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福布斯》,全球财经杂志业界领袖,将“全球未来10年发展最快城市”的榜首城市,给予了成都。 这是这家全球财经“意见领袖”首次发布的研究报告。成都,这座位居中国西部的活力城市,力压持续多年的全球中心纽约、东京、伦敦,力压快速崛起的新兴都市北京、上海、香港,占据这份榜单之首。 似是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份榜单的缔造者、全球知名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趋势研究专家、美国城市问题研究权威学者乔尔·科特金(Joel Kotqin)给出答案:世界城市分为第一类传统大城市,如纽约、巴黎等;第二类新兴崛起城市,如北京、香港、上海;第三类人口骤增城市,如孟买等。但这三类城市受到交通、人口等影响,未来10年都不会有快速发展的可能。而成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城市发展的样本。 正如《福布斯》所说,一座城市的起起伏伏不可能那么快,但10年时间足够让一个城市崛起。城市发展从没有先来后至,先来未必轻装上阵、强势突进,后至却能汲取经验、另辟蹊径。10年,放在世纪长河中,只是短暂的十分之一,但却能成就一座城市后发先至的崛起梦想。 四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对成都发展提出的认识里,始终有着一条“轴线”,那就是“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取向。细细品味,城市发展形态定位的彰显中有着一个始终的理念坚持——成都,是成都人民的成都,要用“人”的视角带给人们更好的城市生活。一句精炼概括,讲述着一座城市决策者们对城市发展价值取向的执著。 城市如何发展,怎样崛起,只有立身历史坐标,放眼全球视角,选择与时俱进的发展手段和发展路径,才能找到最佳答案。 以一座城市发展的名义!今天,我们立足现实、借鉴古今、远眺全球,展望成都发展新航程最精彩的未来…… (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置身世界历史长河中,回溯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一条清晰的脉络有迹可循。 机器轰鸣、烟囱高耸,那是工业革命时代城市成功的最深刻印记; 高楼林立、灯火璀璨,那是意味着一座城市极度繁华的最醒目标志; 车辆穿梭、立交纵横,那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最重要属性; 巨大无比的城市广场、遍布四方的购物中心、容纳万人的中央公园,那更是一座城市超规模发展的最必然结果…… 直到一天,恍然回眸,尽管已经拥有上述一切,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却仍旧得不到想要的舒适与愉悦: “大城市病”蜂拥而至,生活在紧张忙碌之外再无其他。城中人想要逃离,城外人望而却步。 人们开始反思! 1968年,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30位学者、企业家聚集罗马,共同探讨事关人类发展前途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这就是后来被誉为“罗马俱乐部”第一次聚会。4年后,“罗马俱乐部”正式发布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以各种数据和图表有力地证明了传统发展模式不但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矛盾,并将继续不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人类终于第一次开始对这种简单粗暴、破坏环境、不可持续、无法与人相宜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最为深刻的反思——一座城市一旦失去了人类自身的舒适与愉悦,终究都只会是一堆冰冷无用的钢筋水泥。 新时期,著名城市问题专家、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提出过类似观点:“在21世纪里,一座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必将被淘汰,一座压抑人、限制人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城市必将衰落。” 衡量一座城市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关键在人!只有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唯一主体;只有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必然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最适宜模式,也必然是一座城市想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成都,当能如此! 今日成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正迎来朝气蓬勃的良好发展势头,正拥有潜力无限的巨大发展前景。对此,决策者们早有清晰判断:近几年,在全国竞相发展、东部城市率先发展的大格局下,成都经济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上升周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当前,成都各项事业都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骨架已初见雏形。 新的历史阶段,成都选择怎样的城市发展模式?成都的决策者们给出了深思熟虑后的答案:始终围绕“服务成都人民”这个基点,始终立足“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个坐标,始终贯穿“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这条轴线,画好成都发展蓝图,努力把成都建成一座让本地人有归宿感、让外地人有融入感的城市,共创美好未来!(二) 城市发展建设工作千头万绪,但对于拥有良好发展理念和最佳发展模式的成都来说,规划、产业、交通等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却率先起步,领头推进。 11月1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到任的第三天,就来到成都规划馆调研。他指出:规划,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城市建设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要画好成都发展的蓝图,首先就要画好成都规划的蓝图,抓好了规划工作,就抓住了城市建设的“牛鼻子”。“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服务民利”,把市民集中反映的民生难题,作为开展新一轮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让城市规划更加科学。 城市得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不言而喻。新的城市科学发展规划理念逐一提出,不仅指明了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强化方面,更具体地服务于城市中的人。 产业,“立城之基、兴城之本”。成都对产业的情结尤为浓郁。 的确,分析世界名城发展史就可以发现,其国际大都市中心地位的确立都有赖于早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哪怕后来外部环境和竞争优势引发的制造业地位趋于下降,但制造业仍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纽约,美国仅次于芝加哥和洛杉矶的第三大工业中心,繁华的曼哈顿区是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制造业中心之一; 伦敦,制造业产出占总产出的11.4%,占英国制造业总产出的8%,制造业提供的就业比伯明翰、曼彻斯特和谢菲尔德等工业发达地区制造业提供的就业还要多; 东京,制造业就业人数达105万,占总就业的13.9%,东京都市圈制造业销售额占全日本1/4…… 对此,城市规划发展业界早有公论,世界一流城市的主要共性特征,就是拥有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高效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要有根植性,就必须适应所在的地方市场,所以先进制造业是一道“绕不过的坎”。 这样的观点与成都的决策高度契合。 成都正加快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实施三产联动、推进中心城区产业外移带动二三圈层的产业整合布局。把“三化”互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促进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加快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加快促进传统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从而带动工业充分发育、高端发展,促进成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转换——如此,方可推进产业实现高端发展、扩张发展、“三化”发展、构筑起现代产业体系。 当前,成都正在带头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天府新区。随着总投资2144亿元的首批84个项目梯次展开,一场轰轰烈烈推进兴川大计“一号工程”的战役在成都平原打响,我们将效法先贤、超越前人,在成都这座千年名城旁“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从世界看成都,我们要建设一座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城市,遍布全域的强大交通基础设施必不可少。 东京都市圈,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与全域成都1.24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相差无几,全球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聚集着全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长达2000多公里。东京都市圈每天上班上学的人中,轨道交通乘客占到86%,高峰时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1%,居全球之首。不仅东京,但凡全球性都市,无一不是建筑在轨道之上的城市。 对于交通在一座城市中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成都有着清晰的工作谋划:便捷化的交通设施、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人性化的交通服务,将是未来成都交通一个新的“基准”。 为此,成都不仅要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畅通成都对外主要通道,还要加快地铁建设和公交发展,加快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现智能化的交通管理;让交通服务紧随交通建设同步跟上,打造“人本关怀”和“亲和力”的服务型交通。在“无缝交通”中,全域成都通过地铁、轻轨、公交、快速通道实现半小时轻松进城、1小时全城互通;通过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直飞航班实现4小时遍全省、8小时走全国、16小时飞世界……更为重要的是,行走全市各处,到处都是诱导系统、交通信息、路线提示。 (三) 成都的发展建设,不仅有“点”,还要有“面”,三项全局性、整体性工作需要我们共同推进:圈层融合共进,成就人居之乐,展示自然之美。 1935年,日本学者赤松要首次提出雁行模式理论,后来又被称为产业结构的候鸟效应。就是说,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划内,若干小的经济板块紧密承接、错位竞争,共同形成一个抱团发展、梯度推进的“雁群形态”。 履新一周,两天之内,黄新初两赴第三圈层进行专题调研,目标十分清晰,就是希望决定着成都这个雁群飞行速度的8只“尾雁”加快飞行、跨越赶超,因为“继续巩固和推进成都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让市域经济总体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难点在第三圈层、重点在第三圈层、爆发点也在第三圈层,”所以“第三圈层市县必须积极参与‘圈层融合’,主动融入都市核心经济圈,实现‘尾雁快飞、尾雁赶超’。” 如何推动快飞赶超?落实“通道经济”的发展部署,加快构建与都市核心经济圈紧密联通的经济动能传输系统;实施“错位竞争”的产业战略,加快构建起与都市核心经济圈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格局;坚持“生态田园”的建设定位,加快构建起与都市核心经济圈相互协调的新型城乡形态。随着市域经济开启以第三圈层跨越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非均衡发展热潮,全市市域经济必将实现“圈层融合共进”。未来成都,第一圈层将主要承担起“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使命,第二圈层特别是第三圈层则将在参与“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基础上,更多承担“城乡一体化”的使命,更多承载生态元素和田园风光,最终形成“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新型城乡形态。 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形态,成都有着自己的认识:“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必须成就‘人居之乐’。我们必须把尊重人的需求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 英国著名时尚生活杂志《单片眼镜》评选出的2010年世界十大宜居城市:慕尼黑、哥本哈根、苏黎世、东京、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巴黎、维也纳、墨尔本、马德里,尽管这里面有工业名城,有旅游之都,有时尚之城,有金融中心,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这些城市无一不是把城市风貌打造与人的居住感受高度融为一体。 成都,作为全国公认的最佳人居城市之一,实现更高层面的“人居之乐”,三条对策有着其具体指向:前提是要构建好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基础是要构建好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形态。重点是要构建好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形态。简单说来,未来这座充分展现“人居之乐”的城市,将是市民生活工作就近、方便;公共配套设施普及、人性;城市风貌文化积淀、深厚。 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没有哪一座世界名城不把其摆在城市发展建设的显要之处: 伦敦,曾经的雾都,今天全市200多个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30平方米; 纽约州,1851年通过《公园法》,1873年,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的纽约中央公园在曼哈顿岛中心建成,至今都是城市景观建筑学的一个经典范例; 新加坡,亚洲著名“花园城市”,早在1963年,前总理李光耀就亲自倡导了植树运动,通过快速而大面积的绿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成都,以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作为宏伟目标的城市,自然会有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孜孜追求:“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必须展示‘自然之美’。我们要加快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努力打造世界级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实现‘城中见景,景中见城’。” 规划保护好“山、水、田、林”的生态本底,利用生态田园作为构建多中心、组团式、人性化城市空间结构的自然屏障,让田园风光和现代建筑在成都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完美融合。 坚持“师法自然”的建设原则,保持和开发好“三山六河一湖”的自然格局,善于依托山形、水势、林盘巧妙设置城市的组团布局,利用多元地貌来增强城市景观的错落感和纵深感。 把生态系统作为最优先的基础设施来抓,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承载能力……成都已在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道路上稳步前进。 全面审视发展方位,科学谋划发展路径——今天的成都,理念清晰、方向坚定,向明天,奋力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兴川大计”的乐章中唱出最强音。 明天的成都,新程已启,绚丽可期,必将迎来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以一座城市发展的名义,向世界迈出属于自己的坚实步伐…… 记者 杨扬 李影 黄颖 中国规划网成都12月18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