再合并,东西城合二为一,成为北京“内城区”,其他区县则成为“外城区”,可以研讨。
历史传统上的行政区域划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要求改变上层建筑,包括改变行政区域划分。好像孩子长大了,再穿过去的衣服就捉襟见肘。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时官员有汽车的少,办公走着或骑自行车,一个区转一圈还嫌挺大。现在,出门开车,一踩油门就从东城区跑到朝阳区了,从天安门到建国门外才几公里呀!城市变大了,城区变小了。
京津冀的时空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革命性变化。京津两地从地理上说,相距150公里。但2008年8月京津城际高速开通,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站的时间缩短到半个小时以内。时空的变化,给两地市民带来心理上的一个变化就是从“远亲”到“近邻”。当然,从“近邻”到“一家人”还要有一个互相包容的过程。原天津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穆学明11年前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提案建议:将北京、天津合并为一个大区,由副总理级出任行政长官,下设北京、天津两个特区(仍保留省部级别),由大区统一组织、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制定大区及两市区域布局规划,并对指标体系给予量化,由大区行政长官限期由北京、天津分别实施。他的这个提案,现在看来也问题多多,不说“很不靠谱”,至少离谱较远。
如果要走“京津冀”一体化的路子,我建议先把天津放一边,京冀首先合作(并)。整个河北省成为“大北京市”,现有的北京市成为“北京都市区”。原本北京市就包在河北省里,只是地域和行政区域放大而已。如此布局,世界将出现一个特大城市。北京的防沙造林、出海口等诸多问题都随之可以解决。天津不着急,30年以后再研讨。中国规划网北京2月28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