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论剑 > 百姓关注 >

切勿粗鄙化“打造”古村古镇

时间:2011-08-08 18:05来源:人民网 作者:为之

    日前,《人民日报》刊登《历史街区,需要的是保护而不是“打造”》的文化报道: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都在加快基础建设,但由于缺乏历史的保护和文化的敬畏,一些地方的一些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历史街区等,受到了很大威胁,甚至很多历史文化名街在城市改造、危旧房改造中被拆毁。为此,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用立法的形式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活动也因此应运而生。不久前,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评审结束,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晋商老街等一批历史街区入围……这些政策和举措彰显了对历史的尊敬。
  现在,很多城市为了追求城市建设和外在形象,历史街区的保护出现了问题,不是努力追求和建设“我有他无”的城市文化特色,而是“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城市形象建设复制化、雷同化、形式化现象十分严重。可喜的是,在这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中,坚持了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历史的负责和担当保护文化的责任的原则,有关文化专家学者的观点是:对于那些“打造”的、现今很流行的,诸如仿古一条街、仿古街区等伪历史、假古董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不去接受,并且要拒绝这样的行为。原因在我看来,对历史、文化,应慎言“打造”。
  当下的现实是: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类文化遗产,被某些人某些地方热热闹闹地重新“乔装打扮”“改头换面”。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在这样的“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传说不少是编造的民间故事,至于名人故居,大多是找来一些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没人拿名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跑到哪里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经过这样的粗鄙化“打造”“改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几间老屋子。历史和文化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从哪里又能感知历史的、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造”文化的观念和行为,却十分流行,似乎必须经过“打造”,才能出作品、出产品、出成果、出影响。拍一部电影,叫做“打造”国际娱乐大片;录制一个电视新闻,叫做“打造”人气节目;推出一个艺人,叫做“打造”偶像;出版一套读物,叫做“打造”图书品牌;把少林功夫与足球相结合,叫做“打造”少林足球;挖掘年轻艺术家,打造“选秀”运动;建设一个旅游区,叫做“打造”新景点;一座城市建设的文化地标,叫做“打造”城市名片……种种所谓的“打造”,一旦让文化变成了流水线作业,走的是文化工业的路线,带上了廉价消费的特征,追求的是物化世俗的狂欢,充满了急功近利的色彩和商业的气息,文化的精神性就看不到了,文化的创造性消失了,文化的品质降低了……
  文化学者冯骥才近来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打造”,只有产业才能打造,文化怎么能打造呢?精神的东西怎么能打造呢?你说唐诗能打造吗?你说爱情能打造吗?我说我和我老婆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一个爱情,怎么能打造呢?这难道不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