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走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道路
时间:2011-09-05 09:2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安树伟 田晓婷
|
|
虽然大城市产生了热岛效应、高房价、交通拥堵等各种城市病,但造成这些城市病的根本原因却并不在于大城市本身,而是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和城市治理的问题。根据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我国国情,我国应走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道路。
大城市超先发展是普遍规律
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超先发展的趋势,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普遍的规律。大城市超先发展主要包括两个表现形式:一是大城市数量和规模更快地增长,二是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和总人口的比重的提高。大城市超先发展规律既反映了世界城市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也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具有普遍适用性,我国也不例外。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看,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大都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并且超级大都市形成速度也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趋势。
此外,大城市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大城市可获得更高的效益。据有关学者研究,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分别是2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2.38倍和2.40倍。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阔,但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5%,较适宜人居的地区约占22%,最适宜人居的地区仅占3%。我国适宜城镇建设的国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9%,其中还有一半以上是耕地,真正可用于城镇建设的用地不到9%。而发展大城市可节约用地,提高城市的土地效益。2008年,我国城市建成区人均占地面积为99.8平方米,建成区人口超过800万的巨型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为75.8平方米,人口介于400万—800万的为90.8平方米,200万—400万的为96.4平方米,100万—200万的为105.4平方米,50万—100万的为104.6平方米,20万—50万的为108.9平方米,小于20万的为122.1平方米。
促进中等城市尽快成长为大城市
未来我国城市化的主导方向,一是促进人口向特大型都市的集聚;二是促进中等城市尽快成长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我国特大型都市城区的人口密度偏低。城市理性增长首先推崇高密度的、紧凑密集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欧洲标准地区统计单元区域的经济活动密度增加一倍,一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就可增长0.42个百分点;巴西和美国的证据显示,与密集城市中心的距离每增加一倍,生产率将降低15%,距离从280公里增至550公里,利润将降低6%。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要求我国加快人口向有条件的城市,特别是特大型都市集聚。具体来讲,我国应继续提高人口、经济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集聚程度,积极构建世界产业发展的高地,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武汉、重庆、成都、西安、沈阳等地形成区域性的工业和经济中心,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这些城市发展成为巨型城市;通过交通便捷、环境宜人和社会安定降低发展成本,求得国际地位的提高。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完善的科学发展的人文和制度基础,较低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成本,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也更强。从提升我国整体发展水平、能力及质量的角度考虑,我国城镇体系优化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中等城市尽快成长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
我国必须走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道路,为了避免发展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需要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规划是实施城市与区域管治的依据和基础。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牵头,为此要避免因重视政府政绩、大型利益集团等因素,而忽视公众的利益和城市的环境,使城市规划缺乏长期性、战略性和计划性。此外,我们还要建立、健全、保障城市规划、实施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提高公众的参与及监督意识。
其次,搞好大城市的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的承载力。这需要我们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遏止环境恶化趋势。研究城镇发展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对策。
再次,加强城镇密集地区的整体协调。从政府角度而言,要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尊重和兼顾都市区内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协作;要引导和扶持核心城市发展,增强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协调各个城市产业、居民点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鼓励、引导、控制和限制城市发展的措施和要求,避免重复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制定都市区内产业、边界协调以及空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合理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公共设施,统一安排市政、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环境等基础设施项目。
最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除了加宽原有道路、增辟新的道路、消除交通“瓶颈”、提高道路质量之外,要侧重提高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此外,我们还可在大都市区范围内建立以步行交通为主的次中心。(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规划网西安9月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