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火车站广场大型雕塑群《江河源》,以恢弘的气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表达了一座高原城市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象征着一种崇高的时代精神。如今伴随着西宁火车站改扩建工程的即将启动,《江河源》雕塑群的去留问题也成为市民谈论的热点。连日来,很多本地知名艺术家各抒己见,探讨西宁需要什么样的标志性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城市雕塑像眼睛一样,艺术地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青海省社科院崔永红副院长说。他认为,西宁市目前的城市雕塑虽然不多,但如《江河源》一类题材广泛、构思独特、风格迥异的公共雕塑造就着西宁独具一格的城市魅力。尤其西宁南北过境立交桥下,“抓骨节”的小女孩、打玻璃弹子的顽童、马车夫、烤羊肉摊、剃头匠等一组反映老西宁人生活的雕塑,让众多市民津津乐道。
我省著名雕塑家沈羿老先生说,雕塑作品是城市的名片,记录和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变迁和文化传承。火车站广场是城市的窗口,矗立的雕塑一定要主题鲜明,有民族风格及文化内涵。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热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青海还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如果将这些元素融入雕塑的设计当中,雕塑作品会更具有代表性。沈羿说,他已为此设计出具有独特青海元素的雕塑作品,如果有机会将提供给有关部门作参考。
青海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谷晓恒说,公共雕塑艺术是以大多数人能看懂为基本原则,以公共审美需要为出发点。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会伴随着城市永远存在下去,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成为让人们产生地域认同感和标志感的心灵罗盘。
“目前西宁市一些城市雕塑作品在文化传承上的艺术语言不准确,文化定位有偏差。如果要在火车站广场新建雕塑,那么这座雕塑在文化定位上一定要有高度。在设计上要结合大美青海,并且要将青海的人文历史、青海人的热情好客、民族情感及各民族团结等元素设计进去,这个群雕将更加有意义。”谷晓恒说。(作者:邓建青)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