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10年来,贵阳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绿色工业,生态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产业生态化格局渐显。
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里。
在云贵高原的东部,一座“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生态文明城市正迅速崛起。
近年来,贵阳市按照“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总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过去5年,贵阳市相继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首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物质是基础。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告诉记者:“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回到原始状态,并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通过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贵阳市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做大做强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三大产业,成效明显。依托良好的山水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贵阳市把旅游业作为三次产业的龙头产业来发展。2007年,首次推出“避暑季”活动,以此为载体,将全年的旅游活动整合,逐步形成“中国避暑之都”品牌。2011年,贵阳市接待游客5250.4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3%和43.76%。
围绕打造“中国夏季会展名城”的目标,贵阳会展业近年来声名鹊起,荣获了“中国绿色会议城市”、“年度最佳会展城市管理奖”等奖项。仅今年上半年,就举办各型各类展会150个,实现综合经济效益22亿元。
以循环经济为抓手,贵阳市的二次产业也取得了规模、效益双提升。
近年来,贵阳市依托“十大工业园”,重点打造装备制造、药业等六大特色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工业,做好资源精深加工,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由偏重向轻重协调、产品结构由初级向精深转变。
在农业发展上,贵阳市围绕畜、禽、蛋、奶、菜、果、茶、药、花、烟等十大产业,初步建成了一批资源利用效率高、产业优势突出、生产过程无公害、产品效益明显的生态产业生产基地。
建生态文明城市,规划是龙头。早在2008年2月,贵阳市就明确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并在同年4月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法规、监督体系。
此后,贵阳市又先后完成了《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贵阳市生态功能区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严谨和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
2010年初,贵阳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重大政策、措施纳入法制轨道,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基础设施是生态文明城市的载体。2007年以来,贵阳市加快市域快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完成“3条环路16条射线”骨干路网建设投资330多亿元、市域快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105亿元,先后建成环城高速公路、甲秀南路、北京西路、机场路、黔灵山路、水东路等一批骨干市政道路,现代绿色综合交通系统初具雏形。
交通的发展,使原本分散在各山区之间的城市片区逐渐连成一片。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贵阳城区面积扩大到2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扩展到1230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也得到释放。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和甲秀南路的建设,唤醒了花溪区的发展潜力,金石产业园、高校集聚区、花溪国际汽贸城、石板物流园等正迅速崛起。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高新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白云区铝及铝加工基地等一批工业园区快速发展。
生态优势是贵阳最为独特的优势,也是最大的比较优势。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经济发展,贵阳市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该市通过创新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组建了“两湖一库”管理局,集中履行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
为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贵阳市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利用合成氨尾气生产液化天然气,既减少了合成氨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又为公交车提供了清洁燃料。
贵阳市还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强化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对未通过审查的项目,拒不审批。据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介绍,最近3年,该市每年拒绝的“两高”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
民生是发展的根本,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贵阳市以“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十大民生工程”为载体,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扬长避短巧破题
生态是贵阳市的最大优势,但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区,一旦破坏就很难修复。另一方面,作为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黔中经济区的“发动机”,贵阳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贵阳市扬长避短,提出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效地处理了这一难题,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书写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新篇章。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道路上,该市积极扶持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减排力度,着力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迈上了新台阶,也让生态环境上了一个新水平。
按照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理念,贵阳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到民生上,广大党员干部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人民群众办了一大批实事,人民群众在享有更多物质成果的同时,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饮用干净的水,看到蔚蓝的天空。
贵阳的实践说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能实现有机统一的,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不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要思路得当、举措合适,完全能实现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保生态的良性循环。
“乍寒乍暖早春天,随意寻芳到水边。树里茅亭藏水景,竹间石溜引清泉。”这是500年前明代大儒王阳明眼中的贵阳。斗转星移,几经变化,贵阳宜人的环境始终如一。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一个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生态产业更加发达、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生态观念更加浓厚、市民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态文明城市将在祖国西部崛起。
新金阳新起点
“一望二三里,炊烟四五家”。
10年前,地处贵阳市中心城区西北方向的金阳,除省道沿线外,大部地区仍是一片荒芜。
2000年,国务院批准贵阳建立新兴城市金阳新区。10年发展,金阳实现了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美丽嬗变。如今的金阳新区,地域面积达307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万人,成为充满时尚感的现代都市。
2008年下半年,金阳新区将工作重心由此前的单一开发建设向综合型社会事务管理转变,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更多地关注民生,聚集起了人气、商气和财气。
一批城市干道先后修建起来了,现代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城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按照“三产立区”的理念,引进了一批商业企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金阳置产兴业。
同时,通过“贵州人游贵阳、避暑季看金阳”、摄影大赛、公路自行车大赛、激光焰火晚会等活动,提升新区的知名度。
一时间,金阳新区人流量、车流量迅速增加,新区的人气兴旺起来。
金阳新区还结合贵阳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该区的碧海社区打造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为辖区群众提供了多种便捷的服务。70岁高龄的老人杨伟成告诉记者:“在社区服务中心,让我们倍感温馨,弥补了我们这些空巢老人长期的亲情缺失,我们更有幸福感。”
今年以来,该区的西南国际商贸物流城、贵阳国际金融中心、火车北站功能片区等3个百亿元级项目陆续开工,百花新城等3个百亿元级项目已做好全方位开工的前期准备,将于年内全面动工,投资过亿元的在建项目已达125个。
总部经济是金阳今后的又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该区以企业总部作为产业“诱因”,推动区域内产业经济总量的倍数级增长。大唐电力、永贵能源、盘江煤电等20多家知名企业的总部已在这里落户。“仅是这一批总部企业,建成投入营运后,每年提供的税收就高达5亿元。”贵阳市委常委、金阳新区党工委书记丁旭东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