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主持完成的《2011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在上海发布。报告指出,城市规划的“过度化”、城市品牌的“低俗化”与都市主体的“离心化”,正日益演化为影响和制约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三大问题。“过度化”、“低俗化”和“离心化”被《人民日报》形象地称之为“文化病”。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之所以为城市为人们心灵所皈依的唯一理由。是故,城市文化归根结底是“人化”,即城市文化是以人为原点营建起来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城市管理者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导致一些城市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忽视,患上了“过度化”、“低俗化”和“离心化”三种“文化病”。 城市“过度化病”源于形式主义。一些城市管理者为了追求任期政绩,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用心良苦”,“一厢情愿”,更有甚者是“东施效颦”,过度追求城市外观外貌,注重感官刺激,一味搞“高、大、炫”,忽视城市功能的配套。这样的城市最终落得“华而不实”、“不伦不类”的诟病。 城市“低俗化”源于文化素养缺位。一是城市管理者本身文化素养不高,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凭自己的“想当然”“一挥而就”,导致城市低俗。二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忽视文化的理解和定位,让城市缺少文化滋养。一些城市管理者甚而为了所谓的旅游经济,一味迎合低俗文化。“一座叫春的城市”啊,为日本侵略者“开拓团”立碑啊,等等,非常低俗甚者触碰民族感情底线的城市营销也居然出现了,让人无语。 城市“离心化”源于城市主人的身心不适。一是城市建设规划缺乏统筹,功能不配套。二是城市忽视人们的精神慰藉,贫富隔离甚者对立,人情冷漠。三是高房价让人望“房”兴叹。 城市文化病的根源在于城市管理者,城市“文化病”正在日益侵吞和解构着城市美好生活本质,逐渐损害着人们对城市怀有的热爱和梦想。城市管理者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多些文化积淀,少些急功近利,让城市文化真正体现人化,体现以人为本。 中国规划网北京8月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