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 奏响“绿色文明”新乐章
时间:2012-09-25 14:23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毛威 刘姗姗
|
|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松花湖畔绿树成荫,湛蓝的湖水碧波荡漾,远远的江面上三五成群的赤麻鸭正在觅食嬉戏,对于生活在两岸的市民来说,到这里晨练已成为他们不二的选择。
在松花江长白岛,记者见到正在收拾场地,为接纳“环保市民”捐赠“鸟粮”做准备的民间爱鸟人任建国。他告诉记者,从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从俄罗斯飞来的越冬候鸟在这里“安家”,最多的时候在长白岛江面两公里以内,赤麻鸭和各类候鸟可达五六千只以上,非常壮观。
老任说,这十年的变化太大了,松花江的水变清了,吉林的天变蓝了,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健康了。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的绿色工程——生态文明的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吉林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实施了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和节能减排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开创出吉林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转变:从“短视”到“远见”
吉林,一个骨子里散发着老工业基地气息的省份,在“黑色经济”领跑的年代,我们曾以环境的沉重代价,换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权衡“短视”的成果与“远见”的发展中,我们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
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数字,更要环境。
坚决不上两高项目、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大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11年,吉林省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而仅仅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全省共实施减排项目418个,拒批危害生态安全和没有环境容量地区的新建项目300多个,淘汰小锅炉1300台,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减排均超额完成任务,并走在了全国前列,实现了发展与环保的双赢。
在节能减排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吉林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吉林省地域环境的资源优势,实行生态经济结构重组,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通化的葡萄酒、集安的五味子、长白山区的蓝莓汁,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生态产品,借助长白山的品牌影响力,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创造出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生态品牌。
特色即优势。吉林省依托自身的资源环境,以绿色名牌产品为先导,借助长白山品牌效应,抓住米业、山珍、矿泉等地区特色,重点发展可持续效益农业、生态林草产业、绿色车辆工业、健康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10个重点生态经济产业,创建了一批生态经济产业基地,培育了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名牌产品,促进了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优势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吉林省依托农业资源优势,重点抓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获得认证的“三品”共有3146个。其中:绿色食品785个,有机食品271个,无公害农产品2090个,“三品”产值达到487亿元。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9个,省级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0个,共有12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保护:从城市到农村
“要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实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草原湿地保护、黑土地保护、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城乡环境建设,构筑我国东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省委书记孙政才在吉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发言掷地有声,为吉林省生态建设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发展蓝图。
几年来,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一项项工作的统筹推进,使吉林省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明显的改善。
在城市,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成污水处理厂56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3%左右。加强植树绿化、建筑工地和运输管理,遏制粉尘和道路扬尘;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淘汰老旧机动车,降低尾气污染等多项措施,使吉林省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持续保持良好,长春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0天,居东北三省省会城市之首。
在农村,吉林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农村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2008年至2010年,吉林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农村环保专项资金6532万元,用于73个行政村的水源地保护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2011年,吉林省被国家列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共投入14亿元用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重点突破、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方法,以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为载体,深入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截至2011年底,全省有21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2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32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344个村被命名为市(州)级生态村。
“现在的生活真好啊!”这是时下吉林人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由衷感叹。
宜居城市,花园乡村,吉林省的城乡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黑土地上,白云蓝天,碧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融合:建设生态文明
具有悠久历史的森林生态系统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珍稀水禽和稀有植物群落而闻名的内陆湿地保护区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独特的火山地貌形成湿地景观的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吉林省依据自身区域生态状况和生态环境总体特点,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较为合理梯次结构、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据了解,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8个,总面积231.4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12.34%。
与此同时,对东部长白山资源实行了强制性保护,完成人工造林91.4万公顷,封山育林45.8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3.6%;对东中部水资源生态功能区进行了主动性保护,对松花江、辽河流域进行持续性保护,积极推进“引嫩入白”、实施了靖宇矿泉水水源地、农安波罗湖、四平二龙湖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对中部松辽平原黑土地资源进行了积极性保护,“十一五”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0万亩左右,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7270万亩左右;对西部草原、湿地进行了抢救性保护,重点实施西部治碱工程,累计治理盐碱地1246万亩,占西部盐碱地总面积的80%以上,西部盐碱地植被恢复较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是一种观念,这不仅需要我们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更需要我们转变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白山松水间,生态文明的意识正在不断蔓延,“绿色”的主旋律已经奏响,吉林人将昂首阔步,不断谱写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乐章。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