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中我国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接近一半。然而,目前大中小城市正经历严重的“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暴雨淹城,垃圾围城,难以承受暴雨、地震等极端天气的冲击。未来每年还将有1000万左右的人口涌入城市,这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责任编辑:白雪松)
在人口超过13亿的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前无古人。在城镇化进程过半之际,总结过去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得失,反思未来我们应该走怎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1.5%,但这只是预期性目标。实际上,并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推进城镇化进程,稍微相关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省市称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或建设局。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手段。由于二、三产业生产率提高的速度高于第一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服务业寻找就业机会,这也推动工业技术进步,为农业提供更多机械设备,将促使农业释放更多劳动力,从而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由于人口具有聚集效应,聚集可以使每个人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多的服务。在城市达到一定规模之前,人口会源源不断涌入城市,直到达到一定阈值。此后,在城市生活的“性价比”低于农村,城市化率可能难以持续上升。有专家预计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稳定在65%-70%左右。 实际上,人口向城镇集中也是历史必然的趋势。我国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城镇化路径之争,也即城镇空间布局问题,是重点发展特大型城市、城市群还是发展中小城镇,值得探讨。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任。然而,不同城镇化模式下对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不同,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土地利用程度高,但“城市病”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中小城镇可以分散大城市的功能,但可能会增加对土地占用。 虽然,城镇化路径之争并没有明确的定论,然而,我国面临现实困境却是,大多数城市都在追求规模扩张,而“城市病”却成了“传染病”;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服务业就业,却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却无法融入城市文明。这其中症结何在,如何破解,未来我们的城市将走向何方?这值得每个人思考。 猜测症结之一: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规划受市场力量影响大,唯“长官意志”,更缺乏民众参与,很难体现前瞻性,从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差。结果是城市看上去变漂亮了,一场暴雨却能考验出“城市良知”。 猜测症结之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当前一味强调工业、服务业发展,然而其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有限,并不能解决所有进城劳动力的就业和致富问题。特别是,对于缺乏技能和知识的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化可能是更合适的道路。 猜测症结之三:文明的冲突。城市和农村、民族之间的文明存在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人口转移到城市,是多种文明相互融合过程。过于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却忽视人的因素,城市的内涵是残缺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理念。中国规划网北京8月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